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中学语文公开课《包身工》教学设计及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0-19 07:19
标题: 中学语文公开课《包身工》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2、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3、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4、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课:“山西黑砖窑案”( 浏览图片,介绍新闻)

2007年5月,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并把小说茅盾小说《林家铺子》和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夏衍所搜集的有关包身工的材料起初被拍成电影《女性的呐喊》,但由于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为了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夏衍决定自己动手,以小说的形式揭发这个“人间地狱”, 不过读者见到的而是报告文学。

《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用大量的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同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课文结构

1、按照时间顺序,课文描写了包身工一天内哪几个场景?

“四点过一刻”, 鸽笼起身

“四点半之后”,吃猪食一样的饭

“五点钟”, 罐头工房上班劳动

2、包身工的悲惨生活都反映哪些方面?、

食:“两粥一饭” 质量差、数量少

住:地方狭窄、空气污浊(挤、差、脏、乱)                    恶劣之极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            糟糕透顶

称呼:“猪猡”,“ 懒虫”,“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3、“芦柴棒”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用是什么?

《包身工》中对“芦柴棒”记叙的三个片断


内          容
时    间
作用

早起烧火做稀饭
上班前
反映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概括了包身工的苦难和不幸,抒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帝国主义的愤慨。

重病惨遭毒打
  劳动中

被搜身  
下班离厂时



4、课文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的同时穿插记叙了哪些内容?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

这些穿插,展示了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我们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滋生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穿插记叙此及其趋势等,

补充知识: 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新闻必定是事实,也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事情的真实情况”。而作者评价仅仅表明记者的观点,往往带有主观性。

5、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体会其作用?

抒情议论主要集中在最后三段。例如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而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

作用:强烈地揭示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愤恨。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四、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本文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

五、总结本文特色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10-19 07:20
1、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3、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尤其是对新闻背景的叙述和作者的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4、在表现上,多种手法结合。

运用对比、比喻、反语、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恰切而生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附:思考题(布置预习)

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思考题筛选信息,理清全文脉络。
  ①搜集有关作者和这篇“报告文学”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②按照时间顺序,课文描写了包身工一天内哪几个场景?

③在原文中圈点批画包身工吃、住等方面的悲惨遭遇?

④“芦柴棒”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用是什么?

⑤课文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的同时穿插记叙了哪些内容?

⑥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体会其作用。

反思:《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 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 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 1 )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 2 )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 3 )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第二篇:

   这几天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学生也许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但是难以想象她们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钦佩鲁迅先生,真不愧是将国人人性剖析最透彻的作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