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考总复习资料大全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47:00 | 只看该作者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也?
   (乙)孙莘老识文忠公,尝乘间从,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①,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②曰:旧说梅圣俞③日课④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⑤耳。
   注释:①术:方法。 ② 苕溪渔隐:即胡仔,宋代作家。 ③梅圣俞:即梅尧臣,宋代著名诗人。 ④ 课:这里指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⑤效:应验。
   1.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极东方 极:
   ②寒暑未尝易也 易:
   2.下面各组中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以文字问之
   B.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羲之之书晚乃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以临于溪,曰新城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3.请用自己的话说明墨池的位置和形态。
   答: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文言句子。
   ①岂其学不如彼也?
   答:
   ②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答:
   5.(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怎样的观点?要想学有所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条件?
   答:(甲)(乙)两文的观点:
   还需要的条件: (写出两点即可)
   (三十四)(2004?济宁)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险躁:过分急躁。 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答:
   2.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治经: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以养德: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答: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
   5.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
   6.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
   (三十五)(2004?温州)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 ) ②子可去( )
   ③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④遂班军而还( )
   2.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败义以求生。
   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
   B.岂荀巨伯所行耶?
   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
   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3.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
   答:
   (三十六)(2004?上虞)
   献曲求诗
   北宋[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 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酣( ) (2)腰( )
   (3)既( ) (4)袖( )
   2.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3.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
   成语:
   (三十七)(2004?武汉)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②及寇兵侵其境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
   (三十八)(2004?湛江)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彭氏之子御 御:驾车 B.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贱人:出身低贱的人
   C.彼受赐矣 赐:恩惠,恩德 D.因下彭氏之子 下:下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47:00 | 只看该作者
  2,请将“君将何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中,作为君主的商汤有什么特点?试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九)(2004?陕西)
   昔有大长者①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②洄流矶③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④。至洄洑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注释:①[长者]显贵有德的老人。②[漩洑(fú)]漩涡。③[矶]露出水面的大石头。④[处(chǔ)]处置,即驾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语众人言 语:
   ②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所:
   ③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举:
   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答:
   3.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四十)(2004?陕西)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 ,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答: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
   
   → →
   
   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
   答:
   (四十一)(2004?昆明)
   小港渡者
   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州城,命小奚②以木简③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④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⑤。”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⑥,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⑦。
   予爽然⑧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募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①庚寅:1650年。②小奚:小书童。③木简:这里指木板。④熟视:仔细看。⑤阖:关闭。⑥扑:跌倒。⑦牡下:上锁。⑧爽然:若有所失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束断书崩 B.人不知而不愠 C.以木简束书从 D.予愠为戏
   2.渡者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答:
   3.用自己的话或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答:
   (四十二)(2004?黄石)
   曲突徒薪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徒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论功而请赏,‘曲突徒薪’无恩泽,焦面烂额为上客耳耶”主人乃寤而请之。(选自《汉书》)
   1.解释句中带点的词。
   A.曲突徙薪( )B.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
   2.下列句中的“而”字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论功而请赏 B.而不录言曲突者 C.执策而临之 D.溪深而鱼肥
   3.在横线上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A.余各以功次坐 B.终亡火患
   C.主人乃寤而请之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翻译句子: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答:
   5.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

