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总复习资料大全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2004?资阳)
   ⑴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脑已由欧共体研制成功,这是一台全光数字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比电脑快一千倍。
   ⑵光脑和电脑的工作原理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光子代替了电子;光互连代替了电子导线互连;光开关、光三极管、光存储器、反馈装置和集成光路等部件,代替了电脑中的电子硬件;用光运算代替了电运算;用非冯?诺伊曼结构代替了冯?诺伊曼结构;从而使光脑中的功能为电脑所望尘莫及。
   ⑶光脑具有超并行性。目前最新的并行处理电子计算机常具有NⅪ的并行性,其结构和运行极为复杂,速度和精度也相当低。光脑则不同,它具有NXI的并行性,具有并进通信和并行处理能力强,可用简单的运算去处理大阵列的特点。
   ⑷光脑可在接近室温条件下具有超运算速度。电子的传播速度每秒只能达到593公里,而光子的速度每秒30万公里,因此利用光在光缆中互连通信要比利用电子在互连的导线中通信减少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运算速度。同时超高速电脑的计算器件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工作,而光脑则可以在接近室温下进行超高运算也在于光的频带远大于无线电波和微波,具有极大的信息存储量,存储量可达108位。
   ⑸光脑抗干扰能力强。光脑靠光子传播信息,光电子没有带电荷,对其他邻近的光子和电子毫无影响。所以光信号不仅不相互干扰,而且可以与电子控制信号交叉,此外光脑容错性能好,具有与人脑类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差错时,并不影响到最后结果。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2.简略回答光脑同电脑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答:
   3.这则短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4.第4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光脑在接近室温条件下具有超运算速度的?(2分)
   一方面从光脑的
   另一方面从光脑的
   5.“光脑和电脑的工作原理基本—样,所不同的是光子代替了电子”一句中,“基本”用得准确是因为
   
   6.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说出两个高科技产品的名称。
   答:

(二十三)(2004?桂林)
   水之经典
   ⑴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翰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⑵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 ,将浪涛如山变为 ,将凶猛如火变为 ……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⑶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
   ⑷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⑸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如同看到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⑹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⑺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⑻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⑼日本黑田孝高在《水五则》中的第一则说:“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第四则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前则,可以送给都江堰的水;后则,可以送给九寨沟的水。
   1.第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第⑴段画线句按常理应断句,你认为应该加入什么标点符号?作者为什么不加标点?
   答:
   3.给第⑵段文中空白处依次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喃喃细吟 珍珠四溢 柔情万缕
   B.柔情万缕 珍珠四溢 喃喃细吟
   C.珍珠四溢 柔情万缕 喃喃细吟
   4.为什么说“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
   5.与第⑼段中“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一句相照应的是第 段的内容。
   6.你如何理解“水之经典”中“经典”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
   7.文中所写的都江堰之水和九寨沟之水各有性格,你更喜欢哪一处的水?为什么?
   答:
   
   (二十四)(2004?桂林)
   生命与气候
   ⑴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⑵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⑶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⑷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蚂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⑸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⑹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⑺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⑻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科技日报》,有改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2.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3.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4.第⑻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
   5.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答:
   6.作者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2004?河南)
   宇宙飞船的“避火衣”
   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在2003年10月的顺利发射升空与安全返回,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它从天外“下凡”——返回地球,过程复杂,场面惊心动魄。
   ⑵当宇宙飞船以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进入大气层时,飞船的外壁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极大量的热,在距离地面60公里左右的稠密大气层区域,其表层温度可以达到1000~3000摄氏度,整个机身变成一个炽热耀眼的火球(就像我们常见到的火流星一样)。进入距离地面80~40公里区域时,由于周围空气在高温下电离,宇航员与地面的无线电通讯会暂时中断,进入“黑障区”,就连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
   ⑶飞船返回舱中有宇航员和珍贵的仪器资料,必须保证它顺利通过大气层安全返回地面,必须为它研究制造一件“避火衣”。
   ⑷由于宇宙飞船只使用一次,科学家为它(A)精心设计了一件奇妙的“避火衣”,它(B)是用“瞬时耐高温材料”制成的。这(C)是一种由特殊纤维材料或多孔颗粒加上有机物组成的低导热复合材料,这一层材料的厚度经过精心计算设计,在宇宙飞船不同部位的厚度是不同的。
   ⑸当飞船返回舱由太空“下凡”通过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时,这件“避火衣”就会“引火烧身”,自己先燃烧起来,其中大量的有机物会发生化学分解和汽化,带走极大量的热量。更奇妙的是,“避火衣”在燃烧自己的同时,还形成一层厚厚的多孔炭化层,紧紧地附着在返回舱的外壁,这一炭化层具有极好的隔热效能,在它严密的包裹下,能有效地防止外界热量传入舱内,使返回舱中的温度保持在35摄氏度以下,保证了宇航员的安全。
   ⑹这种自我牺牲的一次性“避火衣”设计十分巧妙,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重量就比较轻,成本自然也就比较低,具有双重奇妙功能,使宇宙飞船顺利“下凡”,为宇航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请根据文意,概括宇宙飞船“下凡”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答:
   2.第⑵段中有两处使用了括号,这两处括号中的内容在表达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
   第二处:
   3.第⑷段中三个加点的词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A.它: B.它: C.这:
   4.文中能体现“避火衣”“自我牺牲”特点的词语是 。
   5.从文中看,宇宙飞船的“避火衣”具有的“双重奇妙功能”是什么?
   ①
   ②
   
