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01: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
语文:春风拂面的感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孙  莹
点评: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  李怀源
(本课获得特等奖,实录由吴琳整理)
【课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教学实录】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 “绿”都不是生字,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多此一举。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 同时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应该怎么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
    师:这才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  (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  (生答“查字典”)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们看一看。(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
    师: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师:这里有两组问,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乎和、质朴,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写作者肖复兴的,第二组是写叶圣陶老爷爷的。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叫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尘:它是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学生默读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 (师板书)
    点评: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根据课文的逻辑顺序给课文分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分意义段,而是通过提示“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的。学生把握了这两件事的开头结束就可以给课文分段了,这就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试着运用。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 (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  (课件展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  (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点评: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巧妙、非常的有效,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这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
    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
    生:用“幅”字更准确点。
    师:我们平时说:—张—— (生齐答)纸。
    师:一幅——(生齐答)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  “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  (师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 (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刻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刻宁,刻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宁的演变过程、甲骨义、金义、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用小刀给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个“册”字加—个立刀。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先是体会叶老修改的妙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融在一起。处理“删”字,课件演示由“册”的形象入手,出示多种字体的演变,让学生感觉到了汉字的奇妙,并且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删”,是在对“册”感性认识上,用学生都能理解的方式,把“删”的字义带出来。这里的巧妙在于把汉字构字的规律揭示出来了。
    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同学合作着读读,体会体会。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确切了。
    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渎呀?自已试试。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 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
    生:(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字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我虽然末见叶老先生的画,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和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
    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
    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
    点评:这个环节的处理,教师把重点转向指导学生读好作者的感受,叶老的修改已经体会得充分了,读者和作者一样都有了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读,从三个角度,先是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再是从作者的角度,然后再从读者的角度。教师的提示语,是为了让学生的读达到更高的层次,也是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认识叶圣陶这个人。
    师: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请你们读读看。  (生自由读)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师:再想想,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  (师板书)也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几十年后,肖复兴仍然不能忘记这件事,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 (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一下子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清你们读填写的部分。  (师生合作读上面的内容)
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师: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  (课件出示句子)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么修改。
    生:“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这里的“张”应该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应该加上单人旁。
    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生:没有。
    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教师出示句子目的在于展示这节课的学习成果。但是出示的句子,难度太低,学生不经考虑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获得答案,那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就像数学课上照着例题做练习一样,当离开“模板”以后,学生没有了思维的框架,就不会做了。我建议如果要让学生改句子的话,不一定改与课文完全相似的句子。可以从“规范”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语言的规范有比较深的感受,而不只是了解到“张”与“幅”这些在课文中已经讲清楚的语言运用。
   
总评: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把学习课文内容与学习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二是始终把体会语言和理解人物融合在一起。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这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的。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执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巧妙地把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和理解语言表达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教课文内容,也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致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汉语的特点。如读出词语的韵律与节奏,对“密密麻麻”的形象理解,引导学生领会“删”的字形与字义  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等三个完形填空,让学生填写句子。教师还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不是要求学生读出某种心情或某种感受,而是用不同提示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叶老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可能主要还是来自《爬山虎的脚》,但是对叶老本人他们知之不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引导学生走近叶老。教师抓住了“认真”“平和”,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来,  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是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而是真实可感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7: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