第十讲 记叙文阅读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知识疏理】
   1.记叙的要素,叙述的方式。2.新闻报道的文体知识。3.记叙的顺序。4.记叙中的描写。5.记叙中的议论。6.记叙中的抒情。7.记叙的详略。8.文章结构、线索方面的知识。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诗句。10.分析、欣赏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11.段落结构层次的划分,段落品析。12.一定的联想能力,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
   基本上都是简答填写题,出题的角度比较丰富,如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等各个方面的考查角度都有所涉及。
   【解题导引】
   例1.(2003年天门)
   闻起来像妈妈一样
   ①小男孩泰迪曾有过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恍惚,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②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位史密斯小姐担任老师。和每个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在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着她的精力。但是一件小事却使泰迪发生了巨变。
   ③那是三年级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于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她周围,等着她一件件打开。挤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有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把剩余的香水高兴地喷向空中。“多好啊!”她笑着。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④聚会结束了,学生们离开了校园,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泰迪还站在那里,迟迟不肯离去。
   ⑤“还有什么事吗?”史密斯小姐问。
   ⑥“谢谢您收下了我的礼物。”泰迪小声说,“那手镯是我妈妈用过的,您戴上它非常漂亮;香水也是我妈妈用过的,现在,您闻起来就像妈妈一样。”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⑦泰迪完全变了。
   ⑧几年后,离任的史密斯小姐收到了泰迪寄来的第一封短信:“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如果您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非常感谢。爱您的泰迪”。
   ⑨史密斯小姐没有令泰迪失望。以后,每隔几年,史密斯小姐就会收到相似的短信。
   ⑩“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医学院,如您能参加我的入学典礼,我将不胜荣幸。爱您的泰迪。”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现在即将成为一名医生了,如您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不胜感谢……”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下周二将是我结婚的日子,如您能光临,我将……”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
   当年,当史密斯小姐真诚地向周围同学喷洒那半瓶香水时,她未必知道自己播下了怎样的爱与尊重的种子。今天,这一张张报喜的短信都像一枚枚爱的果实,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到妈妈生重病后泰迪的神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是 、
   。段中侧面描写妈妈去世后泰迪变化的句子是 。
   2.第③自然段写史密斯小姐接受孩子们的圣诞礼物。试设想一下:当史密斯小姐一件件打开那些礼物时,泰迪会想些什么?
   3.第⑥自然段写泰迪,用了描写和肖像神态描写的方法。段中语句“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与第①段中“ ”形成前后照应,表现了泰迪的“变”。
   4.用“闻起来像妈妈一样”作为文章的题目,好在哪里?
   5.文章第⑧至⑩自然段用泰迪写给史密斯小姐的若干封短信来表明泰迪的进步与成功,印证第⑦自然段中的“变’。行文从第五封短信起省略了内容,请你发挥想象,试着补写第五封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第①段写泰迪的神态,用了“神思恍惚、心不在焉”两个四字短语,“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侧面表现了妈妈去世后泰迪的变化。解答第2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泰迪的生活遭遇来揣摩其心理活动,合乎情理即可。第3题可答“语言”:“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第4题“闻起来像妈妈一样”这个题目,好在将文中的关键语句化为题目,使中心事件鲜明突出;好文题本身饱含深情,能给人温馨的感觉;好在文题带有悬念,能吸引读者深入地进行阅读;好在文题形象生动,很好地体现了记叙类文体的特色……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5题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开放性题目,既要全面理解材料,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虽然没有固定的答案,答题时要扣住“不断进步与成功”,在表达上应该得体、简明、符合原文的表达特点。
   解答记叙阅读题时,对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味,要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对词、句、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或对某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象、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时,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述。
   例2.换杭州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地阅读选文。如,看材料是一般性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消息、通讯之类广义的记叙文。从表达目的的角度,看材料是以记事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或者是以绘景为主;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辨读材料中的表达方式。看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记叙的要素,看材料大致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记叙的顺序,看材料中有没有表现其结构顺序的语言标志。
   其次,在熟悉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注意对“题目”的理解——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题型的类型及题目中含有的考点。二是揣摩题目的检测意图。然后在准确理解题目的基础之上,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有序、完整地答题。
   【常见失误】
   记叙文阅读常见的答题失误有:1.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确。2.不能分析文中的线索。3.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文中的情节不能进行准确的概括。4.不能概括文中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5.不能辨识新闻报道的结构。6.文段内容概括有误。7.不能品析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的含义。8.对词、句、文段的表达作用把握不准。9.对文章行文中的技巧,如对比、照应等不能进行判断。10.不能准确地、有层次地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像、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等。
   【考点精练】
   (一)(2004?武汉)
   品味牵挂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它可以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牵挂是一份真情,一缕相思,一种幸福。
   牵挂是一种生命形态,是所有人都要寻找都会珍爱的精神场所和心理磁场。鉴别感情深浅的最好方法是牵挂的长短。“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欢离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青辉”的妙句佳章,都描述着因牵挂到极点,终致面容渐消瘦,直至付出生命的故事,留给我们一份至真至诚的悲凉的美丽。
   走近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
   牵挂,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殷殷祝福。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就像一片云,随着天空中的飞鸟四处飘荡,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兄弟姐妹之间的牵挂,有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夫妻之间的牵挂却似以一首婉约的词,缠绵幽远,相思常使泪沾巾。还有朋友之间那份不含有血缘关系、不掺杂私心杂念的牵挂,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种珍贵的情感。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牵挂,是慷慨的给予与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牵挂,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与作为。买一粒药丸,挤一点牙膏,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声“晚安”是牵挂的表达;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是牵挂的体现。
   牵挂,让我们在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更为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世间如果没有牵挂,就好比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个没有任何牵挂的人生,如行尸走肉,空有一条生命,难以焕发出生活的光彩。
   生活需要温馨,需要甜美,需要春风,需要夏雨……牵挂是灵魂絮语,是心灵对话。牵挂别人和被别人牵挂都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领会牵挂,品味牵挂,学会牵挂,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作者:李汉钢)
   1.作者认为牵挂的作用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
   2.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一句的含义。
   答:
   (二)(2004?黄冈)
   历练后的飞翔
   明飞龙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常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1.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
   答:
   2.文中那“壮丽的飞翔”后面蕴含着的“滴血的悲壮”指的是:
   ① ② ③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
   ①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答:
   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
   答:
   4.联系全文,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它眼里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答:
   ②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答:
   5.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一 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 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①
   ②
   ③
   (三)(2004?荆门)
   [甲]鹤分为几群,每群十几只不等,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在阳光下,鹤的双翅奋力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
   苍鹰不知何时已湮没在旋转的鹤群中,踪影全无。
   战斗继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苍鹰虽然壮勇剽悍,可是寡不敌众,变得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放开费了很大力气抓到的鹤,从飞舞啼叫的鹤群中钻了出去,凌空疾翔,一瞬间,消失在雁回山那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
   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于是,竟然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夹、架)起来了。然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把负伤的伙伴送回高空的队列。
   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待伤鹤归队后,才似乎放下心来,又排成圆形队,向高空飞去。(节选自《鹤群翔空》)
   [乙]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翔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
   ……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①心想②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③但让我(感动、震惊)的是④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义无返顾)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对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节选自《斑羚飞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深渊 剽悍 湮没 引吭高鸣
   2.根据原文选择括号内恰当的词语,划上“√”。
   
