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0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育碎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热爱读书的教师



  今天是新学年第一期小语骨干教师培训的日子。与往年仅仅分析教材不同的是――邀请了华中师大文学院的一位年轻博士给学员讲授教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解读。下午,请育才小学屈小青老师作了关于“读书与教师成长”的讲座,屈老师有理有据,从自己所做的具体工作谈起,给全体学员上了一节非常生动而又有感染力的课。

  屈老师在“让我们的人生弥漫书香气”这个题目下,谈了读什么书的问题:诵读中国经典名著、外国经典名著、经典教育著作、哲学、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学论及专业期刊等。谈了如何读的问题:疏离浮躁,读教相长,读写结合,边读边写。她一边讲一边援引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说明。


  她说道,85年师范毕业那年,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断断续续翻了15页,实在读不下去了,就放进了书柜。这一放就是十好几年。也许是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护佑吧,虽然这之后搬了几次家,这本书一直没有丢失。直至2001年,也就是买了这本书16年之后的某一天,学校请了一位专家给老师们做了场学术报告,一方面是专家的鼓动,一方面她那段时间接触了网络,网络上极便利的交流平台让她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于是,她读书了,从书橱里抽出了这本尘封已久、落满尘垢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天天,一页页。终于,当她合上全书后,由衷地感叹着:哎呀,这么好的书,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读完呢,早一天读完,我的工作不是少走许多弯路吗?

  这之后,她一发不可收拾,读的书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通过读书,她自信了,由一个“开家长会时手脚打颤不敢讲话的老师变成了一个面对受众侃侃而谈的演说者”。

  一方面,她自己勤奋地读,同时,在班级,在学校,她引领着全校语文教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诸如“快乐读书屋”“语文节”“电子杂志”“漂书”“班级读书会”“学生论坛”(相当于中央台的“百家讲坛”)。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了(在省市全国的教学活动中登台献艺,摘金夺银),一茬茬溢满书香,羽翼丰满的毕业生告别母校后对小学时的读书活动留恋不已。

  读书,远不止收获知识这么简单。她细说了在学校组织“漂书”活动时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孩子们充满好奇,充满热望,校园生活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童年的幸福,留给孩子们记忆也将是久远而深刻的……

  虽然天气炎热,虽然是在下午,虽然她说话语速很快,但那朴实而又充满真情的述说,让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学员都很感动和激动。

  屈老师,大家也不陌生。“人教论坛”-“萤火虫读书论坛”之版主“曲曲”是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购书记
  

  上午培训结束才十一点半,昨天就答应了女儿帮她捎几本童话故事书,我也想去教育书店看看语文教学论方面的书籍,于是快步走出了门,乘上了去书店的公交车。


  下车后胡乱吃了点,一脚踏进了武昌阅马场专营教育类图书的书店――绿叶书社。


  书店内很冷清,也许是中午的缘故,只有三两个员工。我来到语文教学专柜前,一本本地睃巡,好多都是老面孔,未找到我想要的王尚文《语感论》,我很失望,问了服务员,她来找了找,才知道是卖缺后忘了及时上架,就连忙从仓库里拿出了一本递给我,我接过一看,正是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已经是第三版了,可惜我孤陋寡闻,一直不知道有这本书。(还是昨天屈老师讲课时在介绍自己的阅读书目时我留心记下的),我还顺便买了李海林教授《言语教学论》这本书。两本书都很厚实,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习》都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精品,我对这个出版社是很信赖的)


  我想有闲时,读读翻翻,对自己会有点用的。
  

  步出书店后,想到要买女儿看的书,只能去外文书店了。


  外文书店的购书环境真好。从烈日炎炎的大街上踏进外文书店的大厅,让我有“冷热两重天”的感觉。乘电梯来到三楼,存了包,放眼一望,偌大的营业厅里从这头到那头,一排排全是各类图书,用庄子“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置身其间,让你油然生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慨!


  我顺利地为女儿买了杨红缨“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的两本书(女儿特爱读,前几次买过几本,都是一气读完),一本张天翼的童话。还买了一套已故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林汉达的《三国故事》。我想,孩子不光要读儿童小说,对于历史掌故,了解一点也是应当的。


  顶着烈日,提着两兜沉沉的书,我回了家。


  这几年,家中的书倒是买了不少,我和女儿读书,倒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完全出于一种个人癖好,或说是附庸风雅。古人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只想女儿通过读书,多懂得一些道理,不至于像当今很多的富家子弟那样糟蹋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标点符号怎么用?

