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语文必修《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3:0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中语文必修《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 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 用典的贴切自然  
确定难点为: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  
(一) 教学过程 引入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有省略)  
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 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 背诵全词 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一、    导入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面对挫折、化解生活中的难题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可能有发泄、自慰、倾诉等几种方式。)林语堂曾经说苏轼是“秉性难移的乐天派”,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看看东坡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他曲折的仕途生活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    学生齐读整首词,初步把握词作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    解读文本1、    小序
引导学生分析小序的作用明确:小序点明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2、学习词的主体部分(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翻译为先”的原则)  
(2)引导学生思考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鉴赏诗歌“立足文本”的原则)
问:读完这首词,哪些词语或句子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明确:①穿林声,指的是风声;打叶声,指的是雨声。“穿林打叶” 写出了风雨的声势之猛。而强调风雨的声势,目的在于突现作者对风雨的态度,态度就是“莫听”,就是不予理睬,我行我素。
②“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就把他蔑视风雨的神态很具体地的写出来了。吟,是吟诗;啸,是撮口而发出来的长而清越的声音:呜——。苏轼说,不妨在风雨之中吟诗、长啸、缓步而行,生动的表现了他那悠闲自如、不为风雨所动容的神情,表现了他那鲜明的个性特征。(同学们也可以想象一下苏轼此时此刻吟的是什么?)
③接下来,通过描写他的服饰——手持竹杖、脚穿芒鞋(用芒草编制的鞋子)进一步展示他的乐观精神。他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比骑马还要轻松愉快。“竹杖”、“芒鞋”,本是草野之人的服饰,这显然是针对他在黄州的“半是闲人半是罪人”的处境讲的,是对自己生活境况的概括。难得的是,他居然有“轻胜马” 的感觉,而且直言不怕这种生活处境,这也鲜明的表现出他那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④用“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结束,更是韵味深长。作者说,披一领蓑衣,肩漫天烟雨,任凭这样过一辈子也元所畏惧,完全可以泰然处之的。这是由眼前的遭遇推开去写, “烟雨” 一词语意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是指仕途上的遭际,“一蓑烟雨任平生” 具有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⑤“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是形容春风的寒意,时当三月,雨后的春风还是寒冷的,何况浑身的衣服已被雨水淋透。虽说如此,作者却说料峭的春风也仅仅是帮助自己醒了酒而已,他也仅仅是感到有些轻微的冷意而已。“料峭”是写实,“微冷” 是写感觉,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性格
⑥“山头斜照却相迎”,雨后天晴,斜阳在山,迎面送来暖意,这是否让作者欣喜了呢?不,一个“却” 字写出斜阳送暖并非作者所期待,纯粹是不期然而然。这就表现了作者对天晴亦元动于衷
细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
问:作者“回首”的是什么?
⑦“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指风雨吹打林木的声音),这个细节行为描写,生动的表现出他战胜风雨之后的自豪感,对艰难困苦的轻蔑之意。“归去,也元风雨也元晴”,这不是在写天气,不是说回去的路上没有风雨但也不是晴天,而是在写他的心境,是说他的心境里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雨天和晴天对他的心态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晴天,他吟啸徐行;雨天,他依旧如此。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明确: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作者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小结:词人一方面写自己遭遇自然之风雨,也暗含自己所遭遇的政治风雨。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  
四:扩展阅读现在老师选取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另外两篇词作《卜算子》、《临江仙》,大家阅读看看。《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明确:意象: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营造凄清萧瑟的氛围——表现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  
《临江仙 夜归临皋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明确:“营营”指的是为名利所纷扰。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退隐之后的洒脱心态。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7: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