   
   (二十六)(2004?沈阳)
   (1)在浮冰成群的南大洋栖息着南极鳕鱼、松浮鱼、蛇齿鱼、南极多斑鱼等100多种鱼类。这些鱼鱼体小,一般体长只有25厘米,生长速度缓慢,多数系底栖性鱼类。
   (2)人的血液在-0?56度就会冻结,一般鱼类也大致相同。但是,冬天生活在南大洋中的鱼类却能经受-2度左右的低温而安然无恙。海水的冰点约为-1?85度,为什么南极鱼的血液在这一温度下却不会冻结呢?原来,在这些鱼的血液中存在着一种抗冻糖蛋白。有趣的是,一到夏天,随着海水温度的上升,这些鱼的脑垂体将会自己调节,使血液中不再产生抗冻糖蛋白。
   (3)7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费尔教授从南极的一种鳕鱼的血液中,分离出8种分子量不同的抗冻糖蛋白,发现它们不同程度地具有使水难以冻结的本领。科学家经过实验表明,如果将被冻糖蛋白从南极鱼的血液中除去,那么它的血液与一般血液没有多大区别,也会在同样的温度下结冰。
   (4)抗冻糖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非常大的物质,即使溶解的质量稍多些,摩尔浓度也是非常低的,而血液基本上仍旧保持着相同的张力。那么,为什么抗冻糖蛋白的浓度如此之小,却能使血液的凝固点发生这样大幅度的下降呢?显然,这一事实用传统的“溶液的凝固点降低理论”是无法解释的,费尔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抗冻糖蛋白分子能挤入互相靠近的两个细胞的间隙中,从而阻止了冰晶体的生长。即抗冻糖蛋白分子向冰晶体方向移动,使凝固点大幅度降低。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 。
   2.本文第(2)段划线句采用了 、 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
   3.本文第(3)段加点的字“经过实验”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
   4.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并用波浪线在原文划出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5.水的冰点是0度,在第(2)段中提到“海水的冰点约为-1?85度”,为什么?根据你掌握的知识,结合选文找出能解释这一现象的依据。
   答:
   
   (二十七)(2004?湟中)
   “能吞能吐”的森林
   ①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②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③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④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写出森林的两大功劳。
   (1)吞水吐雨器:
   (2)吞碳吐氧机:
   2.阅读第③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第③段画线句中的“近200年间”强调了___________ ___ __,“1/3以上”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①
   ②
   6.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2001年武汉市政府在全体市民中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答:
   
   (二十八)(2004?潍坊)
   英国科学家最近指出,根据目前已有的建筑技术,人们完全能够建造出高抗震性的房屋,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除地区和建筑本身有所差异外,抗震建筑的成本一般来说就相当可观。
   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院的布莱克伯勒认为,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大小,主要由4个因素决定:一是建筑物下的土质及地面的移动量有多少能够转移到建筑物上来;二是支柱的数量;三是支柱的牢固性;四是采用何种方式减少横摆度。他解释说,如果建筑物下面是坚硬的石质结构,则十分有利于抗震,但目前大部分建筑物都建在泥土上,泥沙和填土在遇到地震压力时,常常会液化,从而使建筑物从根基部倒塌。布莱克伯勒认为,在地基处堆放一些起排流作用的大石堆,就可有效防止泥土流失。另外,在建筑物下安放巨型弹簧,也可使建筑物与地面隔离,不受地面移动的影响。但是,他认为,如果地面移动太远,巨型弹簧就不再适合,而且有些附加设备,例如供残疾人使用的软椅坡道等,就会将建筑物与地面重新连接起来,消弱弹簧的功效。对于防止横摆,布莱克伯勒说,一些日本建筑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通常在屋顶放置大型重物,利用水压活塞使重物运动,且运动方向与地面横移方向相反,抵消了横移的影响,从而把建筑物的横摆度减到最小。英国科学家认为,将巨型弹簧、牢固的支柱、水压活塞及屋顶重物等方法相结合,肯定能抵抗地震灾害,只是因其成本高昂现在无人敢于问津。
   1.要使建筑物抗震能力强,应该考虑哪些主要方面?
   答:
   2.英国科学家最近指出,根据目前已有的建筑技术,人们完全能够建造出高抗震性能的房屋的根据是什么?
   答:
   3.根据文章的介绍,你认为目前建造抗强震的房屋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
   4.要使建筑物防震,除文章介绍的方法外,还可有其它许多方法,请发挥你的想像,为建筑抗震房屋想一想办法。
   答:
   
