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 【学法导航】 1.通过背景材料解读信息,认识苏联三次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的艰难曲折。 2.运用比较法,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异同,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4.纵向地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历程、勾勒其曲折性。 5.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6.联系专题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必修1专题九“苏联解体”来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渐进,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小资料】 苏联的解体 1990年3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随后,立陶宛宣布独立,1990年,先后有11个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4月,格鲁吉亚宣布独立。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公民主张保留联盟。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拥有本国领土内的全部主权,改国名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八一九”事件,不到3天,就归于失败。此后,苏联形势急转直下。2月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次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25日,苏共中央解散。在这种形势下,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9月,戈尔巴乔夫被迫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了一个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苏联停止存在,宣称苏联的法律和其他一切准则在三国内不再适用。21日,俄罗斯等11个苏联前加盟共和国作为独立国家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25日晚,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起。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 【体验高考】 (2010·福建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 【答案】C。 【同步训练】 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3.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 4.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6.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斯大林模式 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 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生产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 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8.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 B.缺乏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D.暴露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9.一位政治人物批评某国说:“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该国在这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互相冲突。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成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这里的“该国”是指何国?( ) A.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 B.20世纪60年代的西德 C.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10.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2.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把重点放在工业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13.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14.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符合史实的有( )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16.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类数量增加二倍,深受赞赏。1959年底拉以弄虚作假手段宣告“完成”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身亡。这表明 ( )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 B.赫鲁晓夫的超越计划是不现实的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柜架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17.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8.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20.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 A. 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 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 外国势力的影响 22.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 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2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24.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相同点是( ) ①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③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 ④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5.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26.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27.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8.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