        上午,同事在办公室谈及标点符号使用时的一个细节问题:书写到一行末尾只剩下一格位置时,需要打上省略号,怎么处理呢?

        是啊,怎么处理啊?学生誊写作文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跟学生说呢?同事一再问我,我也说不上。晚上,在家中翻了两本工具书,《标点符号规范使用手册》这本书说得很清楚: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可以放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可以把一个符号分成两段。”

        “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遇见最后一格需要用前引号、前括号,或者只剩下一格来写省略号或破折号时,可以采用三格写两字或两格写三字的变通办法,这样可以避免不规范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文字和标点符号发生矛盾,要委屈文字而求得标点符号的规范。”

        说得多清楚啊。不光是解答了我的疑难,还告诉了我在使用标点时的一些“原则问题”。

  虽说自己是语文教师,可连区区的标点符号的用法也只是一知半解。想学好语文,的确不容易:要下功夫,多从细处着手。

        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由高考作文题――《母语》想到的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母语》,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究其原因,窃以为一是内容新颖不落俗套;二是现实针对性较强。君不见,当下汉语正面临着诸多强势语言的冲击,加上网络语言的流行风靡,汉语的魅力仿佛不再,这是每一个热爱母语的炎黄子孙都不愿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着母亲的乳汁长大的;同样,每一个人的精神也都是在母语的怀抱里吸取母亲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母语,是人们生命的‘根’,精神的‘家’。”(王尚文《语感论》)

  作为学校的语文教育,首当其冲的任务应该是培植起学子对汉语的喜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和认同。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后,普遍爱好阅读(读书看报而非纯消遣的“浅阅读”),愿意动笔作文,应付日常读写之需不在话下。这一目标在目前显然是实现得不大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语文研究者和专门家们的意见无疑都是中肯和颇有见地的,我只想说,追求“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和学生生活的语文化”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

  所谓“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当然是指将语文课堂上学习、实践、演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觉得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许多老师所尝试的让学生毕业前整理自己的习作并选编自己的《作文集》甚至写上序言的活动,再如就“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展开的辩论,亮明观点,说清理由,既锻了语言和思维,也在活动中提高了认识。目前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大多都注意了这一点。作为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识要强,除了教材上安排的有限内容之外,更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如许多年轻老师面对承担革命传统教育任务的教材如《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等提不起兴致,麻木,没有激情,甚至反感,难道教师能因为这类课文与孩子的生活相距较远就听之任之,忘了自己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了吗?难道就没有办法让这类课文融入孩子们现实生活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只要教师自己认识到位,也会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上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所谓“学生生活的语文化”,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运用语文技能,让语文能力在日常的语言实践中趋于熟练。妈妈生日了,祝贺的话该如何说?同学生病住院你去探望又该如何说?你自己生病住院又该如何向医生说清楚症状?看到你所居住的环境中的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你有何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又该如何向关部门(或个人)陈述沟通?在学生生活中的这类问题可说是经常性,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显然比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摸着石头过河”有效得多。

  生活是语文活动的大舞台,生活世界本该与语文世界是合一的,所以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正是基于如上的认识,才有我的一点浅见,愿求教于同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谈公开课与评课


      在一线教书的老师,一般都上过公开课。课后,也一定接受过同行或教研人员的“评课”。如何看待公开课,如何评价,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吴非最近发表在《语文学习》上《评课杂谈》这篇文章,其看法应该是中肯的,一分为二的。愿意将其观点择要整理如下,以飨各位同行网友。


      应该对开课老师心存敬佩,无论如何,在现今社会文化环境下,上公开课经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甚至有点危险的事。应该真诚地感激这些教师,允许我们这些或熟悉或不熟悉的同行进入他的课堂。他们的课往往上得很好。他们为备一节课花了那么多时间与精力,这种课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听课时,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见贤思齐,让自己时刻警觉天外有天,就不会故不自封,夜郎自大。发现了新的思路,看到了比自己的构想更有价值的方法。


      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收获:


      “或者,看到这位青年教师比我当年上课老练、有章法;或者,听这位教师三五次课,发现他扬长不避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或者,看到这位教师的课虽然总体一般,但某一环节处理得精彩无比,聪明极了;或者,这节课平淡无奇,教师的表达没有什么魅力,可是我就会想,为什么他的学生还能够认真地听完,并能扎实地练习?这中间有什么我没有注意的东西?或者,这位教师使用的是现成教案,缺乏自己的创造,这也许反映出他的谨慎,宁可保守一些也决不误人子弟;或者,这位教师的课真的乏善可陈,但是他的板书或课件清晰而富有艺术感,让学生一目了然……”
“一节课不可能没有瑕疵;况且我们不是来看瑕疵的。公开课有毛病才有活气;这种课才是真实的。”


