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7:0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天的生活用水》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五课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已有的对环境和资源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我一天用了多少水”、“用水量的比较”、“水资源紧张和我的节水计划”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做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张的具体现实,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节水方法的兴趣,以及把制定的计划变为真正的节水行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科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内容目标中提出:“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要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人类的活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等。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与水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淡水资源很紧张的重要性,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污水和污水处理、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发展等内容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教科书提示了两种记录方法,一种是用自制量杯逐项测量每一次生活用水,再累加起来得出一天用水总量。因为有些用水较难用量杯测量,如洗衣服的用水、洗澡的用水等,所以有些要用估计的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家人共用的水如做饭的水要除以家人数。教科书提示了另一种记录生活用水量的方法,就是查看家里的水表,用一天的用水量除以家里人口数,就是大致的个人用水量。
第二部分:用水量的比较
同学之间用水量的比较,教科书用插图提示了两类比较。一类是单项用水量比较,如刷一次牙用水量的比较,家里抽水马桶水箱容量比较。另一类是学生家庭间总用水量的比较。关键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的用水习惯导致用水量差别大,从而辨别哪种方法比较节约水资源。上海市政府已免费为居民将大容量的抽水马桶水箱调换为小容量的,节约了大量的珍贵的淡水,这是节水意识转化为积极的政府行为。卡通人物还提示把用过的不太脏的水积存起来,以作二次使用,如拖地、浇灌花草等,这也是全世界提倡的节水做法。
第三部分:水资源紧张和我的节水计划
教科书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世界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图片内容为我国干旱地区人们排队等水的情况,对学生有很大的震撼力。然后,适时地让学生制订自己的节水计划。关键是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认识能影响他的行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过程与方法
1、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2、提高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用水的计划。
【教学难点】
比较科学、准确地测量、统计自己一天的用水量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农村孩子能吃苦,善于动手,有农村这样广阔的学习科学的环境优势,但留守儿童比例较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够。学生总体反映出纯朴、可爱、调皮的性格。其中男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但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加认真,但分析能力却不及男生。
(2)学生成绩:由于留守儿童比例较大,课外学习几乎无人督促,而小学生又缺少自制力,因此在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依然突出。
(3)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比较喜欢上科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没有好的动手习惯,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
三、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生活用水与水资源保护等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教法
根据《一天的生活用水》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科学概念、规律、结论的“小科学家”。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善于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五、学法
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过程与方法
1、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2、提高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用水的计划。
【教学难点】
比较科学、准确地测量、统计自己一天的用水量
【课前活动】
1、布置课前活动任务:要求每个孩子测出自己一天的生活用水量
说明:课前必须教会学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先教会孩子们自制量杯,并用自制量杯逐项测量每一次的生活用水,累积起来统计出一天用水总量。因为有些用水较难用量杯测量,如洗衣服的用水,洗澡的用水等,所以还得教给孩子们估计的方法。(如洗澡用水的测量,可先测出单位时间内水量控制一定时的用水量,再乘以时间。另外,要提醒学生家人共用的水如做饭的水要除以家人数。)或先指导学生学会水表读数,再让孩子们回家后在家长协助下,通过查看水表用水前后的读数,用一天的用水量除以家里人口数,算出大致的个人的用水量。应向学生强调一定得脚踏实地地去做测量,细心地统计并记录,不可盲目地估计。
2、布置部分有条件学生上网或从书本中查阅“我国水资源状况”的有关信息。
【教材运用】
说明: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根据我校学生在校吃饭的的实际情况,把“刷牙的对比实验”改成了“洗一次饭盒”的对比试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也许,大家会觉得一个开着水龙头,一个不开,结果是显而易见,完全没有必要一定得做出来。但我想,孩子虽然能认同这种差异,却不一定能知道这种差异到底有多大,在没有一定感性认知之前,是很难达到“要在行动上引起重视”的共鸣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实验不能省。也曾考虑到教室用水的不便,尤其是教室现场并不具备水龙头,也曾考虑课前将这个对比实验进行录像,在课上放给学生看。但仔细想来终不如课上就让存在这两种用水习惯差异的同学现场来做实验,更有说服力和震憾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自制量杯一个(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贴上刻度),用于家中测量用水量。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状况的资料。
3、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把水果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实际生活中,你家里出现过停水的情况吗?回忆一下,停水或缺水的情况给家里带来了哪些不便?
学生汇报
(说明:如果在非常活跃的班级授课,不妨现场让孩子们模拟一下:突然停水时,人们处在那种情境中的语言和情绪,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创造力和表现力。)
小结:由此可见,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那么,我们每人每天到底要用多少水呢?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回家做一次认真的测量与统计,下面请几位同学汇报一下。
二、“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1、小组组内交流各人测得自己一天用水量的多少,记录最多的用水量和最少的用水量。
2、每组派一代表汇报,本组当中一天用水量最多的是谁?用水量最少的又是谁?
