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练习册的答案课后作业答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0:58:33 | 只看该作者

第3课时 西方文化之根
基础训练
1. D    2. C    3. D    4. C    5. D
6. 科学: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提水器。
戏剧: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
哲学:“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原意是“热爱智慧”。
法学:《十二表法》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
建筑:庄重、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形结构。
7. 问题一:螺旋和斜面原理。物理学(自然科学)。
问题二:成为西方近代科学的源头。

拓展与探究
要求:线路设计合理;要包括罗马的主要人文、自然景观。

第二课  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

第1课时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基督教盛行西欧
基础训练
1. A    2. B    3. D    4. C    5. C
6. B    7. D    8. B    9. C    10. D
11. A. 罗马帝国;B. 西罗马帝国;C. 查理曼帝国;D. 德意志;E. 意大利
12. 问题一:大西洋;巴黎;地中海
问题二:法兰克人;德国;法国
13. 问题一:公元1世纪中叶,巴勒斯坦犹太人起义,遭罗马统治者残酷镇压,一些犹太人把自身的解放寄托于宗教。
问题二:随着罗马帝国加强对内压迫、对外侵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便于控制被压迫人民及被征服民族,开始对基督教采取控制利用政策,基督教逐步演变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基督教地位变化的政治原因。
14. 问题一:上流社会的人士加入教会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益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问题二:基督教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地位,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也竭力拉拢靠近王权。教会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达•芬奇。壁画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壁画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和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的瞬间情景。
问题二: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五位)的犹大是叛徒。判断理由: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问题三:画中十三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作者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体现了“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作者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唯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体现“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时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基础训练
1. C    2. C    3. D    4. B    5. D      6. D  
7. 问题一:庄园内有封建主的城堡、教堂、磨坊,农奴的住宅和耕地。庄园中的一切产品都用于封建主和劳动者自身消费,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小天地。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他们终年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还要承担各种租税、杂役,缺乏人身自由。
问题二:①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封建等级制度;②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逐渐扩大。
问题三:11世纪的西欧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工商业的繁荣给城市带来了活力。特点:经济繁荣,人们拥有人身自由。
问题四: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缴纳地租,服劳役。封建庄园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而中世纪城市市民不再依附于土地,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自由。城市手工业者所从事的是商品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卖并获得利润。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行会是城市手工业者按行业组成的组织,与城市同时出现。图中所显示的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这些徽章象征性强,特点突出。
问题二: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为了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侵犯,对付封建势力,避免新人的竞争,保卫同行的共同利益。
积极作用: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侵犯;行会的师徒制度有利于技艺的传授;参与市政管理,促进手工业者的团结。
消极作用:避免了竞争,不利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0:58: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第1课时 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
基础训练
1. C    2. C    3. C    4. D    5. C     6. C     
7. 底格里斯;幼发拉底;3500;城镇、神庙、宫殿和文字;18;古巴比伦;1;巴勒斯坦;基督;7;伊斯兰;欧、亚、非;阿拉伯;8;巴格达;耶路撒冷
8.
三大宗教        创始人        创始时间与发源地        教义        经典
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        公元前6世纪,印度        众生平等,苦来源于欲望        《佛经》
基督教        耶稣        1世纪,巴勒斯坦        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        《圣经》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7世纪,阿拉伯半岛        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        《古兰经》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遭到科里希特贵族的反对。因为伊斯兰教触怒了贵族的利益。
问题二:召唤、团结人民反对贵族的作用。

