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遵宏:像洁净煤一样燃烧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2008年7月24日,在与世界最大的炼油企业集团完成了最后一项合同条款的谈判后,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所的教师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这是我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第一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但令人叹息的是,领衔开发这套技术的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于遵宏却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场景,因癌细胞扩散,72岁的他于2008年6月25日溘然长逝,未带一粟,留下沧海。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型煤气化技术一直被外国所垄断。“一定要开发中国自己的大型煤气化技术!”20年前,于遵宏虽已年过半百,仍然立下了宏愿。一个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教授,为了让国家有自主创新的煤化工技术,每天都超负荷“运转”十几个小时。2003年10月15日,兖矿集团大型煤气化装置一次投料成功,终于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
“老夫喜作黄昏颂,不用扬鞭自奋蹄!”于遵宏生前常常用这样的诗句来鞭策和勉励自己。
马复兴:无手园丁书写大爱春秋
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
马复兴从小失去双手,但他身残志坚,1981年开始在下麻尔村小学教书至今,在青藏高原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书写了27个春秋。他自强、自立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被评为“青海省残疾人自强模范”。
下麻尔村是个回族聚居村,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他不知走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看过多少脸色,吃过多少闭门羹,甚至被狗撕咬过。执著常令人感动,热心会融化坚冰。渐渐地,村里背书包的孩子越来越多,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越来越洪亮,人们对知识的观念慢慢在变,村子也越来越有生机……如今,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不仅如此,得益于小学时期马老师打下的好基础,这个村还走出了一批大学生。今年,包括他的小女儿在内,下麻尔村又有5名学生考上大学。“女儿考上了咸阳师范大学,我希望她将来也能成为一名老师。”马复兴说。
王文胜:一个小人物的十年呐喊
河南省获嘉县元村镇小王庄村小教师
“大事情都是小人物干出来的,英雄莫问出处。”这是王文胜喜欢的一句格言。王文胜,河南省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十年来,致力于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理念。
王文胜是1997年开始呼吁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当时,由于书价和学杂费猛涨,身边的很多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如果能把用过的教材拿过来重复使用,孩子们不就用不着购买教材了吗?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就不至于因买不起书而辍学了吗?这一发现令王文胜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于是他开始写文章宣传,到学校让学生和老师们直接听取他的观点。从2001年开始,他先后自费到北京、浙江、湖北等十多个省、直辖市作了200多场演讲,可谓尝尽了酸甜苦辣。
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让王文胜获得了“环保狂人”的称呼,但同时他也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甚至连日常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如今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还在继续。
王格香:用生命诠释无私师爱
山东省胶州市海庄村小学教师
2008年3月11日中午放学,王格香和另一位老师护送在本校上学的一队学生回村。走到离校门500米左右的胶州市营海镇营里路后海村路段时,一辆载满了砂石的大货车突然呼啸着从学生队伍的后面直冲过来。推着自行车跟在队尾的王格香,听到声音,抬头一看,见货车冲了过来,她急忙将身边的学生推向安全地带,同时冲着其他学生大喊:快跑,往沟里跑!然而,王格香却没有躲过这场横祸。
王格香做过20年的民办教师,最初工资每个月只有4元钱,然而她照样坚守了下来。所有人都认为王格香是一位好老师,但就是她,让自己唯一的孩子辍学了。王老师的丈夫长期卧床生病,别说出去挣钱,连日常生活都需要专人照料,她只得让儿子留在家里照顾爸爸。为了她热爱的教育,王格香不得不做一回“狠心亲娘”。
王邑生:“奶奶考生”坚持赶考不言弃
上海市退休职工
王邑生现年84岁,是上海市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为了圆年轻时的梦,她坚持自学考试10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年长的自考生。如今,她已通过9门课程,离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专科文凭只有一步之遥。
自学考试对王邑生来说不都是一帆风顺。她回忆说,当年考现代汉语这门课,考了三四次都没通过,成绩总差“一口气”,老在五十几分徘徊。每次失败后她都鼓励自己:“再加把劲可以的!”眼神不好使了,看书时就借助放大镜……
王邑生高龄坚持学习,要顶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她要面临周围人的不解,另一方面还要边念书边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更不用说克服记忆力衰退、视力下降等老年人无法抗拒的因素。但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晚年并不等于‘风烛残年’,相反,‘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要学到大脑停止的那一刻。”
王燕娜:无私大爱让死神却步
新疆大学学生
2007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23岁的汉族女孩王燕娜偶然在报纸上得知,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18岁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吾买尔罹患重病,只有换肾才能挽救他的生命。
男孩的遭遇打动了王燕娜。她很想试试,看能不能为他捐肾。捐肾需要做配型,一个汉族女孩和一个维族男孩要配型成功,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而王燕娜和毛兰江的16项配型居然全部吻合!
