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
[打印本页]
作者:
hao123456
时间:
2008-12-21 14:27
标题:
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
作者曾经指出,语言、语感和思维是语文和作文教学的三个支点,这三个支点缺失一个,语文和作文教学都只能走进僵死的胡同。写作活动是一种紧张的、严密的思维活动,是把思维活动的轨迹,用语言文字进行周密表达的活动。作文训练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推动作文水平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作文是运用主体所积累的语言(字词句等)进行符合语法规范(语感)的表达。在这个运用语言,符合语感地表达的过程中,思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发动机”作用。
一、关于学生作文思维过程的典型理论:
㈠、关于学生作文心理模型的研究
1、作文心理模型研究的进程
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活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与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面貌,我们必须首先设法认真探讨小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国内外作文心理模型的研究包括三个阶段:
A、波里特(Bereiter)等人,根据作文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这一事实,把作文看作是“知识表达过程(knowledge telling process)”,强调知识在作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具有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先决条件,而掌握一般知识则是作文的必要基础。该模型把“写作构思”看成是作者根据主题和体裁的要求从自己的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或信息),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组织,用以有条理地、合乎语法地表达主题思想的过程。这种模型的缺点是:只看重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以及自然和社会知识在作文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作者的观察事物能力和内部心理加工能力对写作过程的决定性影响。
B、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朱京曦同志于1997年初建构的“表象操作型作文心理模型”,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进行的较深入探索“表象操作型作文心理模型”。 其特点是强调表象操作在作文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波里特模型的缺陷,这是它的主要优点。其不足之处是把作文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完全归结为“一次同构”与“二次同构”的“表象操作”(即表象的分解与组合操作),这未免过于简单化。表象操作一般不涉及思维,或者只是涉及具体形象思维而绝不涉及抽象逻辑思维。
C、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四位学者在《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等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由于这种模型强调“思维”在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思维不仅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而且还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可以称之为“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他们认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思维加工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语词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包括道德、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思想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情操决定“为什么写”。因此对作文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可以用如图所示的三维模型来表示。
2、“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简介:
作者认为作文教学包括六要素:审题定中、选择素材、启发想象、发展思维、言语训练和协作学习 。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如下图:
㈡、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
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继椿提出一种“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如图:
陆老师认为: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是现代思维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是雄厚,越是交叉,越有利于发挥思维的作用。现代认识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一切知识、信息、观念的总和。现代认识的积累主要是按照逻辑思维的规律进行的。现代情感是指现代社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现代情感的丰富主要是非逻辑作用的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又错综复杂的过程,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因素始终交织在其中,这种交织在作文时的思维活动中更加明显,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就是古人从写作实践中体会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经济改革的发展,使社会的情感和认识都在起着深刻的变化,爱憎和是非已经有许多新的内容了,没有新的情和新的理,就不能构成现代思维去发现和表现现实,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陆老师还指出: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都是从现代生活的土壤里产生的。因此,作文训练的广阔背景是现代生活,高考作文的命题背景也是现代生活,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经历和环境,所具有的信息和知识,所能理解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作文训练内容如果也从这个大背景出发去提炼,同学们的作文也就会渗透出现代气息了。
