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2:探究问题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把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系列问题的探究解答使学生了解如何用字母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问题1: 哈利波特的魔法箱 问题2: 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及公式: ... 作为简单应用,给出一道“试一试”的题: 如图:分别表示图中①②③④的面积,并将 大正方形的面积用不同形式表示出来. 问题3:用字母表示儿歌及绕口令中的规律. (1)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走一走,扭一扭,一棵柳树搂两搂… 前面三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了探究解答,特别是问题3的设置,学生的参与意识强,我力求把表现的机会给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对学生出现的表述错误,我让同学帮助纠正,适时进行表扬鼓励并提问学生能否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将儿歌及绕口令结束,将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入到用字母表示它们存在的数量关系上来.当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追问,根据前边内容的学习,你能谈谈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吗?引导学生体会总结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的更广泛的应用: 问题4:对日历中数字排列规律的探究及字母表示. 1.(1)观察2010年10月的日历,同一横行上相邻的3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设其中的一个数为,那么其他两个数怎样表示? 2. 观察日历,同一竖列上相邻3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观察日历上用方框任意圈出的4个数,你能说出这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根据你的发现,填写下表: 问题4的3个小问题的设计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求规律,同时进一步感受本节知识的广泛应用,并为将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的类型题作好了知识储备. 问题5: 如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按图中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 __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 (2)搭4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4)如果用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问题5的设计使学生由动脑思考转变为脑手并用,之所以设置此题并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基于以下几点想法:(1)前边知识的学习及问题5中(1)(2)问的解决已经做了解决问题思想方法上的铺垫.(2)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了探索规律的知识储备,作为初一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动手操作并进行探究,有一定的归纳能力.(3)作为老师,我在这一环节中及时指导,注意把握学生探究的方向,并通过展示部分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4)本节内容相对简单,前面所设计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为了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为了与教材中的第(3)个小例子相对应,所以设计了这个问题。 环节3:浅谈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与体会,你还有什么问题与老师或同学们交流互动?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系统总结,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总结与反思. 环节4:巩固练习 习题的设置内容多样,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5:教师寄语 如果令这26个英文字母,分别等于百分之1、2、3、4、……26,那么我们会得到如下的有趣结论: (金钱) =13%+15%+14%+5%+25%=72%, (知 识)=11%+14%+15%+23%+12%+5%+4%+7%+5%=96%, 什么会使我们的生活100%的圆满呢? (态度),就是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组成这个单词的所有字母所对应的数值之和相加: =1%+20%+20%+9%+20%+21%+4%+5%=100%, 这虽然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却也启示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曾任国足主教练的米卢先生曾说:态度决定一切,老师再加上一句:细节决定成败!送给同学们,并希望同学们用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挑战人生新的高度! 此处的教师寄语既与本节课的知识相联系,又激发并升华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环节6. 作业练习 在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之时,下发习题并留作业,教师走到学生中间沟通交流.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我在教学设计中也注重了符号化思想的渗透,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采用了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区分“用字母表示数”与下一节课的内容“代数式”的不同要求,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感受到字母以它浓缩的形式,表达大量信息的优点。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同时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在感受知识价值的同时.融合师生关系,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针,适时鼓励学生,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