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虎门销烟》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0:1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虎门销烟》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
《虎门销烟》课堂实录与评析
苏教版第七册第34页    执教者:赵君
【活动掠影】
课例研讨范围
校级课题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4、课题组织与实施研究重点:中年段阅读能力与习惯有效性的培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综合性学习,了解时代背景;教师对学情的分析。                                                                       
【教学活动详录】
一、复习导入
师:因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指板书)  生:林则徐                                                                                                                                   师:因为一项伟大的壮举—— (指板书)     生:虎门销烟                                                                                                                    师:我们记住了这个日子——1839年6月3日(指板书),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师:为什么这个日子值得纪念,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呢?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销烟前的场面壮观、隆重,那么销烟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精读课文
(一)交流、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自由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你特别喜欢读,读起来特别有感觉,请你多读几遍,把它读好,待会儿我们来交流。明白?                                                                       
生:读到“群情沸腾”,读到“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我觉得特别激动。                                                                       师:是啊,这是一个让历史铭记的声音,一个让世界记住的时刻。指导读出激昂奋发之情和和豪壮的气势。                                                                生:我觉得销烟的过程很详细。                                                                       
师:作者是怎么把这个销烟过程写清楚的呢?
生:读。
师:说说销烟是分几个步骤进行的。
生: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销烟第一步第二步的先后顺序?
生:( “先……再……然后……”)
师:引读,朗读指导。                                                                                
师:细细地读读这些销烟的动作,读读,做做动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老师,我有个发现,你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
师:对啊,都是倒啊,为什么用不同的动词呢?我们一起来思考,可以商量商量,可以边读边做做动作。
生:因为盐巴不能堆积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                       
师:说得好,看来用好动词不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科学。                                                                              
生:我觉得用“抛”的时候,读起来特别有力。(边说边做动作)                          
生:我也是这样觉得,好像“抛”得特别用力,我感觉仿佛抛出去的不仅仅是罪恶的鸦片,而是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的可恨的侵略者。
师:说得多好啊,用不同的动词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作者在选取表现动作的词时,还将人们的心情都表现出来了,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语言中,如果能像作者这样用词精准,那我们的语言会多么吸引人呀。
师: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的“销烟”图。
生:朗读。
师:小结: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震惊中外的销毁鸦片的壮观场面,你们自己读着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大家能看着黑板上板出的销烟步骤,通过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把销烟的过程跟大家说说。
生:按要求复述。
(二)交流、学习第4自然段。
师:虎门硝烟真是轰轰烈烈,真不失为一“伟大壮举”啊!这么多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同学们你们高兴吗?老百姓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 朗读。  
师: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高兴呢?他们会叫些什么?发出什么样的欢呼声?时间定格在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寨。把你心中最想欢呼的一句话想一想。
生:低头凝思。
师:组织交流。请你来当小组的领呼员。
生:我们终于把鸦片烧掉了,烧掉了……                                          
师:你脸上严肃、坚毅的表情令老师感动,因为曾经的苦难是真正的历史,而不是今天的游戏。
生:鸦片被销毁了!我们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了!
师:这呼声让敌人胆战心惊,你喊出了4万万中国人的志气和力量。                                                                                                                                               
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师:听,这是昏睡百年的东方巨狮觉醒的声音。同学们,谢谢你们真诚、真情的欢呼,让老师知道即使相隔百年,我们今天的孩子却依然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同身受,这是多么了不起!
(三)交流、学习第5自然段。
师:销烟持续了(引读)(板书)
师:23天,二百多万斤,意味着什么呢?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想到了些什么?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不是卷进了咆哮的大海,那么它们变成了什么?
