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课《山市》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4:4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则尽量放低或基本不做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对“山市”变化的领悟与探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4:4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5 14:50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精读课文,鉴赏创新。


五、质疑问难,讨论探究。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1、听录音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
孤塔 耸起 插 青冥 碧瓦 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 天清 一切 乌有 直接 霄汉 黯然 缥缈






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②那时侯的人为什么会把“山市”称为“鬼市”?












     
     




    










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山市
蒲松龄
       忽      孤塔        高插青冥
      无何     宫殿  开端    碧瓦飞甍
      未几     城郭  发展    高垣睥睨
      既而     危楼  高潮    风定天清
      逾时     高舍  结局    直接霄汉
      倏忽     拳豆        黯然缥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4:49:5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课前想好要把课文作为“科学小品”来上的,但科学小品的特征没有体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在预想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也没有达成,课堂练习在课内完成的预想也没有实现,教学效率有些偏低;导入环节有些偏长,可以适当的压缩;学生的朗读与质疑可以适当拉长,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自学能力;本堂课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是迫不及待的追问,甚至直接灌输答案。教学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要学会等待,讲究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9: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