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九年级英语中考前复习备考计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23:3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九年级英语中考前复习备考计划
叶秋强

中考临近了,学生们的初三生活也越来越紧张了,为了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好英语,进而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取得各自理想的成绩,我认真学习和仔细地分析历年英语中考试卷,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加强了篇章的考查,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复习既要对书本知识进行归纳,提炼,又要强化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运用技巧.因此,完形,阅读及阅读填词既是学生的难点,也是复习的重点.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校的备考计划,我制订了以下复习计划.
第二学期第四周回归课本,利用 “知识能力要点”组织学生把词汇,语法等贯穿复习一遍.
第七周借用各位老师精心编制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进行综合习题训练,从而熟悉中考题型模式,以便适应四月调考,为初战告捷做准备.
一、 整合所学课文的知识,扩大每节复习课的容量,力求层次迭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复习的积极性.
我打算按单元顺序复习,采取 “先密后疏”进行教材内容的复习. 因为各个单元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及重点,在复习课中,要将平时数节课,数个单元或不同阶段的知识前后联系, “前拉后扯”地整合在一起,整合的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5个方面.
复习的目的是 “温故”, “温故”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深化记忆,强化理解,强化运用的过程.要根据平时教学获取的反馈信息,适时适度地妥善安排相关内容的复习时间.如果复习时间过长,拖泥带水,容易使学生感到 “老生常谈”,导致他们的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要加大每节课的容量和密度,不断变化活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一环扣一环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二、 词类复习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复习活动,引导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归纳,总结规律.
举例: 动词复习的构思
首先,应让学生再次复习动词的基础知识,包括动词的基本形式,基本时态,语态,以及非谓语动词在某些固定搭配的情况,在某些基础知识上,基本先检查学生动词基本形式(规则与不规则)的书写,八种时态的基本构成和在任何情形中使用等.
其次按照上述分类,给予学生适当的操练,在最初的操练中,先放慢速度,要求学生在给出答案的同时,还要给出形成答案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题目数量不要多,只要体现出各种知识体系就行了.
最后根据以往统考试卷以及学校综合模拟试卷中的动词填空部分,告诉学生这一部分的命题特点.将这些题目再整合起来,形成几份综合模拟题,再进行检查训练.
三、 语法复习要对症下药,重点突破学生学习中薄弱环节,使学生通过复习查漏补缺,体验进步,增强自信心,更加认真复习.
要对学生平时理解不深,练习不够,运用不当的语法项目进行重点复习.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平时教学新的语言项目时,学生 “一听就懂,一练就会”,当堂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可是一检测却不尽人意,造成的原因: 1 外语学习中的普遍问题---遗忘. 外语学习需要一个逐步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 死记语法,学生往往对语法条规背得滚瓜烂熟,但理解不深,不会运用. 3 练习内容单一,在学新语言点时,内容单一,而复习时内容多,所以容易产生混淆.
语言实践对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有重要作用,要一改 “以讲代练”或 “讲多练少”重记忆的复习方法,通过练习答题解疑,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学生就会积极与我们合作,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 听,说,读,写交替进行,减轻学生疲劳感,精选练习套题,减少练习题数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复习实效.
复习课中,要使学生在听和读的练习中提高理解能力,在说和写的练习中提高表达能力.要尽量通过听,说,读,写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学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复习疲劳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要复习备考,必不可少地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题.我将从手中掌握的复习资料,精选出题型新,练习得当的习题.通过 “拼盘” 式重新组编或自编补充一些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既可以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也可以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0: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