生:那么多鸦片堆积成小山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个个变得骨瘦如柴。
生:这么多的鸦片,外国侵略者掠夺了我们多少财富啊。
师:是的,堆积成山的不仅是鸦片,侵略者掠夺的财富也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更是无数中国人的白骨累累堆积而成。
师:而在这之前,如果不禁烟,在这之后,又会有多少个二百多万斤,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像魔爪一般掠夺着中国的财富,像毒蛇一般吞噬着中国人的身体和灵魂。
(四)交流、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虎门销烟,销去的仅仅是害人的鸦片吗?                                       
生:销去的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生:也销去了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                                             
生:同时也销出了中国人的决心、威风。  
师:说得好!一百六十年前,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来侵略中国,中国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坚决领导了禁烟斗争,虎门硝烟的壮举,震惊世界,它不但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还向全世界表明——(黑板纸出示)   
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 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 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师:同时也激励自己吧—— 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三、走进一段历史,铭记这个难忘的日子。                                          
师:你认为虎门销烟后,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生:我认为一定是国富民强,外国侵略者再也不敢欺负我们中国了。                             
生:我们中国泱泱大国,谁敢来犯?                                                      
生:不是这样。真实的历史却告诉我们:不久之后,侵略者便以此为借口对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虽然以林则徐、关天培为代表的爱国官员勤练士兵,浴血奋战,也打了好多个胜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0:15:41 | 只看该作者

师:究竟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生:补充关天培及鸦片战争的部分资料。                                          
师: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我们中国的铁血男儿、铮铮勇士,他们不怕死,可是却死不瞑目,鸦片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以中国割地、赔银的屈辱结果结束了。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你想说什么?                                                                     
生:我好恨,为什么明明是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现在却成了侵略者手中杀我同胞的钢枪大炮,而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握着的却还是不堪一击的大刀、长矛,和一淋雨就就歇火的哑炮。                                                                    
生:他们失败了,不是他们的错,是因为他们的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生:——落后就要挨打。                                                         
师:发聋振聩的声音啊——落后就要挨打。(黑板纸出示。)                           
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投降派竟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禁烟,将他革职并发配边疆。一生忧国忧民,为国家兴亡、民族觉醒而鞠躬尽瘁的禁烟先驱、民族英雄竟成了一个罪臣、阶下囚,同学们,公平吗?林则徐也恨,也愤怒,恨清政府为什么如此软弱无能,恨侵略者为什么如此欺人太甚,可是林则徐对他所作的一切,以及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所遭受的苦难却无怨无悔,就在发配边疆前和家人告别之际,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诗,其中有两句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打开《补充习题》,补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领悟意思。                                          
师:(出示林则徐的雕像挂图)16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站在这位民族英雄的塑像前,面对着他炯炯的双目,昂起的头颅和巍峨的身姿,不屈的眼神里似乎还写满了对国家、民族深深的担忧和思虑。我们拿什么来告慰这位民族英雄的在天之灵呢?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他倾诉。来,孩子们,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生:在音乐《沉思曲》中写。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让我们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你读。(和着音乐)
生:敬爱的林爷爷,“不忘屈辱,奋发向上”像一粒种子播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田,您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师:百余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记住了这个名字,记住了这个难忘的日子,记住了写在这个日子背后的屈辱,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为了捍卫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同外敌作顽强的斗争。如今,我们的祖国日趋强大。                           
生:林爷爷,您知道吗?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您的崇敬和爱戴,您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铭记在心。                                                      
师:接学生的发言,我还想接你这样一句话,敬爱的林则徐爷爷,无论在过去那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旧中国,还是繁荣富强、民族振兴的今天,我们都需要铭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因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少年强则国强!
