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透视教学预案遭遇的“不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预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的提前规划,通常以固定的文本形式呈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预案常常在课堂上遭遇“不测”。这些“不测”,有时会演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时却会成为课堂推进过程的“拦路虎”。正因为如此,课堂才既让我们涌动激情与快乐,又让我们饱尝困惑与失落。透视教学预案在教学中遭遇的“不测”,是为了使我们涌动激情和快乐的时刻多一些。
  一、遭遇差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教学“求小数的近似值”,有这样一道题:把0.158精确到百分位。在备课时我压根儿没想到学生的思维会在这儿“搁浅”。可实际教学时,我意外地发现有许多学生是这样做的:0.158≈0.20。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千分位。千分位是8,所以要向百分位进1,而百分位上是6,所以再向十分位进1。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很多同学面露疑惑)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对哪一位而言的?
  生:要精确到的那一位。
  师:那其他数位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进位?
  生:满十才进1。
  师:现在,你们看这道题错在哪里?
  生: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是8,就要向百分位上进1。百分位上是6,不要再向十分位进1了。
  学生出现的差错是真实、典型而鲜活的。剖析这一差错,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被“连续进位”所困扰。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面对差错,我没有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之,而是让他们说说想法,尽可能地暴露学生的思维偏差,引导他们共同发现出错的原因。然而之后细细揣摩这一案例,总感觉缺失了什么,由此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第一,预案视角力求儿童化。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我对教学环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精心的预判。然而实际教学时,我才发现自己对学生了解得还是不够充分,对学生思维特点的研究也不够透彻,对问题的认识过于成人化、简单化与格式化,导致课堂中学生极易出现的一些思维偏差成了预案中的“盲区”。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蹲下身来”,以学生的思维视角与思维方式去关注教材,思考问题,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使预料之外的差错成为预案的“囊中之物”,从而更得心应手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第二,内容研读追求精细化。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了许多变革,如把过去集中在例题中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分散,安排到“试一试”“练一练”等栏目中。在进行教学预案的设计时,我过多地沿袭了传统的备课方式,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对例题的把握,而忽视了对教材“试一试”“练一练”的研读。一次次的实践都告诉我们,要学会研读与处理教材,学会以更务实的态度、更精细化的作风研究好每一道练习,切实把握教材的教学线索,使教学恰到好处地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当我们面对学生的差错时,就会有备而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二、遭遇“集体出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教学“小数的简便计算”,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在教学预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计算4.3+6.5+5.7。预想学生会出现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两种情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出现两种不同的算法,而是全部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师:(指一个学生)你能说说是怎样想的吗?
  生:我是运用加法交换律,把6.5与5.7的位置交换过来。
  师:加法交换律是对整数而言的,小数加法中的运算律我们可没有学过。
  生:我觉得在小数中也存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师:你有什么根据吗?
  生:我们可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一下4.3+6.5+5.7,看看它的计算结果与16.5是否相等。
  师:有道理,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那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
  ……
  师:(指着两个一样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数中也存在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
  生:我想加法运算律可以用在整数中,也可以用在小数中。
  师:的确这样。加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
  生:我有补充,我猜加法运算律也可以在分数范围内使用。
  师:你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如果我们用字母公式来表示,这里的a、b、c可以是哪些数?
  ……
  我仓皇地结束了这场没有计划的“旅行”,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学生思维的“集体出逃”,让我产生更多的思索:课堂中,我的惊慌失措源于什么?不正是教学预案的“内存”不足和自己的应变能力欠缺吗?
  第一,变封闭性预案为开放式预案。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是课堂中最难驾驭的“元素”。有时,它如脱缰的野马,自由驰骋;有时,它又如温顺的绵羊,不愿离开我们半步……在预设教学方案时,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意识和全方位的思维视角,努力改变传统预案的封闭性,不断增加预案的“内存”,使教学预案更符合不同思维层次与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时为学生思维的“出轨”准备一条或是几条通道。这样,我们的教学预案在课堂中将更具适应性,更具生命力。
  第二,变惊慌失措地应付为坦然自若地面对。一节课中教师需要做出几十个相关的决策。而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在精心预设教学流程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与调控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练就过硬的课堂应变与调控能力,面对变幻莫测的实际情况时,我们才会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三、遭遇精彩——守株待兔,并非上策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可以把它围成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多少米?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4÷3。此时,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还有一种想法:6+6÷3。
  (学生们都“呆呆”地看着算式,脸上写满了疑惑。)
  师:先看看结果对吗?
  学生们经过计算,发现结果是对的。
  师:你们能理解这个算式吗?
  (时间是智慧成长的土壤。半分钟后,有学生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生:他是把正方形中的三条边作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然后把另一条边平均分成3份,分别加在三条边上。
  ……
  细细回味这一片段,心怀惊喜又甚感缺憾。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读懂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种巧妙的方法,那顺畅的教学流程背后意味着什么?又流失了什么?
  第一,有效引领,实现学生间的智慧共享。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当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并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时,教师应及时“放大”这一宝贵资源,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分享。这样,部分学生的智慧就有效地转化成了学生群体的智慧。使自己释然的是,当学生产生表达自己意见的需求时,我给他提供了机会;继而,当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有创意的想法时,我又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积极展开思维,达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竭尽所能,主动预约精彩生成。新课程呼唤个性化的课堂,呼唤更具生命活力的课堂。精彩生成固然可喜,但如果教师只一味地守株待兔,习惯于对精彩生成的“美丽守候”,而疏于对教材的研究与文本的把握、疏于对教学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逃避一些本应属于自己的职责,是极不明智的。教学实践召唤我们,要勤于发掘与把握文本的生成点,竭尽所能地预约精彩生成。这样,即便学生不能生成精彩,教师亦可启迪学生去捕捉、探寻思维的灵感,从而成就精彩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