3、指名让一两个组当中用水量最多和用水量最少的同学分别站起来说自己测量用水量的方法及结果。
设计说明:这时候要求用水量差距较大的孩子来做方法及结果的介绍,一是看他们的测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因为方法的科学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科学性,准确度。而且让用水量差距较大的孩子来进行比较,实则是为后面找原因做铺垫。
注意事项:每个学生代表汇报的数据老师都应及时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用水量比较提供依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直接将学生的记录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
三、同学之间用水量的比较
1、提问:从同学们汇报的这组数据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汇报
小结: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学不仅个人用水量不同,他们的家庭用水量也不一样,而且有的差距还比较大。
2、提问:为什么个人或家庭用水的量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请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汇报,老师将孩子们说到的原因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3、小结:同学分析出来的原因有很多,有同学认为可能是记录、统计不准确;也有同学认为用水特别少同学可能卫生习惯不好,还有同学认为可能是这些同学的用水习惯不同,才导致了用水量之间这么大的差距。
4、提问:大家在用水习惯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呢?
学生汇报
四、“洗饭盒”的对比实验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用水习惯确实是不一样的。书上79页为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用水量对比实验。
开着水龙头洗一次饭盒用水(    )毫升, 用饭盒接水洗一次用水(    )毫升。
今天,我们就请出两位有着这两种不同洗饭盒习惯的同学在课堂上来做一做这个对比实验,让我们看一看一个小小的洗饭盒习惯的不同会导致用水量多大的差异。
2、指名上台做实验,用量杯比较出不同的水量,得出结论,完成书中填空题。
3、学生发表实验后的感言
五、有限的淡水资源
1、资料收集小组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状况信息的汇报
2、说说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如果地球是一个大水缸,那么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却只有一汤勺!
3、引出节水标志,让孩子们谈谈对这个图标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六、节约用水措施的探讨
1、谈话:伟大的毛主席曾说过:“贪污和浪费都是极大的犯罪”。面对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我们应该树立起节水意识,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球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2、提问:具体怎样节水,大家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呢?
学生汇报
3、介绍政府积极节水的事例:
上海市政府免费为居民调换大容量抽水马桶水箱,节约大量珍贵淡水资源的事例。
说明:让孩子们意识到:只有当节水意识转化成为一种积极的节水行为,才能真正达到节水的目的。
4、学生讨论并制定自己的节水计划
注意向学生强调:制定节水方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可行,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七、布置作业:
1、关注身边人们的用水情况,发现浪费水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
2、创作一些节水宣传画,张贴在用水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7:00:50 | 只看该作者
《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学反思
《一天的生活用水》这一课是探究活动课。在这之前,我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质的理解不够全面,一直认为是:一、科学是知识。强调概念和符号,重视知识点的教学;二、科学是过程。强调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活动和体验过程的教学。通过这课的教学后,我又加了一点:科学是良好的科学素养与自我的积极参与。在强调动手过程中还要思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建立科学概念,修正自己原有经验,并不断的指导实践的过程。本课就是让学生动手和思考相结合,构建“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具体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用水的计划”个人行动。
1、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个别学生知道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具体现实,但他们接受的是间接的理论信息而非探究后思维内化形成的科学概念。基于上述认识及平时对本校学生思维发展程度的观察判断,我们对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做了调整:变刷牙为洗饭盒,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同时,结合上学期我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就给学生营造了主体参与探究的内在动力;调整后的活动更具开放性,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性更大,比如测出自己一天的生活用水量的调查,个人用水量的差异,节水计划的订立与行动,等等。这样,探究活动的内涵就更丰富,学生的思维也能更深刻地卷入。
2、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概念的引领下展开。
课堂上没有科学概念为主线,三维目标是无法达成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应该在“科学概念”的引领下开展,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围绕科学概念“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展开。在这个概念支撑下的几个活动都蕴涵着各自的概念内涵:活动一(一天的生活用水量的调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认识;活动二(个人、家庭用水量的差异)——认识习惯的不同导致用水结果的悬殊;活动三(节水计划的订立)——建构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用水的计划,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形成方法与行动,正是由于核心概念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学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3、科学课堂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
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是一个个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在本堂课中,教师作了许多有效的指导活动: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导入环节,教师创设了“个人、家庭用水量的差异”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暴露了关于本课学习的前概念;2)、耐心倾听,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清晰与完善。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要耐心倾听并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外, “温馨提示”的方式也有效控制了活动中的变量,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到了“未雨绸缪”的效果。3)、设计关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推进。在每一个活动的开始与结束阶段,教师都运用精心设计的关键问题促进探究活动的推进与学生思维的卷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并形成解释。
在上面的环节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对学生各种数据的分析。学生通过自己组的探究活动都能发现认识习惯的不同导致用水结果的悬殊。但大部分学生到此就结束了活动,不会产生新的研究问题,我让学生把各自的数据填写在黑板的综合表中,学生在对表中数据的共同性及差异中加深对已有结论的认识,同时产生新的研究问题。这个环节在课中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在数据中也反映出学生在收集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如数据准确性不够。着说明学生在实验中还不够严谨,需要教师更明确的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6 04: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