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帅:包村3年赢得村民赞誉
山东省济南市吴家堡镇曹家圈村大学生村官
2004年9月,孟帅作为团山东省委的选调生,被选派到曹家圈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当上了“村官”。
从“孟副书记”、“小孟副书记”,到“小孟”、“孟呀”,这是3年中黄河滩边淳朴村民对孟帅称谓的变化。
曹家圈村是一个只有105户人家、355口人的小村,村集体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两方鱼塘,而每年几千元的承包费连“两委”成员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
孟帅决定以修路为突破口,树立村“两委”的新形象。他天天泡在路上,经过孟帅和村民的艰苦劳动,路面整修到8米宽,铺上了石硝,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状况,村民进出村比以往缩短了四五里的路程。
曹家圈接纳了孟帅,孟帅也彻底地融进了曹家圈。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对群众有感情,他们就会实心实意地支持你。”
胡凯:大学生“飞”进奥运赛场
清华大学研究生
胡凯,一名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一名与专业体育训练体制绝缘的大学生,
200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让中国人甚至世界都认识了这个戴眼镜却速度惊人的追风少年——胡凯,在这次大运会上,黄种人首次站在了世界大赛男子100米的最高领奖台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胡凯参加了男子100米短跑和4×100米接力两个项目。
男子100米短跑中他在成功晋级第二轮之后被淘汰,接力比赛上他和队友一起跑进了决赛,最后虽因犯规而失去成绩,但这个“眼镜侠”已经在“鸟巢”创造了历史。
奥运会结束后,胡凯的双重身份让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相信爱诗词、爱运动、爱生活的"眼镜侠"都会淡定而从容地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未来。
姚宏昌:把城里的名校办到农家门口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
衢州作为浙江一个欠发达地区,前些年虽然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增强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支撑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落后的现状,但是,这些学校依然面临着优质师资流失、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深层次难题。
难题该如何破解?在反复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衢州决定在全市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把城里的名校办到农家门口,让所有师生共享名师课堂资源。
在姚宏昌的推动下,当地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名师们的教学实况、教学经验送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中小学,同时通过城乡学校师徒结对,不断促进农村教师水平的提高。随后,衢州又启动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完小试点工作,用捆绑形式实现成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这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举措带来的变化,衢州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格日力:从放羊娃到医学博士
青海大学副校长
从幼时过游牧生活的放羊娃,到“赤脚医生”,再到高原医学专家、大学副校长,格日力凭着坚忍的性格,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
大学毕业回到青海、后又在国外进修了近10年的格日力学成归来,进入了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
青藏高原是高原医学天然的实验研究场,然而,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开展研究,其中的艰辛为常人难以承受。一次,为了捕捉高原鼠兔,年过半百的格日力来到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整整一周都暴晒在强烈的紫外线下,长时间盯着鼠兔洞口,造成大面积皮肤暴裂、灼伤。后来,这项课题被国际高原医学界公认为是高原动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今年,作为2008奥运会高原训练特聘专家,格日力充分应用“低氧运动生理”的研究成果,指导来到这里的国家运动员进行高原体育训练,大大提高了高原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被授予“中国奥委会特别贡献奖”。
桂希恩:以一颗坚毅的心向艾滋病开战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
桂希恩,1960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后自愿支援青海卫生工作16年,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生院微生物与传染病学系学习和工作。在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深部真菌病的防治上造诣尤深。近年来,桂希恩醉心于艾滋病的防治研究,是国内著名的艾滋病防治专家,现任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专家组成员,湖北省艾滋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主任。