   (二十九)(2004?新疆)
   ⑴罗布泊,这是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地名。它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一个戈壁滩。这里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摄氏70度。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穿越此地。自二十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闯入这里,罗布泊才为世人所知。但是,近十几年来,此地却不时传出因缺水而有人遇难的消息。1980年6月17日,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穿越干涸的罗布泊盆地进行科学考察时,外出找水,不幸遇难;时隔十多年后,著名探险家余纯顺探险至此地,也因高温缺水而亡。
   ⑵但是,罗布泊原来并不是一片沙漠。据史书记载,在四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千米。到了十世纪初,还有1000平方千米的水域。瑞典探险家斯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在回国后写的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中写道:“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
   ⑶那么,罗布泊的“泊”怎么不见了?
   ⑷问题出在塔里木河。塔里木河全长1321千米,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内陆河。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剧增,出现了四个“盲目”:盲目开垦耕地灌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个“盲目”使塔里木河的大部分水被吸去,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六十年代的1321千米萎缩到不足1000千米,320千米的河道干涸了。河岸两边的五万亩耕地受到威胁;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此后,这里的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不断向湖中心推进。20多年前,曾是“一望草湖,村舍不断……,水鸟群飞”的台特马湖,成了新的荒漠,而罗布泊也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连成一体。活人走进去,就很难走出来。
   ⑸塔里木河的干涸,导致了罗布泊的消失。到头来,罗布泊也无情地报复了人类。斯文当时看到的水面像镜子一样的“仙湖”已不复存在,人们见到的是不时而来的滚滚沙漠风暴,一片昏天黑地,飞沙走石,沙石的撞击声如急雨降临,沙流像一条黄龙一样在地面上滚翻,地上会突然冒出许多飞动的白气流,顷刻间,平地堆起了一座沙丘,彭加木很可能就葬身于沙丘之中。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幕。
   ⑹生态平衡,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存在着,人们不觉得什么;但是,你破坏了它,只是一点点,也许依然不觉得什么,大自然还是宽容的;但是,如果破坏程度到了天地为之不容的地步,大自然就要变脸,主要翻脸不认人,对你不客气。它咆哮起来,山河变色,天地呜咽,飞沙走石,寸草不生,洪波接天,赤地千里,它将要从人们手里夺回被侵吞的一切。到那时,急功近利者就悔之晚矣!但是,欠账总是要还的,要连本带利的还。当然,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损失可以少得多。
   1.根据文段⑴,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罗布泊环境的特点。
   答:
   2.文段⑵的中心句是 。为了说明这个中心句,作者运用了 和 两方面的材料。
   3.罗布泊变成死湖后,其周围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4.请用简要的文字概括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
   答:
   5.请你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
   6.从生态平衡角度,谈谈塔里木河、胡杨林、罗布泊、沙漠之间的关系。
   答:
   7.近年来,为了改善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答:
   