在前文中,我确立了作文教学改革研究的总目标体系“开放写作——真实写作——个性写作——创新写作”,其中讲求创新一点与陆继椿老师的“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中“触发事物——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的过程有不谋而合之处,即都把创新作为了作文的最终目的,求新的关键在于思维。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作文的本质在于求新。
㈢、我对学生作文思维过程的认识
刘锡庆教授把写作过程分为“物→意→文”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其思维在”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之间的重要作用如图:
我以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为“发散——收束——线性”的过程。即从“物”到“意”的过程是一个发散过程(有人认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即从文章的写作目标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但这些写作内容并不是全可以写进文章中去的,所以还要进行筛选,即所谓选材,从这里就开始了“收束”的阶段;从选出的材料中再进行炼意、构思、谋篇是一个连续不断地“收束”的过程;经过发散和收束两个过程之后,作者心里面的东西就可以变成文字了,学过语言学的人都知道,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线性”(字要一个一个地说出来,而话要一句一句地说出来,不可能同时表达),也就是说,从“意”到“文”是一个发散性的思维素材不断收束,最终变为线性。
上面的论述可以用图表示为:
| 物 | 意 | 文 |
| 想 | 选 | 写 | 修 |
|发散性(脑图)| 收束性 | 线性(外化文字) |
这种“发散——收束——线性”的思维过程特点在前面所述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与“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中有所体现。“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中,分解、组合、想象——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收束。而在陆老师的“现代作文教学心
作者:
hao123456
时间:
2008-12-21 14:27
理模型”中这种特点更加明显:触发事物、多向思维——发散;求异思维、独创思维——收束。
90年代兴起的电脑作文与网络作文与能很形象地说明。在作文之前确定作文的主题,特别是要确定关键词,然后通过这个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发散),搜索引擎会将一大堆相干与不相干的材料(图、文、音乐……)放到作者的面前,这时需要作者进行认真筛选(收束),最后通过粘贴与过渡写作成文(线性)。在笔者提出的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发散——收束——线性”的观点也得到了体现:想的阶段是扩展脑图,拓展题材,集合资料,这是发散的过程(以中心词画脑图,类似在自己的生活记忆网络中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而选的阶段则要进行选材、定序与详略,属于收束的过程。所以,在这里的“想”与“选”的过程是传统作文教学理论中所谓选材的表现,但强调了选材前把以前积聚在脑海中的材料从写作目的出发进行搜索的过程。
㈣、通过联想的展开与联想的选择来作实例:
联想是人类迈出的一小步,但也是历史迈出的一大步。--联想集团广告语。由某人、某事物或某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联想在实质上成为了发散思维的工具: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再如,《路》这个题目,由它的本义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人生之路,学习之路,改革之路,奋斗之路,成材之路,成功之路,堕落之路,毁灭之路,失败之路……进而想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联想的展开与选择来写作。
1、联想的展开。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就是打开思路,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它事物产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交合生新物”(许国泰),作文也是这样,新颖的立意,就是从这四面八方的碰撞中产生的。当然,也不能说任何这种碰撞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成功的,但毫无疑问,没有这种碰撞,就不会有新的、有意义的新立意。
2、联想的选择,也叫联想的定位。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产生多种立意,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有一个立意。这就关系到联想的选择,也就是选择什么联想点,选择什么立意的问题。
3、“联想的展开与定位”示例:
物象世界—特征①———特征②———特征③
心灵背景—心灵共振①—心灵共振②—心灵共振③……感情纽结——形成文章
这个图说明了任何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一般说来,都拥有“物象世界”和“心灵背景”这两块天地。“物象世界”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心灵背景”则是长期积累的、融汇贯通的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知识、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物象”一旦进入作者的构思,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一方面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淘洗和筛选,捕捉到符合自己的感情和情趣的物象;另一方面又经过作者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作者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个方面的加工,“物象世界”和“心灵背景”这两道电流就会相互接通,从而引发新的感情火花(也就是灵感之花)。
在谈到童诗教学时,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就是:“物象+心象+表达=诗”,在这里谈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记叙文的写作理论:
物象① 意象①
物象②——感受(感悟点)——意象②
物象 意象③——主旨提炼
把众多物象点归拢起来,找出其中共同的东西,形成作者的总体感受。物象点的统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感悟点,此时,你已捕捉到意象,并渗入自己的感情、观点,得到感悟,再在此基础上,把感悟点的方方面面都分散,扩展为几条线索,使感悟点具体化、明晰化、丰富化。这是丰富文章内容,但分散之后还要从提炼主旨这个方面来集中。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只有一个主题。感情之波不管怎样翻腾激荡,都必须受到主题制约。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