第2课时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基础训练
1. B    2. C    3. B    4. B    5. D    6. B
7. D    8. A    9. D    
10. 问题一:西域;维吾尔;伊斯兰;穆罕默德
问题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问题三:伊斯兰;基督
问题四:伊斯兰教的产生及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1. 问题一:阿拉伯文化在当时具有领先的地位和融合的精神。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二:主要体现在阿拉伯人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阿拉伯人对印度数字系统加以改进,并使之传到欧洲,使数学计算大为简化。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他们把中国的造纸术、罗盘、火药等技术传到西方,这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起到重要的桥梁和推动作用。(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一方面有条件吸取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为三大洲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第三单元测试卷
1. C    2. D      3. B      4. B      5. C   
6. A       7. D      8. A      9. C      10. D
11. B    12. C      13. C      14. D      15. C   
16. D   17. A      18. B      19. B         20. B  
21. C    22. B      23. A      24. C      25. D
26. 问题一:A . 古埃及,B. 古巴比伦,C. 古印度,D. 古代中国(4分)
问题二:略。(根据勾勒范围的程度酌情给分,1分)
问题三:E. 克里特岛,F. 迈锡尼;G. 雅典,H. 斯巴达(4分)
27. 问题一:雅典学院(1分);哲学(1分);“热爱智慧”(1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分)
问题二:整个画面充满浓厚的学术探讨和争鸣的气氛,反映了古希腊人勤于思考,喜欢自由辩论的情景。(4分)
问题三: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西方文化之根,因此有“言必称希腊”之说。(4分)
问题四:①采用拱券式结构,大跨度的拱顶和穹顶覆盖(2分)。②圆形穹顶,石制柱廊(2分)。
28. 问题一:罗马法是古罗马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4分)
问题二:答题要点: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巩固统治地位,保护统治阶级的私有财产,使剥削合法化。(适当扩展和举例,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
29. 古代希腊名人大多是数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中国的手工业很发达,如丝绸、四大发明;阿拉伯人大多是商人,踏遍全世界。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地理因素来看,这主要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处,阿拉伯人往来于东西方之间,成为三大洲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9分)
30. 问题一:0,1,5,9,150(5分)
问题二:这些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4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0:58:4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第1课时 礼乐文明的确立
基础训练
1. A    2. D    3. D    4. A    5. C
6.
王朝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夏        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禹        阳城        禹建立夏朝,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禹传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汤        殷        甲骨文的出现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周武王        镐        武王伐纣建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7. 问题一: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得到加强。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确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秩序。
问题二:宗法制就是嫡长子继承、诸子分封的制度,是周初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一个重大措施。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问题三:不能,因为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平等、公平竞争和个人的奋斗;而西周时重视人的出身,强调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可逾越的社会等级秩序。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目的:维护西周的等级制度,也就是在维护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孔子反对季氏
享用“八佾”歌舞,是因为季氏享用的“八佾”歌舞与孔子提倡的贵贱尊卑礼仪的儒家思想相违背。
用处:维护统治,稳定秩序;
害处: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问题二:分封制是周天子统治天下的根本制度,用它构造了金字塔式的奴隶制等级制度;宗法制则是分封制的基础,即分封的办法。二者确立了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地位。而礼乐制度则进一步扩大化,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对周朝的整个统治阶级,即王公贵族们来一个区分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以便更好地维护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构造了周朝的礼乐文明。
问题三:古希腊城邦实行的是民主制,古罗马实行的是元首制。
问题四:随着时代的变迁,周礼的许多细则被废止,政治色彩、社会地位逐渐减弱。21世
纪中华民族的礼仪更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德,由周礼的强制执行变成了公民自觉去遵守。(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时 变革与争霸
基础训练
1. B    2. A    3. D     4. A     5. D      6. C      
7. D    8. D    9. A     10. B     11. C
12. 问题一:东周;齐、秦、楚
问题二:齐国;葵丘会盟(前651年);山东省。
齐国称霸的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背山面海,鱼盐资源丰富;②通过管仲改革,齐国国富兵强;③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团结了各诸侯。
问题三:从出现次序来看:“春秋五霸”的五位霸主是先后称霸的,“战国七雄”的七雄
是同时并存的。从目的来看:比起春秋霸主,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而是要灭掉各诸侯国,自己统一天下。从规模和时间来看:与春秋争霸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也更为残酷。

拓展与探究
1. 问题一:石斧出现在新石器时期;青铜器出现在夏、商、西周时期;铁犁铧出现在春秋晚期。
问题二: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青铜工具(夏、商、西周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问题一:商鞅;公元前356
问题二: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兴地主出现;战国时期,他们为确立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改革。
问题三:主要内容:①废除土地国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农耕;③奖励军功;④建立县制。
影响:与其他各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社会安
定,国家富足,军事实力增强,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灭六国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四: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变法需要改革者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变法一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五:由于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势力,强化君主权力;兼并战争又使百姓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严刑峻法压制反抗,是适应当时的社会形势需要的,因此受青睐。而儒、道、墨主张保守与温和,故而在当时不被重视。