   (三十)(2004?青岛)
   走近纳米技术
   [阅读提示]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发生革命性的飞跃。从最初的分子、原子到电子以及质子、中子等更小的微粒的发现,人类正不断揭开微观物质世界的神秘面纱。随着这一认识的不断深入,纳米技术应运而生。纳米技术也叫超微科技,是21世纪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研究和制造极其微小的物体(十亿分之一米),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
   ⑴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⑵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究重点;德国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美国政府部门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亿美元。
   ⑶纳米技术制造的产品固然小得令人眼花缭乱,可是有什么用途呢?老实说,由于这个技术发展的时间还很短,可以说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目前应用并不广泛,但是,就是这样,其应用前景已经显现在人们面前,仅2001年,纳米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就高达500亿美元,而德国萨尔布鲁肯市的一个专门研究纳米化学的研究所,就有90多家来自全世界的公司前来签订合同和合作协议。下面我们只择其要者略举几项。
   ⑷首先,当然还是计算机信息存储芯片,它越小而存储量越大,计算机就会在体积缩小的同时,增大性能。今年年初,克林顿总统在宣布为美国纳米技术研究拔款50亿美元的讲话中赞叹地说,“请大家想像,整个国会图书馆的图书都能存储在一个糖块儿大小的芯片中”,这该是多么令人惊奇。
   ⑸其次,使用纳米技术可以选定原子来构成分子,这样就可以制造新物质,而这样的应用多得简直无法叙说。仅就涂料来说,将使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硬度极强的涂料涂在刀具上,机械工人就不会因刀具不锋利而苦恼了;将抗磨的涂料镀在玻璃和眼镜片上,玻璃和镜片再也不会有划痕;将抗热又抗压的涂料镀在建筑物的玻璃幕墙上,不仅抗压,而且可以不让阳光透过,甚至可以防火;将不产生摩擦的涂料镀在输液和排液的医疗用管道内壁,护士就不会为总在管道中有遗留物而发愁了。
   ⑹至于新材料的应用,就连想像力极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想到,这里只举关于能嗅到气味的材料的几个应用例子就可见一斑。将这种物质放入冰箱中就能检测里面食物的新鲜程度;将这种物质放入牙刷中,医生可以根据它检测出来的口腔气味来判断人的健康程度和生病的迹象;将这种物质放入电缆中,在电缆即将要燃烧但还没有燃烧的时刻,它就可以报警,这是非常重要的。几天前报道的美国一家航空公司在4年前的失事原因,就是因为电缆起火而引起发动机起火的,莫斯科电视塔的大火也怀疑是由于电缆起火造成的。如果使用纳米技术产品,一切就平安无事了。
   ⑺一个新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导致其他技术的发展,因此,难怪从事纳米技术的科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正在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至于新材料的应用,就连想像力极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想到,这里只举关于能嗅到气味的材料的几个应用例子就可见一斑。”
   可见一斑:
   2.通读全文,试说说本文围绕纳米技术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答:
   3.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对纳米技术肯定有了一定的了解。请联系课文内容,结合“阅读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纳米技术”下一个定义。
   答:
   4.从本文看,人类运用纳米技术取得了哪几个方面的成果?
   答:
   5.本文在说明纳米技术的优越性时,运用了大量生产和生活事例。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6.纳米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就连相像力极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想到。请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联想和想像,设计一个运用纳米技术的科技小制作。(要求:说出小制作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名称:
   特点:
   用途:
   
   
   (三十一)(2004?四省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当你拿错钥匙开不开锁的时候,就甭提有多着急了。但是钥匙和锁配不上,再着急也没用。
   在人体内部所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也像一把把锁一样,需要有一把把相应的钥匙来打开。不然的话,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那么,到哪里去找钥匙呢?这一把把“钥匙”就是酶!也就是说,一种酶一般只对一种生物化学反应起作用。科学上把酶的这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特性叫做专一性。例如淀粉酶只对淀粉起作用,使淀粉很快地分解成麦芽糖;脂肪酶只对脂肪起作用,使脂肪分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有很多种,相应的蛋白酶也就有很多种。例如,人胃肠中的蛋白酶能加速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为氨基酸,而寄生在肠道中的蛔虫也含蛋白质,胃肠里的蛋白酶对蛔虫就丝毫不起作用,这就是锁和钥匙不配对。如果让蛔虫遇到从木瓜树果实中提炼出来的木瓜蛋白酶,蛔虫体内的蛋白质会被它分解得支离破碎,这就是锁和钥匙配对了。
   说来也有趣,每一种酶的表面都有自己特殊的形状,这些形状与它们所催化的物质的形状恰好咬合,就像锁和钥匙配对一样,参加化学变化的物质和酶一经配好对,钥匙插入锁孔,一扭动,“咔嚓”一声,生命之锁就打开了!
   人体中有多少种“锁”,需要配多少种“钥匙”,细胞核中蛋白质制造厂的总工程师早已胸有成竹。当需要某种钥匙的时候,总工程师就下达密码指令,细胞质就按指令生产。
   其实,酶在反应中只是催促反应的快速进行,自身并不消耗掉。这样是不是每种酶中生产一次就够用了呢?不是的,就像钥匙有时会丢失或折断一样,酶也会受到破坏。不过,这不要紧,蛋白质制造厂会随时生产出新的酶来补充的。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酶,就没有生命。
   1.本文所阐释的主要事理是( )
   A.生命活动离不开酶
   B.一种酶一般只对一种生物化学反应起作用
   C.酶是生物化学反应中的“钥匙”
   D.蛋白质制造厂能随时生产新的酶
   2.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并从文中找出一个相应的例子,具体说明运用这种方法的作用。
   例子:
   作用:
   3.下面句中的加点词不能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作具体分析。
   一种酶一般只对一种生物化学反应起作用。
   答: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完成有关酶的科学知识卡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53:00 | 只看该作者
5.人体汗液分泌出的蛋白质,浸渍到衣服上很难清洗,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加酶洗衣粉。请综合文中知识,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解释加酶洗衣粉的洗衣原理。
   答:
   