   3.给选文乙①②③④处加标点。
   
   4.选文甲和选文乙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甲文侧重表现 的精神;乙文侧重表现 的精神。
   5.选文甲和选文乙中作者饱含激情地讴歌了鹤群和斑羚,但在表达感情时,写法上有所不同,选文甲通过 寄寓感情,选文乙运用 表达感情。(2分)
   6.选文乙写彩虹之桥属于 ,写老斑羚用肉体作桥墩搭建的桥属于
   ,两者结合,对突出斑羚飞渡时的形态之美起到了 作用。
   7.品析选文甲中划横线的句子,具体说说该句是怎样写得生动形象、具有美感的。
   答:
   8.阅读选文乙第⑴段,揣摩镰刀头羊的心理活动,说说当时它在想些什么?
   答:
   9.爱是一种天性,动物有,人类更有。请根据材料填写。
   课文材料 人物 表达情感
   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送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和迅哥儿
   “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 侠义之情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和父亲
   杰姆还没有看到送给他的美丽礼物呢!她热切地把它托在自己的掌心上递给他。这无知无觉的贵重金属似乎闪闪地反映着她的快活和热诚的神情。 杰姆和德拉


(四)(2004?荆州)
   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眠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速读全文,将自己的理解填写在括号中。
   本文的主体部分,从蝈蝈的( )写到( )再写到( ),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浏览全文,在横线上填写自己的理解。
   这篇文章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3.品读文中第一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4.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有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
   ①
   ②
   5.赏析文章的结尾,你认为蝈蝈是“逃走”的吗?说说理由。
   
