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3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教研室 董 梅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流行语反映出长期以来,无限丰富的教育异化、窄化为唯一的分数,在基础教育的入口起步阶段过分强调了分数的甄别、排序,人为制造了太重的压力,导致学生、家长、教师把精力聚集到分数与名次上,学生、教师“分分计较”,日常教学几乎全部围绕分数转,客观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



在我们的中小学,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周周测,月月考,期期比”的频考现象。整个学生时期,在头脑里总有根弦被崩得紧紧地:又要月考了,我上次考得不好,这次一定要好好考。这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心理是一种折磨,增大了压力,也扭曲了他们在学校中的生活。以至很多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到现在还会有考试恐惧症或者考试厌恶症!但就是这样极度紧张的“频考文化”,现在居然已经被为数绝不在少数的包括各级教研人员在内的人,视为不可怀疑的“教育大义”了,岂不悲乎?让我们且看一位教育研究专家的观察与分析:──



【资料】莫让“果树”变异为“花树”[1]



一棵植物,比如苹果树要最终开出健硕的花(结果),不是依靠月月开花而是靠月月生长,也就是说不是“开花养开花”,而是以“生长养开花”。苹果树“月月”的任务,是吸收空气阳光及水,生长根、茎、叶,到后期逐步发育花胚,它完全不同于开花,而是用非花的方式迎接花季的到来。只有采取这样的月月生长的机制,植物才能最终开出最大最美的花。反之,如果有一个植物学家把苹果树进行了改造,使之月月开花──须知开花是一个何等严重的过程:苹果树必须减缓正常生长来应付月月开花,必须把全部力量、全部运作方式都集中于应对开花,而月月的花同自然的最后的花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必将暗暗地损害最后的花和果。于是,我们明白了,这位植物学家想要以花养花是不可能的,其做法用违背自然的方式,貌似拥护其实反对了最后的花和果。他把苹果树的结果宗旨转变成月月赏花的宗旨,把果树变成花树。于是苹果树陷入开花噩梦──终月开花而难以结果。这种月月开花哲学取代最终开花哲学的悲剧,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教育的原理:不应是“以考养考”(以频考养总考)而应是“以学养考”(以学习养总考),否则,教育文化将堕落为可视性的考试文化,教育行为将转变为控制性的、(经典)科学性的、竞争性的,唯独不是教育性的,最终考试也不可能是卓越的。用我们常用的比喻就是:鸡是养大的而不是称大的,我们不要去当整天称鸡而养不大鸡的鸡场老板。



教育是学生得到提升的工作场和动力库。不应以考养考,而应以学养考。学生同教者的关系,是拥有万年之功的生命本体与某种外部条件的关系。尽管后者很重要,但它只不过是儿童发展所规定的和为之所用的。一旦明确了学是本、教是辅,儿童的事儿童做,儿童就像耕者有其田一样,兴奋不已,成绩斐然,令人惊喜。内地和港澳100多所学校先后进行了为期六年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生本教育”实验,这些或位于农村,或是城市中C类、B类学校均在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校长们说“五年不统考,一考就好!”中学的是:“两年不强调考,一考就好!”还有的校长说:“素质高,不怕考。”……



这里的问题是,公众把两种考试(总考与分考)混为一谈,以为“以频考养总考”是天经地义的。特别是在长期的考试文化中养成的“考试英雄主义”和“成王败寇”思维的浸染下,更是如此。人们认为日常统考分数就是智力指标,家长、教师以此来察知儿童智力的高下。总是认为聚沙成塔,积小胜为大胜,频考就是总考成功的保证,教育就是一种线性的积分的过程,再加上“频考”也的确有其检查和督促的功能,于是,“频考”制度很快也就深入到包括为数不少的教研人员的观念之中,使之成为一种占据重要位置的管理方式之一,牵动所有人的心肠,牵制着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最终导致教育改变了自己的性质。



现实中,教师也罢,学生也罢,任何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说“不”,就很容易被认为是“无本事,怕考试”。这也是许多学校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探索,最终不得已而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教研部门对此又应当发挥怎样的引导作用呢?假如我们是敢于正视现实的教研工作者,那么该不该认真地扪心自问:在我们看似天经地义的强制要求学校和老师们追逐各种功利性考试“达标”的引领行为中,有多少是违背了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又该如何进行改革,以引领学校层面走出机械应试的泥沼呢?……请看一位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思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可不可以搞一点“无分数评价”?[2]