   
   (三十二)(2004?郫县)
   电子书的普及出现转机
   不久的将来,学生们不用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去上学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手一本小巧的“电子书”。这本电子书里包括了上课所需要的所有教材,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也存储在这本电子书中,只要轻轻一按,就能显示出当天应该学习的章节,省却了一页页翻书的繁琐。
   这可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国外已经有多家厂商开发并推出了这种电子书。日本松下公司已于2004年2月份开始供应一种名为“西格玛书”的电子书。该产品使用对开式液晶屏幕,可以像书一样折叠,屏幕规格为7.2英寸(1英寸为2.5厘米),最大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在白色背景中显示蓝色文字。书籍内容储存在小型存贮卡“SD”中,支持面向可擦写光盘的版权保护技术“CPRM(可刻录介质内容保护)”。该产品打开后的尺寸为29厘米×20厘米,大概相当于“A4”尺寸,厚度1.3厘米,质量约550克(不含电池)。
   相比之下,日本索尼公司2004年4月24日开始供货的一款超薄型电子书,虽然只有分辨率为800×600像素的6英寸单面显示器,但其外形要小巧许多,它宽126毫米,高190毫米,厚13毫米,质量仅190克(不含电池),足可单手持机阅读,内置约10MB内存,可存储大约20册数据资料(一册250页的小说约500KB)。相对于西格玛书单纯的读书功能,索尼公司推出的这款电子书内置了4本电子词典,附带声音播放和检索功能,可用于朗读文章和学习外语。
   也许你会觉得拥有这些功能的电子书已经很完善了,但那些不断在开发新产品的科技人员可不是这样想的。日本东芝公司计划在2004年秋季投产采用低温多晶硅TFT液晶面板的彩色电子书籍SD—BOOK,该电子图书可以像普通书籍一样打开使用,左右各配备一个7.7英寸640×960像素的彩色液晶面板,大小相当于B5纸。由于采用了彩色显示装置,阅读时可以观看彩色图片,还可以观看带插图的小说以及彩色漫画等。投产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减轻产品质量。目前样机的质量为1.4千克,目标是减轻到1千克以下;减小质量的措施包括芯片的集成、采用更轻的材料等。
   日本业内人士指出,如果电子书籍得到普及,目前的出版市场将会扩大5%,还能够节省大笔的纸浆和人工成本,消费者每一分钱买到的都是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电子书籍是否真的有如此实力还是个未知数。有关厂商的计划是:将电子书的主要用户锁定为商务人士,以此为突破口,然后向家庭用户普及。
   据有关媒体报道,松下公司计划于2004年9月实验性向北京大家附属中小学提供西格玛书这种手持阅读器。如果这一计划成功,我国教育产业电子信息化的进程无疑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也许在若干年后,许多年轻人家中根本就没有传统的书,也不需要买报纸,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即时传送到电子书中阅读。到时,纸上谈兵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
   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松下公司推出的“西格玛书”是一种像书一样可以折叠并使用对开式液晶屏幕的电子书。
   B.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超薄型电子书从其外形看,比“西格玛书”电子书要小巧许多。
   C.电子书籍目前有了较大普及,它的出现使大笔的纸浆和人工成本得到节省。
   D.国外厂商正在不断地开发电子书,电子书的功能将会不断完善,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2.日本松下公司推出的“西格玛书”电子书和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超薄型电子书”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从这两种电子书的质量和功能角度看,哪一种优势更明显?请作简要说明。
   答:
   3.与日本松下的“西格玛书”电子书和索尼公司的超薄型电子书相比较,日本东芝公司即将投产的彩色电子书籍SD——BOOK,在功能的完善上体现在哪里?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
   4.文中说“如果这一计划成功,我国教育产业电子信息化的进程无疑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里的“又”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5.文章最后说:“也许若干年后,许多年轻人家中根本就没有传统的书,也不需要买报纸。”对此,有人认为电子书的普及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也有人认为电子书的普及带来传统书的消失并不是一件好事。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十三)(2004?海口)
   人类何时飞出太阳系
   人类的航天时代,如果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算起,已有4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人类挣脱了地球的引力,飞出了地球村,登上了月球。可人类总嫌飞天的步伐太慢,总以焦急的心情盼望着——如何才能飞出太阳系,进入宇航时代。20世纪70年代人类放飞的太空天使“先驱者”和“旅行者”探测器,到目前已飞出了二三十年,跋涉60亿千米,已飞越了最远的冥王星轨道,但它是否已飞出了太阳系呢?
   其实,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如果以太阳风影响所及的范围来计算,半径可达135亿千米~180亿千米;如果以太阳的引力所及的范围来计算,半径可达15万亿千米,约1.5光年。由此可见,上述的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得很远很远。从宇宙的尺度来说,太阳系只是沧海一粟,跨越一条小河沟容易,要跨越大洋,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就目前人类对宇航的了解认识和所具有的航天技术,对宇航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远远不能适应飞出太阳系的要求。
   所以“先驱者”与“旅行者”探测器只能算是冲出地球大气层的“航天”,还远远谈不上冲出太阳系的“宇航”。
   对于飞出太阳系的宇宙航行来说,眼下还只是一张白纸,任凭人们去设计、去幻想。目前人们的设想之一是必须开发质量小、作用时间长和高能的空间动力能源。如电能火箭、激光火箭、核能火箭以及微波动力飞船、激光动力飞船、反物质推进星际飞船等等。必须大大提高宇宙飞船的速度,以每秒几百千米、几千千米、几万千米甚至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这样,人们在数十年的有生之年,才有可能飞出太阳系,去别的恒星系、银河系或更遥远的星系进行星际航行。
   何时能飞出太阳系,取决于我们地球人类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努力吧,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人类向往星际航行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从文中摘录出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答:
   2.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2段中加点的“沧海一粟”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3.请简要概括出“先驱者”与“旅行者”没有飞出太阳系的原因。
   答:
   4.人类要飞出太阳系实现宇宙航行,必须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是什么?你运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答案的?
   答:
   5.下列两小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②如果有一天人类飞出了太阳系,实现了星际航行的梦想,能够充分利用太空资源,人类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发挥你的想像,描述一个人类未来生活美景的片断。(不超过80个字)
   答:

