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9 09:40:27
|
只看该作者
(八)教后反思: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课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时,自己也感到很不好教。这一单元是物质在变化。蜡烛的变化,主要研究它的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两大类。蜡烛这一物质是孩子们常见的。但学生对蜡烛了解也比较少。仅仅停留在表面,平常人们用它来照明的居多。学生对蜡烛的特性了解不多,甚至是一个空白。只有通过实验再次认识它的特征。孩子们实验热情较高,学习很积极,能够主动参与探究。通过自主探究能够判断生活中物质的两大类变化,学生掌握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用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我自己认为:我这一堂课的拓展比较肤浅,课堂感到前松后紧。学生做实验效率低,导致时间的不够用。
《蜡烛的变化》案例分析 学生的初始想法:
教师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是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正如科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伟人毛泽东也说过:“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在生活中让学生理解,并建构概念。必须要通过实验进行教学,我在利用多媒体激趣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验来探究蜡烛加热至熔化,只是由原来的固体变成了液体,冷却后又变成了蜡块固体,仅仅是形态的改变,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让学生通过实验并观察发现白瓷片下变黑,罩的石灰水烧杯变浑浊,这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这种物质在变化时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其过程叫化学反应。但在小学阶段不要求提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只说成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1.变化是一个永恒的过程。2.物质会不断变化。物质变化分两大类:一类是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中物理变化的特征;物质变化中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特征,生活中用怎样的标准来判断这两种变化。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产生新物质,用这一标准来判断,学生不经过实验是无法判断的,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未达到这一理论高度,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来探究物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并从探究中掌握产生新物质变化的一些特征。班级中有90%的学生只知道蜡烛物理变化,知道蜡烛会燃烧,但不知道会产生哪些新物质。10%的学生容易犯错,电灯也会发光,老师问打开电灯是属于哪一类变化,有的说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问产生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发光、发热,我引导他们发光、发热但没有产生新物质,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有一部分人不知道,保持沉默。
概念的生成过程:
解决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实际问题是看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仅仅是在外形和状态上发生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某种因素使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化学键发生了断裂和组合,生成了新的物质。常常会产生沉淀、颜色改变、有气体产生、性质变化等。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学情的了解:
小学生对物质的理解层面较低,只是知道在不断变化的,但物质变化有哪些类,不清楚,物质是如何变化的,物质在变化时有哪些现象产生,不清楚,学生对理解概念的过程要建立在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构产生新物质的现象,以及它有哪些特征。让学生发现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进行正确的判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