第3课时 百家争鸣
基础训练
1. A    2. A     3. B   4. A      5. C        6. D        7. D
8.
制度示意图        制度建立的基础        制度的内容        制度的后果(作用)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诸侯王拥有世袭统治权,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现的,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9. 问题一:儒家;“仁”(仁政)
问题二: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或“君主要体察民情,爱护百姓,实行仁
政”)。启示:尊重他人,宽容、平等待人。
问题三:体现在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回答言之有理
即可)

拓展与探究
①孔子的“仁”主张以爱人之心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②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主张打破官员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实现教育公平来构建和谐社会。
③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轻徭薄赋”等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来构建和谐社会。
④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法是自由的前提,以法来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⑤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回答有理有据,符合题意即可)

第4课时  秦朝一统
基础训练
1. D    2. D    3. B    4. B    5. C         
6. B    7. A     
8. 问题一:(1)√ (2)√ (3)× (4)√    (5)×
问题二:都指秦始皇(嬴政)。不一样,李白的情感是褒扬,胡曾的情感却是贬责。
问题三:秦朝为了抗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问题四: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9. 问题一:A点为临洮,是秦朝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B点为咸阳,是秦朝的都城。
问题二:利:可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维护国家统一。弊:长城的修建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三:秦统一后的疆域四至:西到临洮,东到辽东,北达长城,南至南海。“闽越”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福建省;“南越”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拓展与探究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强国,军事实力强大。
②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③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
④秦国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
⑤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0:58: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    汉唐盛世

第1课时 新的大一统
基础训练
1. A    2. B      3. D    4. C   5. A   
6. 问题一:是汉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
问题二:一些诸侯王各自为政,无视皇帝的诏令,有的甚至图谋夺取皇位。措施: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问题三:名称:推恩令。
内容: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其他子弟建立侯
国,侯国的名号由皇帝制定,新封的侯国不受原来王国管辖,要听命于朝廷。
作用: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原来的封地与势力。
7. 问题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问题二:秦朝的统治者对儒家学说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这样的政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问题三: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人际关系。仁政、民本思想。
问题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扬弃)。

拓展与探究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时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基础训练
1. B    2. B      3. A    4. B   5. A      6. C    7. A   
8. 问题一: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问题二:汉族服饰宽袍大袖,鲜卑族服饰窄衣小袖。
问题三:因为自孝文帝始,北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儒学,以孝治国。(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政府;自发
问题二:移民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其他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三: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徙到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3课时 帝国新政
基础训练
1. D    2. A    3. B    4. C    5. C   
6. 问题一: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因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材料三说明唐太宗把魏征作为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反映了唐太宗广开言路的开明思想。
问题三:反映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雅典(或古希腊)。权利:参政议政,或选举权(答具体的权利也可)。局限性: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民主权利。
问题二:秦始皇(嬴政);三省六部制; 唐。共同特点:加强皇权或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大权)。
问题三:公民享有民主权利(民主政治)。

第4课时 盛唐气象
基础训练
1. B    2. D    3. D    4. D    5. D     6. B     
7. 问题一:唐;唐三彩
问题二:胡人、波斯人被作为刻画对象,反映出唐代社会开放的社会气象,当时的中外往来十分频繁。
问题三:说明唐代妇女的生活比较开放自由。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但是却被杨贵妃一人祸害衰败了。
问题二: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问题三:唐朝由盛转衰固然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并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唯一原因。赵翼把唐朝由盛转衰的责任全部强加在杨贵妃一人身上,过大地夸大了杨贵妃的个人作用,是片面的观点。(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5课时  盛世文化
基础训练
1. B    2. B    3. B    4. C    5. C     6. B    7. B
8. ①—C—a;②—E—d;③—B—f;④—A—e;D—b;F—c9.
对比项目        玄 奘        鉴 真
出行目的地        天竺(印度)        日本
出行的原因        求取佛经精义        传播佛教经典
感人事迹        横穿西域无人之地,行程五万余里        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双目失明,矢志不渝
成  就        携带大量佛经返回大唐并翻译成汉文;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介绍天竺文化。为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将中国的佛教、地理、医学、建筑、雕
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传到日本。为佛教
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材料一的作者是李白,材料二的作者是杜甫,材料三的作者是白居易。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问题二: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盛世,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主要反映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6课时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基础训练
1. C    2. B    3. C    4. D    5. C     6. B     
7. 问题一:A点是长安,B点是大秦。特产:丝绸、陶瓷、铁器、漆器等。
问题二:北京;邗沟;五
问题三:相同点: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是国力强大的体现。不同点:丝绸之路开通了一条亚洲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国内水路交通,促进了国内南北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1)① 长安;⑤大秦。
(2)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3)马可•波罗。
问题二:海上丝绸之路或陶瓷之路。茶叶、瓷器、丝绸、指南针、纸张、书籍等。
问题三:对外贸易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商业经济繁荣;政府对商业的重视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0:58:5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