第十二讲 议论文阅读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考查的重点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如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对全文论证结构的梳理、划分,对全文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对全文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如语言特色、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看法或感想等等。
   在局部或细节上,概括文段的大意,分析文段的思想内容,分析文段的层次结构,快速辨识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理解文段的论证方法或表达手法,提取与概括文中的论点,品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味、理解关键词语与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等等。
   【知识疏理】
   1.论点、论据、论证、驳论方面的知识。2.全文中心论点的判断。3.全文结构与议论的层次性分析,用提纲概括全文每层次论述的大意。4.全文分论点的表现形式与层次性,编写段落提纲。5.全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段的中心句的理解,段意的概括。6.论证的要点和层次。7.全文中论证方法的使用。8.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9.驳论点的写法与驳论据的写法。10.句子的哲理含义的理解,长句的理解,段中的句序。11.句式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12.设问和反问的作用。13.句中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试题特点】
   题型以填写简答题为主,少有选择题。填写简答题的出题角度比较丰富,填写、概括、答问、解释、阐述、自由表达等为主要出题角度。大多数选文都设计有开放式、迁移式的考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53:00 | 只看该作者
【解题导引】
   例1.(2004?徐州)
   理性的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对于读书,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瓴悟到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无限,生命有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用此策。”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书,有的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读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理性的阅读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选自《青年科学》2004年第1期,略有改动)
   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围绕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它们分别阐述了什么?
   ①
   ②
   ③
   3.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这里的“进”和“出”分别指什么?
   “进”是指:
   “出”是指:
   4.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赞同与否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1题的考查目的是概括、提取全文的主要观点,这就要求考生总览全文,进行感受与提炼,这是设题的第一个层次。第2题的考查目的是分析、概括全文论述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对选文进行比较细致的阅读,对选文内容进行概括,这是设题的第二个层次。第3题的考查目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对文中词句的含义进行品味,这关涉到精段的阅读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对文中最后一段进行更加细致的品读,这是设题的第三个层次。第4题的考查目的是让考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谈论,这是有机的恰到好处的迁移而不是硬贴上去的问题,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这是设题的第四个层次。
   (参考答案:1.阅读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要理性的阅读)(理性的阅读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2.要有选择地阅读、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要用心去读书)、读书要读进去,跳出来。 3.“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4.略)
   解答议论文阅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阅读文章或段落时先要有“自测”的意识。这种意义和阅读糅和在一起,在阅读之中瞬间的辨识和判断。其基本内容有:1.文或段是立论还是驳论。2.全文或全段的大意是什么。3.论点及其出现的位置。4.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表现在哪里。5.文章或段落的论证方式是以事例为主还是以事理为主,或是二者兼而有之。6.有没有比喻论证的方法,有没有正反论证的方法,有没有引用,有没有设例。7.结构层次是总分、总分总,还是分总或者并列。8.文中的语言表现出什么特色。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文段,有两好处:一是有目的地读文,能够读得深刻些;二是进行了思考,心中有了一些底,答题的过程就会顺畅一些。
   第二,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步骤。1.要了解题型。题型用于议论文阅读,主要有简答题、填写题、选择题。表示题型的主要标志是题干,我们要通过阅读题干知道题型的类型,以便正确使用答题的方法。2.要认真审读答题要求,特别是简答填写题的答题要求。3.对自由表达的题目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写出的答案要注意有清晰的层次,使别人容易看出答题的要点。
   【常见失误】
   议论文常见的答题误区有:对文或段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准确,对文或段的一些表达手法的理解如语言特色、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等不能进行简明准确的阐释,不能准确地对文句进行品析,解释不清词句的含义,不了解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难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看法或感想,讲不出答题的理由等等。
   【考点精练】
   (一)(2004?北京)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学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成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②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③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④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⑤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⑥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⑦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⑧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⑨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1.第3段中“彻头彻尾”指的是什么?
   答:
   2.文章第2、3段针对 的人进行议论,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的观点;第4段针对生活中自以为成了自己的人进行分析,阐明了
   的道理。
   3.第4段中,作者把生活中的某一种人比作“事务的一架机器”,这种人的具体表现是
   。(用原文回答)
   4.对第5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成为你自己,首先要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宝贵。
   B.作者借卢梭的话证明第⑤句所表述的观点。
   C.第⑨句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D.“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难题,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5.文章最后一句是“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其中,“这一标准”是什么?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句话?
   答:
   (二)(2004?上海)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⑴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53:00 | 只看该作者
  ⑵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⑶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迹终于解开了!
   ⑷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⑸为了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⑹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日: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⑺但也有人会说:“ ”
   ⑻孰是孰非?惟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相关链接:
   
