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1 19:44:15
|
只看该作者
师:在实验室巡视,检查并指点,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抽查学生统计的表格(可能有多种表格),并在实验展台上展示。然后给出参考表格如下:
引导学生将表格中数据转化为有序实数对:(F,Δx)
1、(F1,Δx1) 2、(F2,Δx2) 3、(F3,Δx3)……
有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在F -Δx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师:根据学生设计表格中测量的数据,示范数据的处理方法。
[多媒体展示]示范图形:
1、以弹力为纵坐标,弹簧的伸长为横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2、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3、按照图中各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含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生:学生处理数据……
师:抽查学生数据处理情况,抽调几张结果在多媒体上展示,并进行点评,好的给予肯定,差的进行修改和鼓励。
师:1、根据F—Δx图象,猜测F—Δx的函数关系;
2、函数关系式中常数的单位如何?常数由图象中的什么决定?
生:讨论并回答。
师:[投影展示]1、根据图象猜测得到函数:F=kx;
2、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单位是:牛/米(N/m),该常数叫劲度系数。
三、根据实验总结
师:根据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实验步骤。
生:学生归纳总结在草稿纸上。
师:[多媒体展示]几组学生的归纳总结
1、测量弹簧的伸长(或总长),及所受的拉力(或所挂钩码的质量),列表作出记录,要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
2、将记录数据转化为有序实数对;
3、以力为纵坐标,弹簧的伸长为横坐标,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4、按照图中各点的分布和走向,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把各点连接起来,尽可能让更多的点落到曲线上,不能落到曲线上的点应大致对称分布在曲线两测。
5、以弹簧伸长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
师:归纳实验结论。
生: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伸长的长度Δx成正比。
四、实验拓展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探究了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得到了结论,如果弹簧被压缩,则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压缩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学生探索实验……
总结得到: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压缩的长度Δx成正比。
五、例题分析
师:[多媒体展示]题目:由实验测得某弹簧的长度L和弹力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该弹簧的原长为多少?
(2)劲度系数为多少?
生:学生思考并表述观点。
师:[多媒体给出解答过程]解:弹簧不产生弹力时的长度等于原长,由图可知该弹簧原长为L0=15cm。
据劲度系数的定义:
由图线可知,该弹簧伸长Δx=(25cm-15cm)=10cm时,弹力ΔF=50N,所以N/m=500N/m。
六、课堂练习(潜能开发,思维上升)
师:[多媒体]先出示题目,待学生做完后,再出示答案。
例:某同学在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上画出了a、b、c、d四个坐标点。
(1)根据a、b、c、d四个坐标点,画出F—Δx图线;
(2)由图线,若弹簧原长50cm,要使弹簧伸长到75cm,需要多大拉力(仍在弹性限度内)?
分析与解答:(1)见图,判断四个坐标点基本在一直线上,使它们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这样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2)本题k=600/20(N/cm)=30N/cm,根据F=kΔL,得到拉力F=30×(75-50)N=750N。
七、家庭巩固练习
1、实验表明: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x有如下关系f=k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式中的k反映了某个具体弹簧的一种性质
B.k与弹簧所受外力大小成正比
C.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后的长度
D.把某弹簧一分两段,k的大小减小一半
2、有三根完全相同的弹簧,原长为10cm,每根弹簧挂重物G后,弹簧伸长都是1cm。现把三根弹簧依次串接成一条长弹簧,再挂上重物G,则三条弹簧的总长是( )
A.31cm
B.33cm
C.36cm
D.30.3cm
3、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重量为G的物体,弹簧长度为L1,如弹簧下端固定,上端放同一重物,弹簧长度为L2,该弹簧自然长度为 ,劲度系数为 。
4、一个弹簧秤,由于原弹簧损坏,换了一个新弹簧。经测试,不挂重物时,示数为2N,挂100N的重物时,示数为92N,那么,当读数为20N时,所挂重物的实际重量是 。
【教学说明】
本课内容单纯,最终归结为胡克定律:F=kx。若强迫学生记忆,并加以训练,应对考试,98%的学生是能掌握的,同时还能省一个教学课时。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对教材进行思想性发掘。对学生进行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研究,理论探索兴趣,献身科学事业等多方面教育。这些教育应渗透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教学,不仅仅注重与学生用F=kx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了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方法:“观察现象、初步分析→实验研究→猜测→得出规律→重复实验、检验结论。”
这种在具体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的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领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其重要性不亚于具体物理知识的学习,因为它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参考资料:
[1]《关于物理文化对话》姜水根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志鸿优化设计》任志鸿 海南南方出版社 2004
[3]《教材精析精练》丁尧坚 姜启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2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物理》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物理卷)阎金锋 沈阳出版社 19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