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一、激趣导入
| 陈述: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广泛提一些问题)
| 一般来说,会涉及到为什么会有声音或声音是怎样产生、声音的传播等问题。
| 利用谈话引导学生对声音提及一些问题,使学生对本课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
二、探究新知
| (一)制造声音: 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 2.学生自行制造声音。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声的? 4.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看谁制造的多。
| 1.学生在使食品袋发出声音时基本会作出以下动作: 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等等。 2.学生在制造声音时也许会出现一些不卫生现象。 3.利用身体发出声音学生会做一下动作: 说话、唱歌、呼吸、走路、跑、跳……
| 通过“制造声音”这一环节使食品袋、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有声音发出时,物体在动!以此建立“声音的产生与物体动起来有关”这样的感性认识,为有关声音产生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
|
(二)作出假设: 1.小组猜测:为什么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 3.学生汇报假设。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声音产生的条件。 学生最初也许会提出声音发出时物体会“动”,但对“震动”可能概括不到位。
|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
(三)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教师演示击鼓实验(学生观察鼓面上的绿豆) 2.教师演示:敲击音叉(学生观察旁边的小球) 3.学生弹动皮筋 4.思考讨论: ①在以上实验中,发生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②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 ③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 5. 研究怎样让物体停止发声。 (1)提问:你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教师敲击音拨,谈话:现在音拨发出了声音,怎样使它停止发出声音? (3)学生想实验办法。 (4)学生上台演示。 (5)提问:同学们的表演说明了什么? (6)实验进一步证明: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 1.通过演示实验以及自己弹动皮筋,学生很清楚的知道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2.通过观察学生会推测出声音发出时物体会动起来。 3.使敲击的音拨停止发音,学生上台演示时基本会将音拨捂在肚子上,使其停止发音。
| 1.利用各种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一步观察,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让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谈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想实验方法使物体停止发音,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进一步了解“震动”在声音中的重要性。
|
三、巩固练习
| 人们是由于声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教育学生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不能大声喊叫、不能吃辛辣食品等)
| 1.学生用自己课前准备的物品,使他们产生声音。(尺子、空瓶子等) 2.学生手摸喉结,体会人体发音。
|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与应用。教育学生合理用嗓,学会保护嗓子。
|
四、课堂评价与作业
|
|
板书设计
|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