                           第1课时 农牧文化的交融
基础训练
    1. C    2. B    3. D    4. D    5. B     6. A
    7. 问题一:北宋,东京(开封);辽,上京;西夏,兴庆
    问题二: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辽、西夏和北宋并立时期的民族冲突是暂时 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是长期的,是当时的时代主流。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问题三:农牧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过因为双方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双方的地位不是对等的。游牧民族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较低层次,而农耕民族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所以游牧民族如蒙古族以征服者身份进入农耕区,往往被农耕文化所同化。农牧文明在相互融 合、互为补充的过程中,汇成辉煌灿烂的宋元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四:政治:游牧民族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科举、典章制度。经济:游牧民族仿效宋朝赋役制度,学习农业生产,交流物资。文化:游牧民族在语言文字、社会风俗、文化观念等方面逐渐被农耕民族所同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8. 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都是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所以与汉字的结构相似,这说明中原文化对西夏、契丹影响深远。(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靖康耻”指的是发生在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的中国 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事件。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 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因此灭亡。
    词中的“匈奴”指的是金兵。
    问题二:① 北宋末年的统治者昏庸无能,重用奸臣。②为了避免藩镇割据情形的重演, 北宋统治者对武官极度不信任,怕他们拥兵自立,所以朝廷中求和派经常占优势,这样也助长了金军的气焰。(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时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基础训练
    1. A    2. C    3. C    4. A    5. B    6. A
    7. A    8. D      
    9. 问题一:唐朝的市(商业区)、坊(居民区)是分开的,商业活动是定时定点的;宋朝 的商业活动不限地点,城市、镇市、草市都有商业区,城市中坊、市界限已完全被打破,普遍 出现早市和晚市。
    问题二:①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②逢年过节形成吃饺子、放鞭炮的习 俗;③使用高起高坐的家具;④晚上可以在“瓦子”进行娱乐活动。
    问题三:早晚稻两熟制和良好的生产条件使苏湖地区稻米产量提高;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问题四: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力;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或东京是北宋的都城,未经战争破坏等)。
    问题二:C(东京的稻米由汴河运入,结合当时运输状况,稻米主要靠水运,而汴河东入 淮河,经古运河可将江浙一带的稻米直接运到东京;而汉中平原、江汉平原和东京之间有山脉 阻挡,运输不便;华北平原在当时基本上不产稻米。)
问题三:该段地处黄河下游,由于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加,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严重,黄河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使下游逐渐变成地上河,黄河河床比开封市区高出数米,加之该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强度大且集中,所以历史上该河段经常泛滥,开封有“地下城”一说。(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四:开封市是中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至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名胜古迹众多,资源特别丰富,又位于人口密度较大的中原地带,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明显,且旅游业可带动交通、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该市传统的重化工工业发展缓慢,发展旅游业是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首选。(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3课时 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基础训练
1. A    2. B    3. B    4. A    
5. 问题一:宋朝(北宋);王安石 。  
问题二:意译:在欢乐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人人喝着迎接春天的屠苏酒。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前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
问题三:反映了宋朝百姓在欢度元旦节日时挂年画、贴桃符的传统习俗和宋朝世俗文化繁荣的景象。这个节日仍然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中国民间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春节。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选择一个节日并说出它的来历即可。(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二:如对待过洋节应一分为二,有的是有意义的,有的则是不必引进的;过洋节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过热;不要因为过洋节而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4课时 文人的世界
基础训练
1. D    2. D    3. C    4. A    5. B      6. B    7. C     
8. 问题一:豪放派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有柳永和李清照。 主要不同是: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问题二:两宋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与探究
梅、兰、竹、菊都是雅致俊逸、品性高洁的植物,正是宋元时期文人信念、情趣的最佳象征和寄托物。(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5课时 古代科技的典范
基础训练
1. D    2. B    3. C    4. D    5. C   
6. 问题一: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问题二:唐朝,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它是唐代雕版印刷术的象征。但这种雕版印刷存在很大局限:刻版费工费时;一旦错了就不易
修改;木版不易保存,易遭虫蛀、损坏、变形。
问题三: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转轮排字盘;活字印刷术,造纸术
问题四:相对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排版错误容易修改,容易保存。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开始于新石器时期,从浙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绳纹”“蚕纹”陶器证明当时
人们已经懂得纺织。(如果回答“传说时代的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黄帝教人制作衣裳”也可。)
问题二:前提条件:棉花的普遍种植与棉纺织技术的日益推广和进步。古代人民的衣被原料以丝、麻为主,丝为上层贵族地主所用,麻为下层平民所用,丝比较珍贵稀少,而麻质地粗糙,都不是理想的衣被原料。棉布克服了丝、麻的缺点,此后大行于天下,直至今天,我们还享用着棉布带给我们的舒适与方便。
问题三:中国元代的木制棉纺车可以同时纺出三根线,这说明,黄道婆改进的棉纺织技术先进,领先了欧洲大约四百年。