上世纪80年代末他被卫生部授予“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称号。1999年,桂希恩发现了中国艾滋病第一高发区——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
2004年2月,他因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杰出贡献,成为第4个“贝利—马丁奖”的获得者。同年,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8年1月,他被授予中国医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
徐云玲:大山深处只身执教22年
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马庄教学点教师
大别山深处,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山路旁的三间石头瓦房里却总是书声琅琅,那就是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马庄教学点。
12个学生,唯一的教师,徐云玲在这里只身执教了22年。
只有一位老师的学校,数学、语文,音乐、美术、自然、体育、思想品德课样样全开。上音乐课时,徐云玲带着孩子们到小溪边放声歌唱;上体育课时,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村头小路上赛跑。
寒来暑往,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读上了博士。县、镇“优秀教师”、“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她得过多次,然而最让她欣慰的是当地儿童没有一个失学,没有新增一个“瞪眼瞎”。
“只要我在一天,就不会让娃儿们没有学上。”徐云玲用她柔弱的双肩、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念,在不为人知的大山深处演绎着人生的真正价值。
索南东智:无情烈火升华无悔青春
青海省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2008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十下午5时,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帷乡吾满多村路边的一间麦草房着火,一个小女孩被困!凄厉的哭声引来了回家路上的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17岁的藏族少年索南东智。
四下一望,没有他人,怎么办?救人!踹开房门,抱起10岁的小女孩冷毛措往外冲。门被一垛燃烧的麦草封死,脱下棉衣,护起冷毛措的头部和上身,继续往外冲。终于冲出去了,小女孩毫发未损,而身上只剩一件篮球背心的索南东智,双手、脸上、头部均被严重烧伤,一些部位甚至烧焦掉肉。
现在,这个平时乐于助人、喜欢在校园的篮球架下唱歌的少年,将要面对的却是今后漫长的治疗,和面容可能残缺而带来的巨大痛苦。
后悔吗?“不!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不会犹豫。”索南东智觉得自己只是在又一次助人的行动中,做了该做的事。
谈家桢:终生之计在树人
复旦大学原副校长
作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副校长谈家桢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并创建了多个第一:建立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中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中国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设在旧祠堂的实验室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也培养出了中国最早的18名遗传学研究生,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最早的一批“谈门弟子”现在都已年过九旬。在“文革”中他经受了非人的折磨,即使如此,他心中的理想始终不灭。
“吾别无所求,终生之计在树人。”谈家桢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生活中,他也一直说,学生是自己的最大财富。
今年,这位从教70多年的百岁老人离我们而去,却留下一座丰碑。
黄春贵等:让“祥云”在世界屋脊燃烧
中国农业大学等校学生
5月8日北京时间9时许,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
第四棒火炬手——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黄春贵,迈着坚实的步伐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峰,点燃了最后一棒火炬手——23岁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手中的火炬。
圣火飞扬,旗云漫卷。“祥云”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熊熊燃烧。
在北京奥运火炬顺利抵达珠峰顶峰,并进行传递展示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黄春贵、北京体育大学吉吉(藏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袁复栋同学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珠峰火炬登顶、展示等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周凌宇、张进,中国农业大学周鹏(土家族)、苏子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丁晨,北京体育大学阿旺给顿(藏族)、阿旺丹杰(藏族),南京理工大学徐颖同学甘于奉献、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珠峰火炬传递过程中物资运输,接应登顶队员等任务。为此,教育部决定授予黄春贵等同学“全国奥运火炬传递勇攀珠峰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梁苏会:出色的博士生志愿者
清华大学博士生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她是一名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作为志愿者服务助理在国家游泳中心保障场馆志愿者的衣食住行,连续服务近50天。