   
   
   
   
   
   
   1.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
   (1) (2)
   2.细读第4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视网膜区域名称 功能 论断
   
   
   3.第6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 ,“焚琴煮鹤”是指拿琴当柴烧,在文中比喻 。
   4.从玛格丽特揭秘过程中可以看出,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填写出其中三点。(1); (2); (3)
   5.从文中推断,第7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6段相对。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即第6段)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
   答:
   (三)(2004?重庆)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钱乘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舍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容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这样的心态,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到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一一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不懂历史,就不懂现在;看不懂历史,就看不懂现在。我们如今已经有了开放的心态,懂得要张大眼睛来看别人;但不看别人的过去就等于不看别人的现在,看不懂别人的过去也就看不懂别人的现在。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听懂历史说话是一种巨大的才智,但是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
   当然,要真正让每一个人懂得历史的重要性,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我们要长期坚持历史教育,恢复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正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但是对这种传统,我们需要做一点补充,这就是:“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我们民族已经走向世界了,我们看过去,不仅看我们自己,也看全世界;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展望未来,不仅展望自己,也展望全人类。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提倡学习历史。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
   答:
   2.文中“环境的封闭”和“心态的封闭”各指什么?
   答:“环境的封闭”是指:
   “心态的封闭”是指: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请你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
   4.作者为什么说“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请联系全文分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答:
   5.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高速发展的新型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开放的环境和心态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联系这篇文章,谈谈你现在会怎样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或事。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
   
