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2 10:00:00
|
只看该作者
三、百家讲坛给历史教学的深度思考
作为历史文明的传承者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者,我们除了从百家讲坛和文化学者们身上得到一些历史教学方面的启迪和借鉴外,还需要做哪些深度思考来推动我们的课改走向深入呢?
第一、端正“史德”
“史”是不可以演义的,它要求每个细节的真实,需要“正说”,让人们来了解历史的真相。这样“史德”就提到了日程。“史德”即“著书者端正之心术”,也是一种高尚的心智修养。汉朝班彪、班固父子表彰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为之实录”。唐朝刘知几在《史通》中有《直书》和《曲笔》专篇,对直书予以表彰,对曲笔无情鞭笞。梁启超也认为史德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普及历史教育的重任,德不正,才、学、识再高也难以唤醒学生心智。所以,无论是学术明星们,还是普通的历史教师,在历史的讲、演、编、写和研究中,都要把“史德”放到重要位置。史学家毛佩琦先生也认为,《百家讲坛》是一个各显其能、见仁见智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表现,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主讲人最恒久的魅力却是高尚的学术品位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正所谓“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文史通义·史德》)。
对历史怀有尊重之情,运用好鼓励质疑、创新思维、分享智慧等有效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尽现历史的真实。真实和美丽相比较,我们宁愿选择真实。治史者一定要遵从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万不可不负责任的随意编造、剪裁和篡改历史。对此,我们应自觉地发扬严谨、科学的治史精神,这样就不会出现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胸怀错读为移情别恋的笑话!更不会把孔子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重要思考简单理解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救世良方,因为民众需要了解的是真实的的孔子,而不是理想化的孔子。史学大师翦伯赞就提出了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当我们拿起一本古书的时候,首先要检查史籍上的目录或私家的著录中有没有这本书的名字,因为必有著者其人而后才能有著者其书;其次,要考察书的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如果当时没有文字又怎能留下文字的记录;再次是对书中所载史实、制度及事物的考察,前人之书引用后代的一些史事或文句那就一定是后人伪作;又次是对书中表现思想的考察,辨别了书的真伪,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史料。③
第二、坚守史观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史观的差异。人们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研究历史,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李大钊认为“历史观者,实为人生之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④历史教学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具备多元的历史观。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提出治学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⑤比如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以前强调的是受压迫人民反抗列强的侵略,后来转换为强调落后就要挨打,现在则要求从文明碰撞的角度来认识。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元的史观来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认为曹操温情、奸诈、可爱、报复心强,最后得出“小人嘴脸,英雄情怀”的奸雄结论。这种从人性善恶、品行高下来论证人物的做法迎合了大众的历史审美情趣。而我们历史教学却要从多元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统一北方,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杰出的政治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杰出的军事家;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是杰出的领导者。我们无论如何推论,都不能得出奸雄的结论。历史人物的千秋功过,需要后人科学评说。学术明星们昨日得到民众的拥戴正是以“浅显易懂”的解读贴近了大众,真心盼望专家学者们在今天掌握了话语权之后,更能担负起传播真知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