我们的教育给学生制造了太重的分数压力,以至于每次考试后,学生们关注的不再是自己那些知识没有掌握,而是自己和分数和名次。过于看重分数,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我在某地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时,该地实验小学的校长反映说:现在家长对学生的考试分数非常关注。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我想:分数的压力是谁给我们的家长的?是谁给我们的学生的?我们能不能缓解一些各学生方面对分数的关注?能不能把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与学业水平的评价区分开来?由此,我想到,除了学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于学生平时的形成性测验,我们可不可以搞一点无分数的评价。



具体做法:对于这些测试,教师可以只进行正误评价,不赋予分数。对于存在问题的试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矫正性教学,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现在,各种频繁的考试结束之后,学生们、家长们、老师们在关注什么?可以说,都在关注学生们考试的分数和名次。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的报告往往是我的某学科考试得了多少分,是多少名?很少会告诉家长哪里错了,是如何错的,应该如何改正。如果我们平时的各种考试不给学生打分,只进行正误批改,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自己得到多少分数、排多少名上,转移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上。这样,我们既能有效地发挥评价的鉴定性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又能缓解各方面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把学生从过重的分数的压力下逐步解放出来。



是的,考试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地建立自信、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学生形成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凭借,每一次测试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长大;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已经习惯了在传统的考试文化中运作的基层教研部门,从正确发挥对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引领作用的角度来考虑,就确实很有必要进行一些自我反思了:把考试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而不是恐惧的事情,让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思考、常惊奇,使他们灵气在闪现,智慧在生成,是不是应当成为改变考得呆、学得苦的一个追求呢?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明确要求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一般为A、B、C、D四个等级)。改变过去日常考试分分计较,把学生和家长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每次考试能得多少分数上,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掌握的现象。开展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其着眼点就是引导教师与学生重在长善救失,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改进功能,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引导学校与教师实现“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单一纸笔测试到内容全面、方式全面地转变;实现一次性集中测试到分项、分段、分层、分批的转变;实现由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转变。



08年,国家语委将制订汉语能力综合评价标准及测查办法,指出汉语能力综合测评应包括口语交际、汉字书写、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着重考查经过不同阶段学习后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强调教学评价应该重在对教师的激励,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为目的。因此,评价就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二、无分数评价:教育评价本质的一种理性回归



无分数评价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孔子教育学生用的就是无分数评价,他对每个学生的点评针对特征、特色鲜明,而且要言不烦,凸现学生的个性与才能。《论语·公冶长》载录了一幅师生平等,情意互动,共同探讨人生的生动画面:颜回、季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问道:“是不是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想拥有车马、裘衣,并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破旧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之长,不表白自己之功。”随后,子路便转身问孔子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温和地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师生之间,以如此平等切磋对话的轻松方式,讲述了师生各自的志向与抱负,情意互动,亲切随和,融洽和谐。这样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在今天也依然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其实,真诚的对话与交流就是更深层次的评价。建国以后的五、六十年代,我们实行甲、乙、丙、丁或学习苏联,普遍实行5分制(实质也是一种等级制)。



80年代中期,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主张采用实质性评价,即无分数评价。无分数评价与片面的考试不同,它注重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与拟定的标准相对比,其目的在于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增强信心,找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目标。目前在俄罗斯大部分小学1-4年级中多采用评语方法考查学生。当前许多国家,正在日益强化日常形成性评价、课程作业评价、日常行为记录与评价等。如德国、瑞典、俄罗斯、意大利、印度、法国、日本、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中小学,普遍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淡化考试分数之间的微小差异,在课业考评中大多使用等级制和评语制,给学校创造较宽松和快乐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成绩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大量使用观察表现的等级评定量表,学生参与评价、记录成就与成长的多功能的学习成绩报告单得到普遍重视。