      “他能明确自己的讲课对象,而不是“人来疯”般地为听课教师狂舞;他不需要考虑后面的听课的教师,他心中想着自己的学生。他熟悉自己的学生,他的学生也能接受他。总之,只要他的学生适应他的教学,在他的课上能有所收获,这就很好。”


      “为什么总有人要对老师的公开课提那么高的要求呢?他们像是一群纸上谈兵战无不胜的教头,又像是一群眼高手低百般挑剔的球迷。他根本不管授课教师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什么样的教学背景,总之,他们有话要说;而且,只要是课,就一定有毛病,他就是来发现这个毛病的;或者,只要你的教学设计和他的思考不太一样,那就是离经叛道。”


      “听过一位校长的评课,我觉得他胆子真大:自己连文本都没读懂,连文体都弄不清,就敢去评老师的课了。还听过一位专家的评课,评过课他坐飞机跑了,那位青年教师却哭了,说:我再也不敢上公开课了。――这位教师从来没想过当专家,可是专家觉得她离专家还差很远很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吴非在文章中接着写道:

      我想,按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三年高中语文大概有五百多节课,这节课只是这位老师五百多节课中的一节,你怎么能要求他把所有的思想体系、基本理念和教学法全体现在这40分钟里让你观摩?

      我们中国很大,光是山芋的叫法就有40多种,萝卜的品种有一百多个,面饼的做法有几百种,大多数省区不但有自产的茶叶,还有特殊的泡法;我们中国人的饮食口味相差很大,八大菜系根本涵盖不了;我们中国地域辽阔,换个地方,有的人就水土不服,会生病……

      ——那么,凭什么要让所有的教师用一种方法教书?

      我觉得,公开课这种形式,无非是同行提供一些案例,提供一些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教学领域增进交流。所谓“公开”,低而言之,就像过去的匠人当街制鞋、补锅、蒸馍;高而言之,不过如琴台上奏一曲高山流水,如有“但微颔首”者,如有“周郎顾”,则是“公开”最积极的社会价值了。   

      有关公开课形式的负面影响,已经有许多评论,我不想再发表意见,这里只想就评价风气再谈谈感想。我不止一次地看到青年教师在被评过课后的失落,江苏有位中年教师甚至形容评课是“凌迟”。更糟糕的是,如果一节课上得不理想,那个负面评价可能会跟着走七八年。有人会说:“你说的那个老师,好像不怎么样,听过他一节课,很一般。”“什么时候开的课?”“好像是1992年。”——你看,上个世纪的事,还跟着你呢,一直会跟你到永远。

      每次听课后被指令作评价,总有点犹豫。我不怕说真话,虽然在我们中国,说几句真话会被认为“幼稚”、“胸无城府”,而“弯弯绕”或老于世故则被认为是高人涵养。每逢评课,年高德劭者大可以随意说几句,既因为成了权威,也因为永远不会有人要求他现场示范。余下的,就是众多的“太极拳评论家”,说上一阵,皆大欢喜,云遮雾障,让你找不到一句把柄,是为名家。我怕评课,是因为怕自己的真话会被人们借去当敲人的棍子,同时也担心谨慎出言被认为缺乏诚意。现时的评价方式对教师伤害比较大,而这种评价习气是社会环境逼出来的。

      另有一种评价方式,就是只能说好话,不能有一点点疑惑,否则就是与人过不去。因为有变味的文化,也就有了变味的形式,也就有了变味的评价语言。如果能从这种僵死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不听他的,不在乎他的评价,只听学生的,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标准,庶几可以得些发展。

      当然,我还有几句话想说:偶尔也会有些课让我不大舒服。这些教师,他们忘了自己面对的是学生,忘记自己是在上语文课,以为自己在“春晚”,以为学生后面坐着的人都是来选模特的,或是“星探”,于是每一个环节他都精细地“做”;“做”过了,就不像上课了。某次听课,有位小伙子,一颠一颠地颠上来,上来就双手举过头顶,使劲挥摆,在场边走了一个来回,嘴里吆喝的是“来点掌声!”“来点掌声!”——你说,这位教师,他把学生的课堂当成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