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利求科学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使每个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受益教育最大。它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育用语等方面。

    一  教学目标科学化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杂化”的现象:目标高而多,可谓纷繁复杂,在课堂上却得不到落实。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和消耗教学时间的形式教学,却忽视了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大,放弃预设教学目标而游离于课堂生成目标之中,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学生收益不大。

    就一节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要适量适度。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上层的建筑。只有基座稳固了,上层的建筑才能建得高大而牢固。语文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二  教学内容科学化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由学情、教学目标、课文的内容而定。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在2006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指出: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课堂教学时间45分钟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课文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教师要大胆地处理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学生情况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还要正确地处理课文与课外延展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有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课外去做,似乎是课内外衔接,课内延展到课外。殊不知学生的课外时间也是有限的。恰当地延展到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反之,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该教的要教透,不该教的坚决不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三  教学过程科学化

    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落实、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是学生收效最大化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片面追求教学“艺术”和堆砌滥用教学手段等现象,已造成课堂教学层次的混乱。比如有一节高年级语文预习课。教师为了教学生识字,使用了卡片、幻灯、小组对读等形式。七八个生字化了十几分钟,就学生字就用了一节课的1/4时间。大量的事实证明: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期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科学化,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防止对教学流程的构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找到学生自己在阅读课文中的障碍生成学习目标;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解决预设本节课和生成的重难点目标;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达到“双基”落实,语文素养递进形成。

    四  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目标、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教学方法会因课文的题材、体裁、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当然,教学也有基本的流程:导入—初探—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定向、启迪、激情、激趣的作用;初探,即让学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作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每个环节一定要咬住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法。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新的疑惑走出课堂,便是成功的。

    五  教学用语科学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承认差异、激励为主、着眼长远”等新的发展性评价观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课堂评价语言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令人感到迷惘甚至担心。比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猛然一看,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却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学生晕晕乎。没有“对”与“不对”直截了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一是渗透学习方法。新课堂应当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改善学法。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少些理性和机械,多些感性和灵动。三是激发表现欲望。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思考问题时难免出现“偏差”,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是沟通师生心灵。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双基”为主线,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学的主阵地,以课文为媒体,综合开发学生潜能,促成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合成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8-12-19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课堂教学要利求科学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7: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