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1】
问题
要使一块长方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场地的长和宽应各是多少?
(1)如何设未知数?并根据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所列方程和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方程有何联系与区别?
(3)你能由方程的解法联想到怎样解方程吗?
【活动2】
问题1
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问题2
在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
| (课件展示场地的图形)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独立完成。不难得出答案。请一两位
同学回答,教师演示答案,即
① 设场地的宽为x米,长为(x+6)米;
② 所列方程为 .
③ 如何解这个方程?
教师提出问题(2)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注意其观察能力与语言的准确性,并引导
其得出:
① 方程的等号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决;
(学生解答并演示) ② 方程的等号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但其二次项.与一次项和方程中相应部分完全相同。
教师提出问题(3)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找出常数项,教师演示配方过程,完成方程由不可解到可解的转化,师生共同完成后续步骤。 (逐步给出教科书中的框图) 请一两位学生总结基本步骤。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适当辅导。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予以归纳: 对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时,一般在方程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活动1的学习效果;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要适当;
(3) 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4) 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 问题(1)中选择以解决问题作为本课的开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对比,发现问题,设置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问题(2)中两个方程的对比才是本课真正的导入。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方程之间的一些联系与区别,进而引发联想,促使学生继续探究。
问题(3)中,学生利用问题(2)中两个方程的对比去联想、去总结、去尝试,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解决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配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配方,随着解题的不断深入,学生必然不满足于单纯表面的发现,或者是凭经验去寻找答案,而更希望是通过理性的思维去推理,问题(2)的给出就是提醒和引导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探究。
配方法的使用在中学数学中是非常广泛的,在此研究配方规律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熟练使用配方法。这种教学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
【活动3】
问题1
解方程
你有什么新发现?如何处理?
问题2
解方程
你有什么新发现?如何处理?
布置作业: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
(2);
(3);
(4)。
|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分组解答,会发现:①本题需要将一次项移项到等号左边;②单纯应用在方程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方法,不能达到使
方程的等号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的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活动2去观察特征。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活动2的结论是针对二次项系数为1的议程的,那么,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如何处理?
学生继续讨论,并发表见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需要利用等式的性质将二次项系数化1。
教师提出问题2。
学生分组解答,会发现:配方后出现完全平方式等于负数的情况。
教师提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它说明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后应重点关注:
(1) 解题思路是否清晰,解题过程是否规范;
(2) 能否熟练运用配方法解决不同特征的一元二次方程。
|
在活动2中,学生对配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实际上这种认识还很片面,不具有普遍性和完整性。
要将配方法应用于一般性的题中,针对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会出现很好新的问题:如二次项系数不1的方程如何配方;配方后的方程无意义如何处理等。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给出问题1和2,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置两个疑问。
学生伴随着不断的质疑、解疑,不但完善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注意到数学的严谨性,熟悉了一种数学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巩固、提高。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以启发,引导他们探索其他的解法,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