正确认识传统分数评价的利弊。应当说,分数评价是随着中考、高考的恢复而愈演愈烈的,更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甚至一直波及到一些地方的幼儿园。现在,我们有必要对分数评价有一个科学的公允的认识。在大规模终结性选拔考试中,分数评价在统计学上存在着精确、透明、公平的长处,成为社会公平的一大基石。在过程性教学评价中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一目了然的知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巩固情况。严格地说分数评价与无分数评价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关注点不同,是关注排序、甄别,还是关注改进、提高?就普遍意义而言,分数评价操作中过分强调了分数的甄别、排序,人为制造了太重的压力,导致学生、家长、教师“分分计较”,这种做法促使学生、教师全部围绕分数转,从而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也不利于把学校由单纯的分数竞争转向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竞争,客观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甚至走向了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发展人的反面。近年来,报刊披露的虐待学生的恶性教育案件,甚至也发生在不少优秀教师身上。为什么呢?越是优秀的教师,其思想压力越大,一旦学生考不好,他无法接受,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我们的教育评价到了矫往必须过正的时候了。



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是诊断性评价的本质回归。现在,我们积极开展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是对教育评价中分数至上的一种有力矫正,其着眼点就是引导教师与学生重在长善救失,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改进功能,引领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超越,既是一种回顾学习经历的诊断性评价,也是一种针对学业水平的过程形成性评价,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各个学校确立有效、合理和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有利于学校、学生、家庭确立从考试优秀到成长优秀的教育观念。



无分数评价的整体价值取向。用“因学定教、因学定测、以测促学”的方式推动、引导、支持、配合学校创造性的实施素质教育,变片面的分数竞争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的竞争。引导学校与教师实现四个转变:实现“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单一纸笔测试到内容全面、方式全面的转变;实现一次性集中测试到分项、分段、分层、分批测试的转变;实现由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三、无分数评价的概念与操作原则与价值追求



我们倡导对中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给学生建立起综合、动态、开放的成长纪录,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只是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个小的部分。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大小不等的三个同心圆,最小的一个圆是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中间一个圆是综合素质评价,最大的一个圆是成长纪录。



日常考试是指:日常学科教学中进行的一切纸笔测验和操作性考查,都属于日常考试范畴。日常考试是区别于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综合实践活动效果检测、校本课程的学分认定而言。无分数评价,属于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主要包括课时达标检测、单元过关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类型。



无分数评价的质性描述。取消百分制,以质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把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认识活动的进程或结果,与自我拟定或他人帮助确定的学习目标相对比,确定已经达到的学习水平,确立与既定学习目标之间存在的距离,分析其具体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以便在体验成功、收获经验、得出教训的基础上,开展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兴趣志向引领下的超前学习、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与适合个人特点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每次日常测试后学校、班级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



无分数评价的原则。(1)坚持发展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且有无限的发展潜能,有多元的不可确定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针对学生进行的任何评价必须把现实进步与持续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的,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最后塑造和定型;(2)突出多元性。要科学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3)增强互动性。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形成评价过程的开放和互动,倡导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自己、同学和教师,教师作为主体参与评价学生、同行教师与自己为主,以领导和上级部门评价学生与教师为辅。



无分数评价的价值追求。用“因学定教、因学定测、以测促学”的方式推动、引导、支持、配合学校创造性的实施素质教育,变片面的分数竞争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的竞争。引导学校与教师实现四个转变:实现“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单一纸笔测试到内容全面、方式全面的转变;实现一次性集中测试到分项、分段、分层、分批测试的转变;实现由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转变。



四、小学语文无分数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无分数评价我们提出了“以分项考查为主,综合考试为辅”的原则,改变过去仅凭一张笔答试卷来论定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主张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反对单一的定量评价。考查评价的方式主张书面考查与口头考查相结合,分项与综合相结合,平时与阶段相结合。



小学语文日常考试的范围:教学中进行的一切纸笔测验和操作性考查,都属于日常考试范畴。主要包括课时达标、单元过关、单项等级考试、期末检测等范围。



1.课时达标



课时达标的题目应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错误矫正。即根据当堂课的讲授内容,针对重点、难点拟出的5分钟左右的小试卷,随即进行课堂测试。课时达标倡导学生自己或小组进行自批自改或互批自改,然后对应“小小反思台”对自己的当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反馈情况进行下节课内容及教法的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4: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