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3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展示课《运算律》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6:0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学情分析

1.教材要求学生能够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2.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特点,最后归纳出运算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 ,熟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6:0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30 16:03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吧,来说说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气候转凉了,要加强锻炼才能有个健康强健的身体。看图,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出示)
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问题。)
1.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口头列式,师板书:28+17=45(人)   17+28=45(人)。
    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板书:8+17=17+28
2.观察等式,找特点:
    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 (板书:加法)
不同呢?位置怎样了? (板书:交换)
3.举例验证,表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学生写)汇报时,师板书部分学生举出的等式。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板书:……)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出示)

打篮球,跳绳等
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都等于45。




都是加法,两个加数相同。
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55+45=45+55

解决熟悉的 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在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运算规律,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刚才大家发现的加法的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屏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
1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出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 回到操场,出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参加跳绳的人数)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也就表示先算前

96+35=35+96,204+57=57+204
37+59=59+37,76+24=24+76

加法交换律

通过练习加深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我们一起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括号加在哪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上括号:28+(17+23)。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3.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板书:=)
    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异同。学生自由说。
    加数一样,连加,运算顺序不一样。都表示把三个数相加,所以结果一样。
   4.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 出示:(45+25)+13,45+(25+13))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还得算算!男生算左边,女生右边,(屏示:)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

学生回答:68人。
28+(17+23)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





四、巩固练习。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

5、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出示概念。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不变)。














(45+36)+64=45+(36+64)
(72+20)+8=72+(20+8)
560+(140+70)=(560+140)+70
















板书设计:
7、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28+17=17+28
a+b=b+a
加法结合律
28+17+23=28+17+23
(a+b)+c=a+(b+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6:03:31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相互间的讨论,辨析,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加法的运算规律。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在学生掌握了运算规律后,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感悟到运用加法运算规律的简便计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1: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