用勇敢和坚持,王燕娜打动了身边所有的人,也让所有怀疑她动机的人赧然。
2008年3月27日,历时两个多小时,手术成功。2008年7月19日,经医生体检鉴定,王燕娜的身体已经恢复健康。更令王燕娜高兴的是,如果不出意外,毛兰江很快就可以重返校园。
“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王燕娜说。今年9月,王燕娜被新疆大学普通本科法律专业特招录取。
介同彬:大学生村官带富了群众
河南省淇县西岗乡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
10年前,他带着大学毕业证和派遣证,到县供销社报到上班,成为一名国家干部;5年前,他放弃县城衣食无忧的工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坡袁庄村原来人均纯收入只有2400元。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介同彬当众承诺,自己不要一分钱工资,用5年时间让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如今,坡袁庄村已成为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上访案件的“三无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去年达到4000元。同时他带领“两委”班子为群众办实事、搞致富项目,赢得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
5年来,他先后带领两个行政村近2000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还创下了令许多大学生惊讶的成绩:他领头创办的畜牧开发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7400万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他本人也因此跻身“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邓健:大爱无声铸师魂
陕西省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
他因小儿麻痹导致终身残疾,遭遇夫妻离异,女儿身患绝症……面对接踵而至的挫折与考验,陕西省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邓健,在不幸中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对教育事业心志弥坚,在大荔库区群众中筑起了一座心碑。
1999年,大学毕业的邓健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库区乡镇大荔县赵渡初中当了一名教师。他发誓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里的孩子,奉献给库区这片热土。由于能吃苦,肯钻研,他硬是把枯燥的数学课讲得如行云流水。为了尽量不因自己行动不便而耽搁孩子们的时间,邓健不知摔了多少回跤,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邓健的帮扶下,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邓健说:“乡亲们把娃儿交到老师手里,就是把希望交到了老师手里。教不好娃娃,咱对不起乡亲们的这份情谊。”
左力:他用眼睛“聆听”世界
浙江林学院学生
在浙江林学院有这样一个男生:从小失聪,却逐渐能开口说话,考上了大学,还会说英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他叫左力。
8个月大时,左力因病致聋。3岁后,“不想成为哑巴”的他拼命练习发声,一遍遍地用手感觉妈妈的喉部、腮帮在发音时的震动,还在妈妈和自己的唇上分别粘上小纸条,观察纸条吹动时的差异……艰难的求学岁月里,左力逐渐能看懂唇语,“看”老师说话,再课后自学,并以高分考入了大学。
成为大学生的左力,选择微笑着去克服一切困难,不仅创造了学习语言的奇迹,而且比一般的同学还要活泼开朗、乐于奉献。不到一年,左力已成为学院的“明星”。他在不少学生组织里担任学生干部,经常与几位外教和留学生朋友聚会,几乎每周都要去临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志愿活动,教那里的聋哑儿童开口说话。
他说:“正因为命运,我才懂得人生需要拼搏的道理。”
申泮文:化学家领衔教学“国家队”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执教68年的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2008年伊始又有了新任务:培养一支教学领域的“国家队”。
作为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申泮文带领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创新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我喜欢‘集团军’作战。”作为团队带头人,申泮文院士长期致力于推进教学的传、帮、带,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到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如今他的团队中有院士,有长江学者,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不仅如此,长期从事基础化学课教学工作的申泮文院士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本科生讲课。他设计出的新的化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深受同行赞赏。
