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12 16:34:14
|
只看该作者
师:它看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就引吭高歌——(手指幻灯吟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丰子恺先生觉得这样的鹅呀——(投影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傲,骄傲的傲,自傲的傲,高傲的傲,傲慢的傲, (指句子)好一个——(生齐答“高傲的动物”)
师: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那么,这种高傲的动物,咱们应该怎样来读呢?你来,高傲地歌一曲。
生:(一女生响亮慢速地读)鹅——鹅——鹅——
师:好极了。 (指后面一生)你来。
生:(响亮地读)鹅——鹅——鹅——
师:你这高傲的鹅,想告诉他们什么话呢?
生:我看见了绿色的树。
师:你为此而感到——
生:骄傲。
师:听到过鹅的叫声吗?
生:没有。
师:幸好呀,丰子恺先生接着把鹅的叫声写给咱们了,看呀——(投影出示):
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师:在这段话里,有几个词语,很难理解,跟着我读。(师领读,并用语气表现出“厉声呵斥、厉声叫嚣”的意思)谁能把这个词的意思读给咱们听呀?
生:(轻声地)厉声叫嚣。
师:你是温柔的鹅。
生:(声音更轻)厉声叫嚣。
师:还有谁能读得比他更好? (转到前一轻声读的同学)你行了吗?
生:(深深吸了一口气,大声地读)厉声叫嚣。
师:是啊。厉声叫嚣叫起来是要深深吸口气呀,很严厉地大叫! (接着指导“篱笆、引吭大叫”读法)
师:好极了,再往下读。“狂吠”——谁听到过狗在狂吠?
生:(小声) “汪……”
师:谁听到过再狂点儿的?
生:“嗷……嗷……” (生齐笑)
师:你想告诉我什么?
生:你真烦。
师:你这样“嗷……嗷……”地叫,是感到有人让你烦了,是吧?丰子恺先生告诉咱们“鹅的叫声不亚于狗的狂吠”。也就是说鹅的叫声,不输于狗的狂吠。那么这三声(手指幻灯里的“鹅,鹅,鹅”)如果是厉声呵斥,应该怎么读?
生:鹅,鹅,鹅。
师:如果这三声是厉声叫嚣,应该怎么读?
生:鹅,鹅,鹅。
师:不够厉声。
生:(大声地读)鹅,鹅,鹅。
师:声音明显的响亮多了。那么引吭大叫该怎么读?预备,一起读。
生:(齐读)鹅,鹅,鹅。
师:在骆宾王听来,这三声“鹅,鹅,鹅”又是怎么叫的呢?
生:(轻柔)鹅,鹅,鹅。
师:哎呀,很轻的呀。
生:鹅,鹅,鹅。
师:瞧瞧,多柔情呀。
师:鹅到底在唱些什么呢?我们继续往下读——它在唱些什么?
生:它在唱自己。
师:它在唱自己的什么呀?
生:白毛。
师:是呀,它为有—身——白毛而歌唱。 (师板书:白)它还在唱什么?你说。
生:哦……哦……哦……(像唱歌一佯)
师:唱诗呀, (师惊讶地笑,众生笑)还在什么?
生:唱绿水。
师:它还在唱绿水啊,(板书:绿)它在唱自己的一身白毛浮在绿水上。(板书:浮)它还在唱什么?
生:红掌。
生:清波。
师:它还在唱着自己的红掌(板书:红)……拨动着(板书:拨)……清波。 (板书:波)哎呀,如果咱们要读出鹅歌唱自己的白毛,歌唱自己的红掌,该怎么读这两句诗?预备齐——
(生读,师做动作指挥朗读,突出:白、红。)
师:如果要读出它白毛浮在绿水之上,红掌拨的是清波的话,咱们又该怎么读呢?
(生读,师做动作指挥朗读,突出:绿、清)
师:在丰子恺的眼里,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那么在骆宾王的眼里,鹅又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生:可爱的动物。
生:我感觉是漂亮的动物。
生:让人很喜欢的动物。
生:很温柔的。
生:很有情的动物。
师:这是一种高傲的、温柔的、漂亮的动物,咱们就写一个“漂亮”。 (师板书:漂亮)在咱们的心里面,鹅又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生:性情温顺的动物。
生:脖子很长,能弯曲。
师:是呀,同学们,咱把这种美,这种喜爱,这种可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师配乐,轻声地)读——
(师做动作,生齐读。)
点评:给二年级小朋友讲丰子恺的《白鹅》是需要勇气的。但我为戴老师的勇气叫好,因为他把古今的文化打通了。我们总以为传承文化是一个太严肃太沉重的话题,其实,每一节课、每一门课程只要有意识地渗透一点,让学生时常触摸到文化的气息,就是传承。文化味,并不是要玩高深,并不是一定要开启那些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对小学生而言,文化,就是诗词的吟诵之声,就是书写的一笔一画,就是历史画卷中的稀奇故事,就是经典史册中的人物传记……我们以平实的语调、寻常的方式,让他们听懂、看见、感受到,就是在传承文化。
追溯文化,悟心
师:读到此刻,谁来告诉我,你觉得到底谁最喜欢这白鹅?
