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3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十册《众数》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09:3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众数”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教学难点又是一个教学盲点。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班级选拔人数参加集体舞比赛,发现参赛选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学情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

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众数的含义,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预测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小范应聘记

师生共同观看小范应聘过程。

师:你能帮小范算算该公司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赵经理是不是忽悠了小范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平均工资没错是2500)

师:那问题出在那里呢?(小组讨论)

预设:

生1:这个公司只有总工程师和工程师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所以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合适。

生2:用中位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生3:用1200来代表工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因为拿1200的人最多。

分析: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知的学习,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境二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分析: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

统记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说说你是怎样考虑的?

生1: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所以,我认为应该选择他们身高的平均数。根据这个平均数去挑选比较合适。

生2: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师:嗯,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生2:中位数。

师:哦,是吗?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几?

生3:中位数是(1.48+1.49)÷2=1.485米,只要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师:根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485米,应该选择哪10名队员呢?他们之间最高的与最矮的队员身高差是多少?

生4:应该选择1.46米到1.52米。他们身高差是:0.06米。

生5: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是很好。我发现有七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都是1.52米。如果根据身高接近是1.52米的来选择队员的,那

么,应该选择1.49米到1.52米之间。这样最高的队员与最矮队员的身高差就是:0.03米。这样选出来的队员身高就更均匀些。做操时会更整齐、好看

些。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老师也觉得他分析的很对。事实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我会发现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把这个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分析:本环节教学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

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不断探索,使学生感受众数的意义。使学生真正

感受到众数所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循序渐进,尊重学生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境三:

1、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3) 你认为用那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4) 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国家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2012年奥运会,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十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3、西安2011年4月1日—10日空气污染指数如下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09:38:18 | 只看该作者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指数
98
110
156
210
320
110
98
67
98
11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空气指数在101-200是轻度污染,在100及以下为良或优在这十天空气质量中为良和优的共有多少天?
(3)对此你想说说什么?
    分析:通过三组练习,对教材练习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使
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
策。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众数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
                                中位数是(1.48+1.49)÷2=1.485米,只要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1.52比较合适。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09:39:3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还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现在的数学知识已经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计算中,而是要通过生活实际对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因为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众数”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如何根据身高选拔参加集体舞比赛的队员”“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教材安排了例1、“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来完成以上任务。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始,从生活实际情境——“小范找工作”出发。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整节课始终围绕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这个主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观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源于生活。并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是在教学实施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充和总结。在例题教学中,我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想象,结合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三是在众数意义的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有关奥运会的信息,目的在于再一次给学生创造一个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机会。通过射击比赛的案例,当平均数相同时,启发学生去寻找其他的统计量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三个统计量的意义,解决了众数的应用,还及时渗透给学生众数的缺点——不唯一性、也可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了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

   四是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

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

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中位数和众数都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中位数是一个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位置代表制,能够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

中间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统计量,它提供了哪个(些)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为了能让学

生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这个案例的知识综合强,既体现了众数的不唯一性又联系

到数据的波动大小(数据的稳定性是由方差来决定的)。同时又融入了众数的大小和出现次数的比较,甲中9.5和9.4出现了三次,乙中10出现了

四次。无论是从大小还是从出现次数上比较,乙都占有一定的优势。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

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往往数据越多越有说服力,也体现出了概率中的可能性事件。在整个案例的深入挖掘中,已渐渐体现出了统计量与概

率之间的关系,教学中知识点的定位确实有深度,但是,这节课下来,我已经感受到孩子们思维的广泛性和想象力的丰富。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创设了数学。数学是人类通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8: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