“教育不改不行,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在申泮文院士看来,领衔“国家队”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史济怀:五十载坚守三尺讲台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他是一位伴随着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就开始教学生涯的73岁老人;他是我国最早从事“多复变函数空间理论”研究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的老学者;他是一位即使“官”至大学副校长也未曾离开本科生讲台的老教师;他是一位2001年退休但目前仍然以带病之躯坚持授课的老教授。他就是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的史济怀教授。
“纯粹的老师”,是学生们对史济怀的评价。“上课没有讲义,只靠一支粉笔,但即使是最复杂的证明,他都讲得行云流水,让人欲罢不能。”其实,史济怀在课下付出的劳动,学生们可能体会不到。即使是2002年,史济怀因糖尿病引发败血症入院治疗期间,他还在病床上修改学生的博士论文初稿。在科大数学系,一些老教授喜欢叫史济怀“济公”,因为他名字中有一“济”字。这既是戏称,也是大家对他的尊敬。“因为史老师是用知识‘普渡’众多学生到彼岸的。”
代江生:“羊专家”12年的坚守
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
他是新疆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育种教研室教授,多年在条件艰苦的新疆边境牧场“科技扶贫”,积劳成疾,罹患重症肝炎,2008年7月21日去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是一个贫困的边境牧业团场,也是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的“科技扶贫”单位。1996年以来,代江生两次作为特派专家到161团驻点开展“科技扶贫”。
代江生有多次脱产攻读博士的机会,然而,当院里需要教师下基层去做“吃力不讨好”的科技扶贫工作时,代江生两次选择了去基层。
代江生多次主持、参加过教育部和国家级研究课题,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代江生的辛苦工作下,161团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98年,161团肉羊场已经成为农九师的养羊基地。2007年,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代江生改良羊3.4万只,为团场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冯荣传:他的名字永远写在黑板上
安徽省长丰县造甲乡冯巷小学教师
2007年11月15日11点10分,离放学的时间还有5分钟,冯荣传正在黑板上书写最后一行生字,突然,身子一歪,倒在了黑板前。闻讯赶来的同事呼喊着他的名字,然而,已经办好退休手续,再有一个月就要离开讲台的冯荣传再也没有醒来。虽然冯荣传去世好几个月了,但学校办公室的值日黑板上,依然写着他的名字。大家都说:“冯老师这么爱学校,他一定不舍得离开。”
冯荣传爱岗敬业,从教34年来,不管值班与否,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他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不仅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刮风下雨背学生过河,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一批贫困学生完成小学学业。他遗留下来的一本“私账”里,密密麻麻记载了很多笔为学生垫付的学费、书本费等支出,还有几张泛黄发旧的学生家长写的借据,数额最小75元,最大535元,总计3000多元。而2000年之前,冯荣传的收入每月只有三四百元。
刘朝华:一位无私的助学义工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教育局司机
他爱上网,痴迷体育,钟爱摄影……是个时尚的现代青年;他的职业是汽车司机;他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他叫刘朝华,是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教育局的一名司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司机却感动了人们。
翻开他的助学日记,我们得以探寻是什么使普通的灵魂变得伟大。他不仅自己掏钱助学,还组建义工社,以“鱼片”为网络昵称在论坛发动网友资助贫困学生。
据统计,几年来他和网友们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学生,而他却倒在了助学路上,一场车祸夺去了他年仅31岁的生命。
8月21日,在他的葬礼上,100多辆摩托车开道,上千人自发前来与他告别。当晚,数百名网友分别在湖南株洲、炎陵以及长沙为他举行默哀活动。
“灿烂星空,谁是真心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人们用歌声向这位真心英雄致敬。
刘霞:小学女教师坚守大山23年
甘肃省华亭县马峡镇苍沟村小学教师
一位来自大山深处朴实的乡村女教师,用她23年无悔的选择、坚定的付出感动了人们。23年来,刘霞用自己花儿一般盛放的青春,在大山深处抒写了一段甘愿忍受寂寞孤单、无怨无悔的教师之歌,她用自己的人生陪伴着大山深处那一朵朵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2008年,她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
