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教师配乐诵读提示并进行配乐范读 | 1、(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请学生个别诵读,其他同学点评。 | 1、 学生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意。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 |
2、研习诗歌 | 2、(1)提问: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2)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 2、学生可分四个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概述本组的理解,其他组员补充。 | 2、学生自主研读诗歌,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特别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寻找诗歌意象并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 |
3.比较阅读。 | 比较: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 3、(1)学生齐读席诗后再自己品味。 (2)找出相关意象,畅谈对诗文的理解。(3)比较两诗的异同。 | 3、练习寻找诗歌意象,并通过意象把握意境,更好的提高新诗的阅读能力。 | |
4、拓展练习 | 拓展: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 4、 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由写作,同桌交流相互润色,再个别展示。 | 4、比喻能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通过练习比喻,为作业中写诗做好铺垫。 | |
5、布置作业 |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 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 课下完成 | 5、学写诗歌,完成由阅读到写作的转化,升华课堂知识 | |
板书设计 | ||||
乡愁 余光中 鉴赏诗歌的方法: 朗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挖掘主题 时间变化 具体形象 表达意思 表达感情(抽象) 小时侯 ———— 邮票 母子分离 个人的故乡之思 长大后 ———— 船票 夫妻分别 后来啊 ————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 ———— 海峡 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思 写作特点:托物寄情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