   6.体味这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点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2004?襄樊)
   想讨一本书
   一个寒冷的冬日,我驱车去接方先生和他刚相识的申女士。共进午餐后,申女士接受了方先生的邀请,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饱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书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申女士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有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脚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女士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搞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送走申女士后,方先生满腹心事。不久后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成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你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都要!”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迎了出来,把支票还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她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和□□两个情节的描写,深刻表达了“一个人,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理想的泯灭”的主题。
   2.本文的情节描写十分出色,从文章后一情节中的 等动作描写可看出方先生是一个 的人;从 等语言描写可看出方先生还是一个 的人。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组并分析其作用。
   答:
   4.你怎样理解申女士“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这句话?
   答:
   5.请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谈谈你对“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的理解。
   答:
   6.请写两句你平时积累的有关“书”的格言警句。
   答:
   (六)(2004?十堰)
   春天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地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捏起那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子,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
   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也插上几朵野花。我的课桌最破,桌面上满是裂缝,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我没有说什么,便开始讲课。其实不必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大家共守默契。这一节课,上得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爽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从孩子们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话:
   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48:00 | 只看该作者
  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和句子的意思。
   ①娇娇:
   ②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
   2.文中说“发现了第一抹春痕”,“发现了第一抹春痕”指的是: 。
   3.将“这些鲜艳的粉末……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中的“染”换成“插”好不好,为什么?
   答:
   4.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5.如何理解“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这句话?
   答:
   (七)(2004?广东)
   糖罐的秘密
   李晓琴
   ①上高中时,学校坐落在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宁静的村落三面临水,四季风景如画,如同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但也极其A(piānpì)闭塞,周围疏疏落落全是民居,连买
   一根针也非要上十里外的小镇不可。
   ②这可苦了我们这群高三的可怜虫们。读书实在太耗心智了,以至于整天唯一的感觉就是饿,连睡梦中都满是各种各样令人B(chuíxián)的好吃的东西。不知是谁带了一罐糖来,是那种黄亮如金、细软如沙的黄砂糖。
   ③于是,寝室里便流行罐装的黄砂糖。十二个糖罐,恰似我们十二个女孩子,亲亲热热地排成一排。临睡前,美滋滋地喝上一杯热腾腾的糖水,月儿便甜甜地照进梦乡。
   ④唯独秦霜是不大喝糖水的。因此她那个别致的青瓷陶罐里的糖,比起我们的总是又多又满。每晚,我们一边啜着糖水,一边叽叽喳喳地品头论足,或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或嘻嘻哈哈地相互取笑时,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问她为什么不喝,她说:“坏牙齿呢!”
   ⑤后来有人跟我咬耳朵,说秦霜的糖罐根本就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她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外婆一起过活,学费都交不齐,哪还有闲钱买糖吃?她那一罐糖,吃了再没得添的,又怕人瞧不起,就胡说什么坏牙齿的鬼话!我听了之后觉得心头一紧,有说不出的悲凉。一次下课间操,口渴了,我匆匆忙忙回寝室找水喝-经过寝室门前的花坛时,不经意地向寝室的窗户一瞥,却见秦霜正狼吞虎咽地吃什么东西,不由一惊。细细看,竟是在吃糖呢!她挨次从每个糖罐里舀上一大勺,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⑦我看得目瞪口呆。可不知怎地,慢慢地,所有的惊讶、愤怒、鄙夷渐渐散去,两行温热的泪却无声无息地淌下来,滴落在那暗香袭人的花丛中。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
   ⑧晚饭后,待一寝室人走得一个不剩,我一跃而起,飞快地闩上门,拉上窗帘,一把抱起我的糖罐,先给另外的几个逐一补上一大勺糖,然后,将剩下的通通倒进那个青瓷糖罐:又从箱子里抽出一袋糖,倒入自己的空罐儿。胆战心惊地忙完这一切,我狂跳不止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⑨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寄自深圳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
   晓琴:
   你一定还记得那个糖罐儿吧,那是我外婆的嫁妆,据说还是宫廷里的东西。现
   在,居然有人愿出五万元买它呢!我舍不得出手,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
   值这个数儿。
   那个偷糖吃的女孩儿,她其实觉察到了花丛中的那双眼睛——那双世界上最纯
   最美的眼睛。因为它的注视,那个差点成为偷儿的女孩,在后来充满苦难的岁月里,
   却再也不曾妄动过一回。
   ⑩不用说,这封信是我多年的挚友——已任深圳一家电脑公司执行总经理的秦霜寄来的。
   (选自(现代交际)2003年第11期)
   1.清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入的词语。
   A.piānpì ( ) B.chuíxián ( )
   2.根据语境,第④段划线句“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
   中两个需要重读的词浯是 、 。
   3.第⑦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请发挥想象,把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我想:
   4.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的含义。
   答:
   5.本文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 、 、 、
   等四件事。
   6.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答: 。
   
   (八)(2004?湛江)
   牵手
   ①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道,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②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夭夭。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③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④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⑤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魂。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1.本文题目“牵手”有哪些方面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三次女儿牵着妈妈手的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写出来并说说这几处细节描写突出了什么(或“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1)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括说说文章最后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文中与“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04?佛山)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选自2004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
   1.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
   答:
   2.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请概括回答。
   答:
   3.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
   答: 。
   4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
   5.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答:        
   
   (十)(2004?广西)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侯 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掉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 不是么?
   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
   答:
   2.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3.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
   答:
   4.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
   5.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
   答:
   6.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
   答:
   (十一)(2004?资阳)
   家园如梦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予,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耳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7: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