马峡镇苍沟村小学唯一的成年人刘霞既是这里的老师也是校长,每逢雨天,只要教室屋顶漏雨,刘霞就二话不说搬来梯子,噌噌爬上屋顶当起了“泥水匠”;学校里煤不够烧,刘霞便只身进山捡一大捆树枝扛回来。虽然平时刘霞不温不火的,一副“没脾气”相,但只要谁伤害到学生的利益,刘霞就会脸红脖子粗地和你闹,不管你是谁。
面对家庭破裂、艰苦的生活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等,周围的人没见刘霞掉过一滴眼泪,没叫过一声苦,她给学生、父母、乡亲、领导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可敬的“妈妈”、“大闺女”、好老师和好校长。
孙月光:从无声世界迈向有声世界
内蒙古赤峰市回音聋儿康复乐园校长
16年来,孙月光凭着自己的坚毅和顽强,让160多名聋哑儿童在她的博爱中健康成长,由无声世界迈向了有声世界。
1993年春季,在赤峰市元宝山区一所农村小学做教师的孙月光毅然辞去了教学的职务,给一名9岁的聋哑儿童梁海当上了家庭教师,从此走上特殊教育这条路。
1997年,在元宝山区残联的支持下,孙月光创办了回音聋儿康复乐园。
聋哑儿童康复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她为此付出了多少辛酸和汗水,没有人能说得清。为了学会口舌操中的一个卷舌音,她把筷子放在舌头中间,舌体两边尽量往里卷,一有空就站在镜子前面练习。经过无数次演练,她总算能灵活自如地给孩子们做示范了。
现在照顾聋哑儿童已经成为孙月光生活中的全部,无论是学习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烦恼,她都用其博爱的胸怀包容着一切。
孙雅艳:轻盈的音符 沉甸甸的爱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辅导员
6次赴广西百色地区,2000封山里孩子的信,13万多元,资助38个学生……沉甸甸的数字背后,饱含着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辅导员孙雅艳长达8年对革命老区孩子的关爱。
2007年9月3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孙雅艳第六次南下百色,到最偏远的田阳县玉凤镇坤平中学当艺术老师。她主动承担了绘画和音乐等课程,想尽办法把课堂变得生趣盎然。组建校园合唱团,排练元旦文艺晚会,天籁般的童音在山谷中回荡,山里娃在艺术的熏陶中认识了美、感受了美。
为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心理状况,她在学校里开办了阳光聊天室,把全校170名学生挨个找来谈心。利用周末,她步行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家访,收集贫困生情况,发布到爱心网站上,争取社会帮扶。
比起以前遥远的帮扶与守望,成为一线志愿者后,孙雅艳说自己才真正体会到“责任”两个字的重量。
杜金山:“循环大课堂”让学生高效学习
山东省兖州一中校长
“上课时,校园里飞来一只鸟,几乎全校学生都能知道。”这话也许夸张,但形象说明了传统课堂上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学低效等问题。山东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力排众议,打破现有课堂的结构:每堂课前35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上节课的任务,后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在兖州一中,每节课的起点在一节课的后10分钟。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第二天,与下节课的前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
教师在循环大课堂中,获得重新定位,从一个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从一个“教者”变成“学者”,做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改变了过去教师的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唤醒了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追求,增强了工作幸福感。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引发了课堂的根本变化。学生的学习也由接受式变为探究式。解放学生的学习主权,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是杜金山一直追求的梦想!
何晓波、刘峰:冰窟中搭起生命之梯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学生
2008年3月8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大三学生何晓波和刘峰与其他同学一道,正在松花江边游玩。此时的松花江还没有开江。突然,有人惊呼:“有人掉进冰窟窿了!”两人迅速向事发地点跑去,只见一个女孩在江里挣扎,另一个趴浮在水面的浮冰上惊恐万分。何晓波立即蹲下身去拉水中还在挣扎的女孩,突然冰面裂了,何晓波也掉进了江里!万分危急时刻,何晓波奋力用手撑住冰面蹿了上来。为了减轻对冰面的压力,俩人趴在冰上,刘峰拉着何晓波的腿,何晓波够到女孩的手,用力把第一个女孩拉上了冰面。这时,另一位热心人也赶来相助,三个人合力把第二个女孩拉出了冰窟窿。这个女孩已经窒息了,何晓波不顾自己已经冻得发抖,立即给她做紧急救助。
当看到两个女孩完全脱离了危险时,两个人悄悄地离开了现场。
李建华:以德报怨 拯救灵魂
山东省威海二轻幼儿园退休教师
2008年3月26日,李建华在家中遭遇歹徒入室抢劫,19岁的歹徒挥着刀疯狂地乱刺,李建华身中数刀。这场殊死搏斗却有了一个让人惊诧的结局:满地血流让晕血的歹徒瘫软在地,身负重伤的李建华以母亲的身份对其教导,两人在血泊中互相搀扶下楼求救,李建华并未报警且对急救人员称丁亮是自己的干儿子。警察接到群众报警后,于3月27日将丁亮刑拘。