   (四)(2004?辽宁)
   ①曾经欣赏过台湾漫画家几米一幅题为《有效期限》的漫画,画的中心是一片浅绿的水,上部有一些叶片粗大、开满了紫花的藤儿,中间偏下是两块石头,大石头上坐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小石头上蹲着一只好奇的小青蛙,左下角一只小纸船正悄然无声地驶来。旁边有诗云:
   一艘小纸船,
   悠悠地飘过来,
   吸饱水分,
   渐渐沉没。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都有有效期限。
   ②美好的事物永远是有有效期限的。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独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 。假若世界上的花朵没有有效期限,我们对花的那份期待就会大打折扣。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③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灌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④珍惜梦想的“有效期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却不为之付出真诚努力,梦想便会成为空想。怀抱强国梦想的屈原,用血泪凝结成千古传诵的《离骚》;济世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鸿篇巨著《本草纲目》;视科学研究为生的居里夫人,历经十二年的努力,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梦想的“有效期限”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
   ⑤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因此,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时间用在不间断的工作上……生命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脚步走得越远,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世界越小。
   ⑥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这是大自然不可移易的规律,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珍惜。
   (选自《黄河黄土黄种人》,作者游宇明,有改动) │
   1.结合上下文语境,仿照第②段画线语句,在下面写出一个句子。
   答: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53:00 | 只看该作者
3.选文第①段引用几米小诗的作用是什么?
   答:
   4.诗中的小纸船象征着什么?
   答:
   5.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6.根据你的积累,再写出两个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
   答:
   7.选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
   (五)(2004?河北)
   学会谅解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 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 ,能 ;谅解是  ,能      。这生动地道 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关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得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人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
   答:                                                                               
   2.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答:                                                                                                                   
   3.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4.如果将第⑨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                                   
   5.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谅解是 ,能 ;谅解是  ,能       。

(十七)(2004?广东)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响。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
   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
   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
   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
   境噪音。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管和神经
   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受细胞上的纤毛。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
   “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
   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
   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在美国64-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据一些国家征招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2004年第4期)
   1.本文主要说明了 (限10个字以内)。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3.第③段划线句子表明人们的听力 ,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
   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54:00 | 只看该作者
  (十八)(2004?湛江)
   ①在我国大陆最南端,湛江雷州半岛徐闻县西海岸,有一个闻名全国,被誉为“水族大观园”的珊瑚自然保护区,区内的珊瑚礁绵延20多公里,面积达2000公顷。据专家研究,珊瑚礁已有近万年的发育史。
   ②徐闻西海岸一带岸礁众多,海水清澈,水温、盐度稳定,非常适合珊瑚虫的繁殖生长:多年来当地一直十分注重生态的保护,保护区内的珊瑚种类繁多,达五十多个品种。其中软体珊瑚有千年佛、白汽泡、鸡冠花,硬体珊瑚有角星、海脑、扇形,等等。
   ③当艳阳高照,风平浪静的日子,乘着小船在珊瑚丛上面缓缓滑行,犹如在一片美丽的丛林中漫游,那密密麻麻的鹿角、牛角、羊角几乎探出水面,触手可及。还有散落在“丛林”中的“翡翠”、“玛瑙”,形态各异;时稳时现的“鲜花”,橙黄蓝白红,煞是可爱,美不胜收。不时还可见五彩缤纷的鱼儿与游船一起穿梭漫游,构成一幅奇异的海底风景画。
   ④珊瑚礁群向来被海洋学家称为海上“热带雨林”。它占海洋面积不到0.2%,却栖息了1/4的海洋生物,供养着9万多种鱼类。我国的海南岛沿岸本来有中国最大的珊瑚礁群,历史在十万年以上,但因过度开发,仅10多年有的地方已成了海底废墟。而徐闻的珊瑚礁群作为目前祖国大陆保存最完好的珊瑚自然生长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为了永远给子孙后代保留这一片天赐的生态自然景观,当地政府已制订了以保护为前提,结合生态和环境旅游的利用计划,要让这一颗明珠永远闪亮在祖国大陆南端的西海岸边。
   1.文中为什么称珊瑚礁群(区)为“水族大观园”和“热带雨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②段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徐闻珊瑚自然保护区?
   答: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写作手法或语言运用特点的角度对第③段的表达效果(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段写海南岛珊瑚礁群受损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2004?北海)
   ①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于是,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②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其实,把藻类叙谈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处,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③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④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⑤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海洋给我们提供的粮食和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的区别是:              
                                       。
   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          、             。
   3.文章第②段中加点的一句说:“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请
   在文中找出与“翻新”一词对应的例子:                      
                                     
   4.第③段中画线的“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一句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                                    
                                         
   5.请你为上文安一个恰当的题目(不要超过10个字)。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9: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