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26 23:55:41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课后反思: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将它安排在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而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安排在下一节。因为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这个单元的前两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可以溶解。通过观察现象,学生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可以溶解,并形成了如何判断一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的意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明显的了解到在50ml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快。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学生不仅仅知道固体物质不但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大有小;另一个活动是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不仅仅只有固体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气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因此对溶解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了这一课时,再来学习《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不是从固体-液体-固体-气体,而是固体-气体-液体,这样更符合认知规律。本来我想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中的第二部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安排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之后,但考虑到时间因素,还是把第四课时提到第三课时前面。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中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个实验看起来很简单,但到学生做实验时却出现问题:有些学生实验结果是食盐在50ml水中的溶解能力要大于小苏打,而有些小朋友的结果却是相反。原来是学生在做小苏打的溶解实验时,由于看不清底部,有些为了跟其他人比快,没有等小苏打彻底溶解就放进另一包。这是我的疏忽,没让他们在溶解过程中耐心等待,强调指出一定要完全溶解了才可以放第二包;没有提醒他们这不是比赛快慢,而是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学探究需要有耐心和细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