生:骆宾王。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写下了《咏鹅》这首诗。
生:丰子恺。他描写出了鹅的叫声。
师:他写了鹅的文章。是呀,如果我们也喜欢身边的小动物,我们也可以像骆宾王、丰子恺这样,把它们写下来。老师还要告诉你们,还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白鹅,他是谁呢? (出示王羲之图片)他就是王羲之。知道王羲之是谁吗?
生:知道,王羲之是唐代大诗人。(听课教师笑,另一生抢答“是我们的王爷爷”,众大笑。)
点评:有时想想,小学生的课堂需要什么?不就是老师带给他们的“乐子”吗?如果我们的学生下课了竟然说“还没上够”,而不是如坐针毡般拔腿就跑,那么我们的孩子还怕语文吗?我们的老师是不是也该学学戴老师,让一节课总有那么几次幽默的、高雅的、师生间智慧碰撞后发出的哄堂大笑?我想,这样的笑声多了,无论多么严肃的话题,也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了,我们的课自然也就变“优质”了。
师:对古人称爷爷,那是没错的。他是生活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的一位伟大书法家。我们把他称为“书圣”。同学们,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据说,有一位老妇人,她家里养了一只善鸣的鹅,王羲之一听,马上派人去把她的鹅买回来。那老妇人不答应。怎么办呢?王羲之不得已就带上朋友一起去老妇人家赏鹅。没有想到,那老妇人一听说大书法家王羲之要到自己家里作客,环顾四周,家里没啥可招待的,怎么办?咔嚓!她把那只鹅杀了,做成美味佳肴来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到灶头一看,摇头叹息,难过了整整一天一夜呀!
王羲之把自己买的鹅都养在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现在浙江省的绍兴。 (出示:“鹅池”图片)这个地方叫做——
生:(齐读)鹅池。
师:对,我们看看这里面的鹅呀,哇!好美! (出示满池鹅的图片,生惊叹)同学们,王羲之甚至把自己练书法的地方也搬到了鹜池。他写过《兰亭序》,他把鹅嬉戏时的样子融进了书法里面。 (出示行楷“之”字)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之。)
师:“之”,之乎者也的“之”;“之”,王羲之的“之”。再请看这个“之”字,它其实就是那一只——(用手势表示鹅) (生:鹅!)
师:它仿佛就在那儿引吭高歌:“鹅,鹅,鹅。”亲爱的同学们,在《兰亭序》里,一共有21个“之”字。王羲之把这21个“之”字写得各不相同。(边说边用多媒体出示)这是一个“之”字,这又一个“之”字,这还是那个“之”字啊,他写“之”字写得出神人化呀。请看他的签名, (出示“羲之”两字不同写法的行书)这多么像一只——(生轻声念“鹅”)这又多么像一只——(生轻声念“鹅”)这特别像那只——(生高声念“鹅”)
师:王羲之一共有七个儿子,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成了一位大书法家,也非常喜欢鹅。
师:(出示王献之《鹅群贴》)请看,王献之写过《鹅群贴》,有这样一个“之”字, (出示行云流水般的“之”字)哇!这“之”字是不是真的像引吭高歌的鹅呀? (生:是。)
师:预备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读到此刻,这一只鹅已经深深地印在咱们的心里啦。你说说,那群鹅的心里有没有咱们呀? (生答“有”)对!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样的诗。(幻灯出示《咏鹅》诗文及群鹅图)
师:咏鹅,齐——(生齐读)这群鹅印在了丰子恺的心里,这群鹅也印在了王羲之父子的心里,这群鹅更印在了咱们的心里,而且更重要是,在鹅的心里也印下了——
生:我们。
师:是呀,请看,咱们的中国字就是这样的了不起,这个“鹅”字左边是个——
生: “我”!
师:右边是个——
生: “鸟”!
师:这说明鹅的心中真的有了——(生齐答“我们”)我们心中真的有了——(生齐答“鹅”)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赏鹅的原因呀。 (师在板书上连线,出现一只白鹅形象,掌声。)
(整理: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胡安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