第6课时 开放与交流
基础训练
1. D    2. C    3. C    4. D    5. B     
6. 问题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为主的政权,是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
问题二:管理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问题三:管辖西藏的机构:宣政院。现在的广东地区,在元朝时分属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管辖。
7. (1)欧;西方;经济文化
(2)①长安;东南;印度 ②丝绸;陶瓷 ③ 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拓展与探究
问题一:A. 长安;B. 罗马;C. 敦煌;D. 楼兰;E. 君士坦丁堡
问题二:答题要点: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0: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单元测试卷
1. D     2. B       3. A       4. C      5. D
6. C     7. A       8. D       9. A      10. A
11. C    12. B       13. B       14. B      15. C
16. A   17. B       18. D       19. C      20. D
21. B    22. D        23. A      24. B      25. B
26. 问题一:丝绸之路(或汉朝对外交通图)(1分)。意义: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
流;加强了汉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分)。
问题二:①天竺,②新罗,③日本。(3分)
史实:①天竺:玄奘西游“取经”。  ②新罗: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
唐制建政治制度、科举制,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③日本: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日本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日本文字、生活习俗汉化等)。(答出任意一项即得1分)
问题三:原因: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挡及战乱。(答对任意三点即得3分)
27. 问题一:汉高祖刘邦 (2分)
问题二:汉武帝时期(1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大将卫
青、霍去病率领汉军大破匈奴,匈奴从此无力与西汉相抗衡。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
汉,并向汉室求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他,此后汉与匈奴的边界出现了互市的局面(3
分)。
问题三:中原的农耕、打井、修造城郭、储存粮食等先进技术,传播到游牧地区;草原的牛马也大量输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交通运输和农耕的发展。(4分)
28. 问题一:隋大运河;隋炀帝(杨广)(2分)
问题二:北京;杭州(2分)
问题三:一方面肯定大运河在客观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解决了南北的交通问题,加强了政治统治,使沿线的城镇迅速繁华起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他开凿大运河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满足自己乘龙舟巡游江南的愿望。此举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回答出两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8分)
29. 问题一:秦(1分);统一文字, 统一度量衡,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列举其中两项即可,2分)
问题二:赤壁之战(1分)
问题三:A西夏,B金 (2分);元(1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1分)。
问题四:迁徙杂居和边境贸易(2分);汉族和少数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1分);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不断创新(1分)。
问题五:统一的时间多(1分)。规律: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1分)。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祖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条件(2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2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20: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