作为场馆临时团总支副书记、志愿者业务口临时团支部书记,梁苏会还承担了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为广大志愿者青年团员服务。无论是回收、反馈志愿者意见建议,还是组织本业务口志愿者团队建设,梁苏会都在其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使“水立方”志愿者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出色完成了志愿服务任务。
9月29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梁苏会代表100多万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发言。
梁苏会自2001年上大学以来,她多次无偿献血并在阳光骨髓库捐献骨髓配型,走访街道空巢老人,到民工子弟小学支教,参加校园义务导游。2007年她获得北京十佳志愿者称号。
梁春林:寻到山沟里的“桃花源”
云南广南县黑支果乡营盘村小学教师
怀揣着当教师的梦想,梁春林通过特岗教师计划,来到了被称作“桃花源”的云南广南县。这里距离他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的家,有整整一天的路程。艰苦的条件让他的心里凉了又凉:宿舍的床下长着草,教室的窗户空荡荡。
第一堂课上,短短40分钟,破旧的桌椅却倒了几次。他不懂苗语,很多学生又不会汉语,他只好让听得懂的学生用苗语讲给听不懂汉语的同学。他所在的营盘村小只有一到三年级,他包一个班的10门课程,一个星期上不少于30个学时的课。可是,等一个学期下来,30几个学生的家梁春林都去过了,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这所学校、远离了父母的留守孩子需要他。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梁春林说:“习惯了,也呆得住。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懂事了,心里真的很高兴。”
梁春林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以说就是云南广大农村教师的缩影,正因为他们的坚守,才得以筑起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坚实脊梁。
谭之平:曲折求学路上唱响人生强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土家族大学生谭之平经历着与同龄女孩完全不同的家庭变故和生活苦难:初中毕业承受丧母之痛伤心辍学务农,从打工妹打拼到小店主,再带着重病的继母和父亲重返校园刻苦读书。
1999年夏天,16岁的谭之平拿着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却泪如泉涌。当时,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为了治病,家里早已入不敷出;父亲患严重风湿病,干不了重体力活;年幼的妹妹还在读小学;家中房屋又突遭地陷垮塌。她痛下决心,辍学务农。
2000年,难以忍受病痛折磨的母亲在离家几十里的水潭里寻了短见。丧母之痛几乎将谭之平击垮。哭够了的她擦干眼泪,继续种菜、养猪、洗衣、做饭。
2006年,她成了一名大学生。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谭之平把爸爸和继母带到孝感,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日子很艰辛,但谭之平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熊宁:化作永恒的“爱心天使”
陕西省西安市青年志愿者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发展成为理想。熊宁本来有机会在广州做一名月薪万元的白领,但她认为那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公益事业和志愿行动已化成她的一生追求。
熊宁经常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熊晴说,最初熊宁只是来看望孩子,从2007年初开始,坚持来这里做义工,平均每周来一天。在熊宁的努力下,先后有五名孤儿被外国人收养。去年“六一”儿童节,她被福利院授予“爱心义工”称号。
熊宁以她独特的号召力,带动了身边许多朋友参加公益行动。
熊宁曾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一所孤儿学校支教,还捐了1万元。她的丈夫黄晨说,夫妻俩挣的钱除了生活,基本用于公益。
熊宁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人计算得出。她的事迹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网友们称她为“西安最美丽的女孩”。2008年3月10日,她在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不幸遭遇车祸身亡。
薛永财:留守儿童的“临时爸爸”
甘肃省礼县山坪村支部书记
2006年以前,山坪村原有的村校已经破败不堪,坡对面的薛河村虽然有小学,但隔了一条深沟,要步行近一个小时,孩子们上学很不方便。
2005年春节期间,薛永财在村民大会上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导致留守儿童的“失教”做了检讨,修建村幼儿园一事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拥护。薛永财从礼县扶贫办和国家技术质量检验检疫总局驻礼县帮扶队各争取资金两万元,并发动村民集资,他带头把自家的床板、木料等物捐献出来,在工地一忙就是几个月。一次,薛永财在工地晕倒了,当妻子下定决心陪他去好好检查治疗一段时间时,却发现家里仅有的几千元都被他用于建幼儿园了。
从年龄和辈分上讲,薛永财应该是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但正是这位年纪并不算大的爷爷给了孩子们亲生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让这些山里娃拥有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出门打工的年轻人,仍然怀着感激把这位村支书看成是孩子们的“临时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