四、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
林则徐   1839年6月3日  禁烟先驱     民族英雄
中           场面:壮观 隆重                           落
          国                                                     后                                                                        
人                                                     就                                                                     
民     伟大壮举 过程:先撒盐巴  再抛鸦片  然后倒石灰   要                                                                                                                                                  
不                                                     挨                                                                     
可                                                     打                                                                        
欺          23天    二百多万斤                                                               侮

【反思与评析】
有效言语训练:语文课的价值追求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走进新课改这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课变多了,学科性却丢弃了。
结合教学实践,就个人以为,教学的低效通常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正如钟启泉教授的三大教学行为比例论述中,所谈到的理想目标和实际情况的分配问题。                                                                                                              
        行为        比例        行为        比例        行为        比例
理想
目标        执行教案        20%        生成资源
关注        40%        学习方法和行为的管理        40%
实际
情况        执行教案        30-40%        生成资源
关注        30-40%        学习方法和行为的管理        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0:15:4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言语的训练点,巧设多种教学手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到了四年级,更是注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有效”做到实处。
一、相得益彰,有效体现语文的特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自始至终不应该放弃对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该咀嚼的地方,进行细嚼慢品,走进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而不能抛开语言形式,进行着从内容到内容的繁琐分析,过于侧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开掘上,这样的教学势必会造成语文本体的失落,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虚化语文学习的表现,是一种无效的教学活动。诚然,文本内容需要探讨,但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在引领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相得益彰,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
1、语境涵咏,潜心会文,触摸文字的温度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缺乏温度。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的确,当一个个词语被作者当作是抒发感情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一定的温度的,正如人们所说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活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使词语在学生的头脑里、心灵上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在教学“撒”“抛”“倒”这些词语时,我引导孩子们结合教材内容,反复的品味,去感知词语所蕴含的情绪、情感,从“语言、行动、表情”等角度揣摩这些动词的表现方式。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学生们反复读,有的边读边还边做做动作,去反复涵咏。最后学生领悟到盐巴不能堆积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领悟到用好动词不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科学。还有的学生体会到“抛”得特别用力,仿佛抛出去的不仅仅是罪恶的鸦片,而是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的可恨的侵略者。这样步步为营,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语中所蕴含的冷暖,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百姓把对侵略者的仇恨狠狠地“抛”进销烟池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通过三次语境的创设,“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 ”;“ 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 ”;“同时也激励自己吧—— ”引导学生反复涵咏,这样一来,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2、想象补白, 丰实文本,挖掘文字的深度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不言者”。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我们的课文很多都是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有时,“空白”之处的情感甚至分外浓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为之的妙笔,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巨大的“情感体验场”。 语文教学就应抓住“这一角”,让学生寻找、想象冰山下的百分之九十,补足有形与无形省略的意义产生的“象外之象” “言外之意”,不断充实丰满文本。 “这一角” 一般是和课文主题有密切联系,能凸显文本中心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词语、文眼、过渡段等等。在以写事写人为主的文章中,教师带着学生抓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在“疏可走马”处,在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情感内容的体验与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从中会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的整体素养。
案例1:在引导学生思考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高兴,他们会欢呼些什么,发出什么样的欢呼声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情境,让时间定格在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寨,把此时此刻心中最想欢呼的一句话想一想,在学生呼之欲出时,组织交流,并请特别动情的孩子来当小组的领呼员。“我们终于把鸦片烧掉了,烧掉了……”“我们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发聋振聩地敲击在耳畔时,孩子们那严肃、坚毅的表情真的令老师感动。这是曾经昏睡百年的东方巨狮觉醒的声音。即使相隔百年,我们今天的孩子却依然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同身受,这是多么了不起!
