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6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重复》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07:0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解决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 让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07:06:13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解决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 让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07:0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8 07:07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
行    为
设计意图

一、情景引入,感受新知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五、课后延伸,拓展新知。

1、口述“两对父子每人都买了一顶帽子,为什么帽子的总数只有3顶?”的脑筋急转弯让学生回答,激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三个人?
3、师生互动:教师挑战。
4、揭示出两对父子中的一个人具有双重身份。
5、用手指演示。
(板书:既……又……)
1、游戏体验:
(1)找两个同学,两把椅子进行抢椅子游戏。
(2)再请4位同学做上台做“猜拳游戏”,胜出的一名同学和另外两个同学再参加“抢椅子游戏”。
2、教师就参加游戏的人数问题和学生争辩,并引导学生用呼啦圈进行印证,揭示出有一名同学具有双重身份。(板书:4+3-1=6)




1、请学生把套人的呼啦圈移动到黑板上,教师照着呼啦圈画出“数学双环”。(在双环上板书:猜、抢)
2、分别请参加“猜”和“抢”的游戏的同学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相应的位置上。
3、根据学生贴名字的情况进行评价,揭示其中一位同学既参加了“猜”的游戏,又参加了“抢”的游戏。(板书课题:重复)
5、总结:右侧表示只参加猜拳游戏而不参加抢椅子游戏,左侧表示只参加抢椅子游戏而不参加猜拳游戏,中间表示既参加猜拳游戏又参加抢椅子游戏。

1、完成书上第110页的第一题:先让学生读题,再看一看这两个圆圈中的右圈表示什么?左圈表示什么?两个圆圈相交的部分又表示什么?请用“既……又……”来表示。
2、独立完成第110页的第2题。提醒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再列式计算。
3、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

调查:以组为单位,调查本组同学爸爸抽烟、喝酒的情况。并把调查结果用“数学双环”表示出来。
学生纷纷猜测。开始学生会觉得是四个人,继续猜想,可能是三个人。鼓励学生积极表述。
那个他既是儿子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


学生表示无法游戏,提出应该如何安排人数和椅子。
学生们用猜拳的方法决定游戏选手。
出现冲突,学生思考,并通过用呼啦圈套人的活动来印证参加游戏的人数。




师生共同将呼啦圈固定在黑板上,把名字贴在正确的位置。













确定既不抽烟又不喝酒的爸爸的位置。











设计悬念,理解感受,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
蕴涵重复的缄默。



制造冲突,体验新知,让所有学生真正参与。
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纠正经验偏差。


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巩固理解,合理运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既……又……
既不是……也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07:07:2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重复》这一课重点我觉得应该是理解重复的含义,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不拘泥于教材,而是设计了“猜拳”和“抢椅子”这个两个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装傻创造认知冲突与矛盾;通过装傻,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不断地思维、辨析和验证,逐渐靠近真知;通过装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 ,我觉得我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紧紧的扣住小孩子的学习心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巧妙地利用两个呼啦圈把集合的思想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迁移,学生也很快很好地理解了“重复”的含义和减去的1所表示的意思,整个教学环节比较流畅、紧凑。
遗憾的是:
1、我本想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生活中,跳出数学看数学,去感受数学的魅力的,只可惜我的激情还不够,思维激活不够到位,教学也语言不够简练、不够流畅。
2、我的教学应变能力还是有点儿欠,被自己的教案牵着走,未能及时捕捉已产生的课堂动态生成为教学服务,如我在展示并问呼拉圈的图案象什么时,何韦怡同学就说出了象韦恩图,我却未能抓住这一闪而过的课堂生成,让它成为教学资源,而是硬把学生的思维拉到我的数学双环上,显得不够灵活。
3、我本来打算利用练习24的第二题引导学生体验多种解题方法,可是我们班的学生又未能找到多种算法,只找到了两种,又由于时间关系我也未能引导学生找到多种解题方法。
4、我这节课的教学容量也少了点。由于我不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所以板书就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设计有重复现象与没有重复现象的问题来让进行对比,如果出1到2题没有重复情况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就能让学生在没有重复的反向思维中加深对重复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9: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