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5 11:16:29
|
只看该作者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使用的语言要简洁有条理,过渡要自然,语气要抑扬顿挫,有活力、有激情,富有感染力。这些都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长期自我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2、教态要亲切,有精神,讲解时双手不宜放在背后或插进口袋,应双手握于胸前比较好。
3、教学应用题中,对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要进一步突出,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序的思考,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么样应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三、值得探讨的问题有:
1、新授内容教学时作一些拓展和延伸。补充变式问题:蓝花再贴几朵就和红花一样多?红花去掉几朵就和蓝花一样多?红花和蓝花相差几朵?(教师可以先提一个类似问题示范,学生接着提问题,我在后一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提出相关问题,有个学生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蓝花再贴几朵就比红花多一朵?)。在一一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算式都一样,只有答不一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总结出这几个问题的共同特征: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只是问法不同,所以解决方法都一样,用减法计算,大数减小数,答语不同,怎么问就怎么答。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有个系统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
2、对于新教材的教学,备课不仅要看大纲,看教材中的例题教学,而且要备练习,这非常重要。例如本课的例题及课后习题中都没有上面所说的变式问题,但在教材后面的复习中出现了。如果不在新授课上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等到教学复习时,再讲解习题,往往事倍功半。
3、在本节课复习导入时,有一道练习题,比较三角形(7个)和正方形(3个)的多少,讲解过程中,授课老师提到三角形比正方形少是指三角形和正方形比较,以正方形的个数作为比较的标准,接着老师反问学生:“正方形比三角形少,是以什么作为标准量的。”课堂上现场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三角形”。少数教师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提到“标准量”这个概念太深了,提出来探讨。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的。首先,从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可以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含义有模糊的理解;其次,教师提到这个概念,只是渗透一下标准量的含义,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要求不高;第三,在比较中,都有个标准量,渗透这个概念的含义,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也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总体评价:教学效果良好,这是一节成功的研修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