面对疯狂的劫匪,身中数刀,血流满地之时,李建华用异乎寻常的爱心,不仅保护了自己的生命,更“拯救”了初次作案的劫匪的灵魂。李建华用滚烫的心温暖了一颗冷酷的心,如同一个精神的纤夫牵引着一个失足者,她被国内舆论誉为“大义女教师”。
面对很多人提出的“是人性的光辉还是现代版的农夫与蛇”的争议,这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这样回答:“我们是先做母亲,再做老师。”
李洹:不能让祖国受委屈
留法学生
2008年4月19日,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的主题为“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示威集会上,留法学生李洹发表的长篇法文演讲让全世界记住了这样一个华人青年。
他富有哲理和逻辑思辩的行文,地道的法语,播音员般圆润、激昂、优美的嗓音,流畅而又连珠炮般的语速,让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为之欢呼,也让法国人听得震惊和入神。
来自中国西安的李洹是里尔第二大学高等商学院的一名硕士生,他曾登上法国电视二台,与该台驻北京记者就有关中国问题进行过针尖对麦芒的辩论,他的语言和学识功底赢得了对方的尊敬,为中国人守住了尊严,在留学生中引起了轰动。
打这样一场“荣誉之仗”、“尊严之仗”,李洹所有的动力和激情皆来自于:自己是个中国人,宁可让自己受委屈,也不能让祖国受委屈。
李梁:思政课教师的魅力
上海大学教师
在高校理论课课堂上,他赢得了明星般的拥戴,“一座难求”的课堂常常挤满了站着听课的学生;而在学科的育人前沿,他更是巧妙地将思政课的核心价值无痕地传递给学生,一节课听得“80后”们个个热血沸腾。
他叫李梁,上海大学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课讲师。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多年的实践积累,会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令思政课堂这片平静的湖水泛起阵阵涟漪。
在多媒体还未普遍应用前,李梁就利用空余时间,收集和制作了大量剪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当语言和肢体无法达意时,他就会用画地图、列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而今天,DVD已不再流行时,他又学会了在网上直接搜索、下载视频和音乐。对李梁来说,令其课堂生辉的关键并不是多媒体,“什么合适我就尝试用什么,什么有用我就去学什么”,朴实的话语表达着李梁对“创新”最朴实的理解。
李彬彬:用微笑传递豁达与温暖
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如果没有9岁那年的一场灾难,河南省鲁山县的李彬彬本该和同龄男孩一样,继续追跑、玩球、游戏、打闹。正是那年,他因为触电,受伤部位感染,在痛苦中失去了宝贵的双臂。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打垮他继续生活的决心。洗脸、刷牙、叠被子、吃饭、穿衣、骑自行车……这些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他用比常人多数十倍的时间学会用脚完成。坚强地走过了小学、中学,如今的李彬彬已经是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无情的命运并没有让他自怨自艾,在社会的关爱中成长反倒成就了他自信、豁达的性格。
他在大学里创办微笑心理健康协会,以自身的经历,启迪遭遇挫折的同龄人,面对困难,笑对人生。他还加入了平顶山志愿者协会,远赴山区探望孤儿。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李彬彬觉得自己只是在尽微薄之力,用关爱回报关爱,用温暖传递温暖。
杨之亚:冰水中,他勇救3名落水者
河北省石家庄铁道学院学生
2008年2月15日,回到家乡安徽省灵壁县向阳乡河王村过寒假的杨之亚到亲戚家去帮忙。“咚”的一声闷响,随后传来一阵焦急的呼喊声。杨之亚和本家侄子杨波冲出门外,循着喊声跑去。喊声来自村东头向阳沟上的大桥处,杨之亚赶到大桥时看到,桥下一个人浮在水中;一个满脸是血的女人,紧紧抱着一个孩子,在没过了她脖子的冰水中拼命挣扎。
浮在冰水中的人叫沈秀堂,午饭后从亲戚家返程回家,喝了酒的沈秀堂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儿胡彩云和小鹏飞,行至向阳沟的大桥时,不慎失控,疾驶的摩托车狠狠地撞向桥栏,强大的惯性把3人甩入水中。没有丝毫的犹豫,顾不上脱掉棉衣和棉鞋的杨之亚立即跳入冰冷的水中,他18岁的侄子紧跟着跳了下去。在两人和乡亲们齐心协力下,沈秀堂一家三口全部被救上岸。
为表彰杨之亚的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授予杨之亚“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杨洪璋:古稀之年乡村支教八载
北京物资学院退休教授
8年前,退休后的北京物资学院杨洪璋教授,听说与该校结对帮扶的河北省万全县顾家沟信息十分闭塞,乡亲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孩子小学毕业就不再读书了。深受触动的杨洪璋决定深入顾家沟,先从改变村民观念做起。
在他的奔走劝说下,很多失学的孩子都回到了课堂。为了让他们继续深造,杨洪璋找到中华商科学校,该校同意免费接收两名顾家沟的初中生。此后,他陆续推荐了40多名贫困学生到中华商科学校和时代中学读书。学生毕业后,他又四处奔走,介绍毕业生到北京打工。
杨洪璋今年已经72岁了,扶贫支教活动已扩大到远近3个乡10个村;他曾带领800多名大学生、20多名教师、70多名中外各界人士到这里传播文化。村民们都愿意找他聊天,把他当作老师、朋友和亲人。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积极支持孩子上学读书,即使再困难也要省吃俭用让孩子一直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