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8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与练辅导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09:0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1-4 18:08 编辑

【重点讲解】



一、简要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发展趋势、特点、表现及其原因



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其他特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3.具体表现



(1)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2)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3)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



4.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历届政府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二、简要叙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1.物质生活方面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2)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2.社会习俗方面的演变



(1)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2)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4)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2.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难点分析】



一、浅谈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1.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2.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



3.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



二、简析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其特点



1.影响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2)西学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2.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3.中国近现代社会服饰文化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



(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三、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的原因分析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09:04:59 | 只看该作者
易混知识
列表比较我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50~70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
长袍马褂、
布衣
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的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裙子。
衣着朴素;服装颜色以灰蓝色调为主;单一款式。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满汉美食、
粗食
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食物比
较简单
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深宅大院
普通民居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城市住房比较拥挤
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面积增加;1995年,“安居工程”;农民兴建新房,楼房比比皆是。
社会风俗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活动、外出旅游;新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学法导航
1.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认识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3.运用归纳法,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如概括近现代中国百姓婚俗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分析社会现象,要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对本科内容的学习,要能够认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
5.注意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6.学习本课可结合初中教材中有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知识理解本课的相关内容。认识到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小资料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18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经而起,迅速流传全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钮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钮扣,后背整块无缝。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钮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还必须有3粒扣子等。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体验高考
1.(2010·山东卷)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戏台、秀才、小足扳子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活状况,破、烂、洋烟袋反映清末民初出传统的文化生活的变迁。“大足板子”是指不缠足兴起,对应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指交通通讯的进步,对应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指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对应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答案】D。
2.(2010·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男子志愿”、“男女同意”足见婚姻重视男女当事人的意愿。
答案】B。
同步训练
1.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中国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后期                       B.鸦片战争后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2.下面两幅图片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该征婚启事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婚姻自主的要求②女子教育的开始普及③删繁就简的婚俗④封建思想的痕迹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  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这种现象是
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             B.殖民同化政策的反映
C.中外交流的需要                 D.当时的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
5.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
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09:05:14 | 只看该作者
6.在反映晚清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当主人要暗示送客之意时就会“端茶送客”。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B.只限于官场范围的行为



C.中国传统食俗的延续              D.是近代国门大开后的行为



7.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8.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受到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一时间也出现了许多的流行语,如“粉丝”“PK”“玉米”等,影响流行语变化的因素有  



①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  ②外来语言的影响  ③社会风气  ④港台语言和各地方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0.曾朴的《孽海花》描写一位叫做米筱亭的新进士,原是监生出身,因为娶了前科状元的女儿,颇有惧内之名。一次不知怎样又得罪了太太,招来一顿臭骂:“我是红顶子堆里养出来的,仙鹤锦鸡怀里抱大的,这会儿,背上给你驼上一只短尾巴的小鸟儿,看了就触眼睛。算我晦气,嫁了个不济的阌茸货。”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      



A.外国人把花翎看成服饰上一种可笑的累赘



B.清代的官服在官场中划分出严格的等级



C.清廷小官在家穿着考究甚至可以对太太发号施令



D.米筱亭之妻抱怨丈夫不着中西合壁的中山装



11.《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12.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出



①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②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不得人心 ③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④某些西方人性思想观念开始被人们接受



A.①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14.《登华随笔》中记载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辞,谓:“董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这表明



①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国婚俗发生质变 ②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③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④民间请求缔结婚姻有严格的礼节和礼仪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15.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逐渐步入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16. “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连日常的食物......也积极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此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A.服饰、饮食的西化                   B.洋货在中国的畅销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09:05:38 | 只看该作者
17.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晚清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妻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正确的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体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③说明当时文明开化之风盛行④新旧思想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19.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20.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
A.婚礼简约                         B.自主择偶
C.自由恋爱                         D.夫妻平等
21.“王淑芬:(看李三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上面这段话出自老舍的《茶馆》,下面对其所反映时代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改良”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B.辛亥革命后,民主的道路曲折
C.辛亥革命后彻底废除旧的陋习       D.当时的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2.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commission
洋泾兵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
词意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佣金
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改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蓠,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来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2)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3)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4.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备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中山装与西装
图三:“文革”时期的衣着
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从调查中得知,洽村村民在这一时期结婚的大多数都没有送嫁妆。他们说:“吃大锅饭,吃食堂,人都是国家的了,还送什么嫁妆。”
材料二:那时兴起送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东西作为嫁妆,如: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纪念章等,这构成了那个时期嫁妆的鲜明特色。村民说:“毛主席像章也是当时最好、最时兴的嫁妆,那个时期结婚的人都送。”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送嫁妆的风气在洽村已经开始普遍化……它保留了传统中的一些痕迹,至少证明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无法完全割裂传统。但是,当今嫁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以下是我在洽村调查所整理的资料:
时期
所送的嫁妆(除被褥、桌柜等)
80年代
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90年代
组合家具、VCD播放机、彩电、冰箱
现在
取暖器、大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沙发、高档组合家具、农机设备、摩托车、小面包车、音箱、高级床上用品
──材料均出自翟一达《传承与嬗变:洽村的嫁妆变迁》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洽村送嫁妆情况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洽村嫁妆变迁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与答案
1.C  从材料中的“元旦”“鞠躬”等信息可以判断,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2.C  从服饰的变化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
3.A  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是对封建思想的挑战,④错误。
4.B “洋泾浜”英语是近代上海半殖民地化的体现。
5.C 6.C 7.C 8.A 9.A 10.B 11.B 12.B 13.B 14.C
15.D  材料反映了上海社会风俗的变化,但不是彻底改变。
16.C 17.A 18.B
19.D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元旦是公历1月1日,民国时期元旦和春节是挨着的,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将二者分开,把中国传统的春节和公历的元旦都定为节日,体现了西方节日的中国化。A、B、C三项都有悖史实。
20.B  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自主择偶,但材料无法体现婚礼简约、自由恋爱和夫妻平等思想。 
21.C
22.D  洋泾浜英语以汉字注音为特点,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三明治”“啤酒”“德律风”的出现,说明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电话”“发动机”等的出现,说明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洋泾浜英语的流行,说明对西方事物的接受,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23.(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24.(1)严格的等级制度。(2)主张易服。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
25.(1)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2)特点:保留传统特色;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原因:人们重视传统;农村改革,农民收入增加;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工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变化。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0: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