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 1.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 2.了解作者李白 3.你还学过李白的哪首古诗? 4.提示课题,理解“望”
| 生说古诗
生说对诗人的了解 生读课题
| 以旧知唤新知,创设古诗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 1.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注意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断、楚、孤、帆 师运用字理识字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出示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3.再读课文。提出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要求:①自由读。 ②指名点读。 ③教师范读。
|
生自读课文
生说识记生字的方法,如何记住这4个生字的。
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读古诗,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 通过学生自读诗文,学习生字,识记生字,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在读古诗,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
三、创设情境,理解古诗
| 1.过渡。 2.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3.结合课件画面及文中注释,说说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 4.学习第一句。理解“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学习第二句。课件:江水视频及第二句。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 6.小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 7.学习第三、四句。运用学习一二句的方法,自学这两句诗,同桌互助。 8.师点拨,理解“出”。 9.说说整首诗意,想象画面。 10.指导朗读。教师范读,跟课件读, 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师引读,师生配合读。
|
生看课件,感受诗情。 生思考并汇报。
一生试读,全班齐读。生试说句意。 生读第二句,说说如何理解。 生做方法积累的笔记。
生汇报自学结果
生理解“出”字的用法。 生读后两句诗,体会“出”字。
生与老师一同说诗意,并展开想象诗境。 模仿练习读,齐读。
|
课标提出: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这一环节中,则设计了学生的质疑和解疑,培养学生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解诗句中,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培养学生自学和互相帮助的能力。
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
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
四、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 1.过渡。 2. 播放视频:李白是什么情况下写的诗,说说诗人当时的感受?师讲解。 2. 比一比,看谁最先把这首诗记住? ①快慢赛读 ②轻重赛读 ③快乐读 3. 感情朗读,背诵全诗。配课件音乐
|
生看视频后说感受。 全班齐读。
同桌赛读。 与教师赛读。 与小组赛读。
试背古诗 抽查背诵
| 通过形象的视频、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 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感觉读古诗的快慢、轻重等。 让学生边背边想象天门山的景色,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
五、书写生字
| 1.出示课件:生字“断、楚、孤、帆”。说说书写这4个生字要注意些什么? 2.师范写 3.写在《写字本》上
| 生说字的结构
生书空 生书写
| 课标提出:中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一环节则是训练学生的书写。
|
六、总结方法,拓展延伸
| 1. 总结学诗的方法。 2.结合板书,总结诗文表达的感情。 3.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4.找一找描写祖国山河的诗文读一读,记一记。
| 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生读全诗
| 引导学生识记理解诗文的方法,以感情诵读升华文章主题,并拓展到课外,进行有目的的收集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板书设计
|
21望天门山
青山: 中断、出 碧水:开、回
孤帆:日边来
(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