案例2、:教学第5自然段时,老师引导学生把目光凝视在两个数字上:“23天”“二百多万斤”,意味着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不是卷进了咆哮的大海,那么它们变成了什么?学生将平时书中、影视作品中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反映的经验进行同构,丰富的想象使文本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学生更感悟文本的文化、思想、情感。这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学生心中变成了一座座鸦片堆成的小山;变成了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瞬间变得骨瘦如柴的画面;变成了像流水一样被掠夺的财富,甚至是无数中国人的白骨累累堆积而成。当老师沉痛地叙述到“而在这之前,如果不禁烟,在这之后,又会有多少个二百多万斤,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像魔爪般掠夺着中国的财富,像毒蛇般吞噬着中国人的身体和灵魂。”时,教室里安静极了,义愤填膺的孩子们小拳头握得紧紧的,眼里喷射出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怒火!那是每一个“不可欺侮”的中国人的愤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老师没有锁定在词语字面意思的静态教学上,而是拉开时空距离,帮助学生根据文本的主题还原文本中舍弃的具有表现力的细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体验、练说。在丰富的言语训练中走进文本,感受强烈的心灵震撼,以此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形象和意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这一过程把词语由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一个灵动的世界,也把词语的内涵、外延与学生情感世界相融合。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二、强基固本,有效落实语文的责任
语文是学生未来的必备要素,要心无旁骛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强基固本,抹亮本色,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上才会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道,他们的语文素养、文化品位和健全人格才会得到提升。
1、找准切入点,让言语训练触及文本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其一。最重要的是进行交际,能口吐莲花,下笔如有神。因而词语教学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丰富内涵,拓宽外延,使词语处于最佳饱满状态。结合我们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追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语言,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层面,更重要的目标应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我们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语言最大限度的增值。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出示林则徐的雕像挂图,在一首悲壮的大提琴曲《沉思曲》中深情地道白:16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站在这位民族英雄的塑像前,面对着他炯炯的双目,昂起的头颅和巍峨的身姿,不屈的眼神里似乎还写满了对国家、民族深深的担忧和思虑。我们拿什么来告慰这位民族英雄的在天之灵呢?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他倾诉。来,孩子们,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感情。并且提供了书上的相关词语,让孩子们在经过一堂课的情感积蓄后,把一种想急于暴发出来的原始冲动表现出来。  
这种让学生在语境中,借助词语进行写话说话的训练,这是一种指向于“表现”的训练。在这里,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情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憾,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样的积极内化,一头连着工具,一头连着人文,岂不妙哉!这是一种指向于“表现”的训练。这种“表现”,不是教师外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有明确的表达目的和交流对象,有特定的话语情境的言语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要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表达中,语言的效度得到了提升。使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教学堪称“物超所值”。
2、找准交汇点,让言语训练通向文本内外。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课外学习资料和巧妙地利用课外学习资源,通过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内容、方式、组织形式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对课堂教学起到一个辅助、拓宽、引申的作用,对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起到补充和深化的作用,利用课外学习资料这个有效的“支点”为学文而服务,为积累而服务,为改变学习方式而服务,让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变得“灵动有效”。在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鸦片战争的背景资料,阅读关天培战斗至死的悲壮场面,以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经历收集资料、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过程,释放潜能,蓄积情感,进行真实而多元的体验,获得真切而多元的感受,学生的语言、智慧、情感、思想在品味语言、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课堂教学的氛围变活了,唯有如此,语文的魅力才会得到彰显,语文教学的有效才能得到保障。
三、即时评价,有效提升语文的效度
即时评价体现语文意识,就是指教师用颇具语文艺术的评价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指向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向于语文素养的积累和提升。传统的即时评价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上的评价,比较忽略学生在学习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习惯、能力、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孩子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最喜欢老师肯定自己的看法,并能说明欣赏的理由;当孩子回答错误时,他们最希望的是老师热情的鼓励,并说明错在哪里;当老师提问孩子不能回答时,他们最希望的是老师能及时适当的提示,启发他们回答。可见,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孩子们更期待教师用真诚的心实事求是地鼓励他们,孩子需要在教师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唤起无限的潜能。优秀的即时评价不仅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也关注于学习兴趣、习惯、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整体语文素养。
首先,评价语言要有启发性,以肯定为主,评价内容多元化,体现语文意识。轻松幽默的评价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其次,评价语言要具有针对性。评价语言给了学生激励与肯定,对正确理解文本作了诠释,又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意境。而对于学生不够正确或需要深入思考的反馈,教师可以中肯地给予建设性的评价
1、——指向于语文素养的积累和提升。
当学生感受到“抛”是百姓把对侵略者的仇恨狠狠地“抛”进销烟池时,老师评价:“用不同的动词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作者在选取表现动作的词时,还将人们的心情都表现出来了。”如此姓“语”的即时评价,不仅是老师和学生、文本间的心灵对话,更是祖国语言文字艺术的博大精深在语文课堂中的充分展示。
2、——指向于课文词语的感悟。
当学生提到“撒”盐巴是为了更好地融化时,老师评价:“看来用好动词不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科学。说得好!” 小结并提升了学生回答的层次,又很好地启发、提示了正确的文本理解,再现了文本中的情境,达到教学无痕化。
3、——指向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同学们为鸦片销毁而激动地欢呼时,老师评价:“同学们,谢谢你们真诚、真情的欢呼,让老师知道即使相隔百年,我们今天的孩子却依然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同身受,这是多么了不起!”
4、——指向于学生说话方法的引导。
“对,大声地说!自信地说!谁来把2—5节读一读?” “大声地说!自信地说!”语势加强,反复强调。
5、——指向于学生说话的情感导向和方法指导。
“你脸上严肃、坚毅的表情令老师感动,因为曾经的苦难是真正的历史,而不是今天的游戏。”重温历史而不是游戏历史。
6、——即使批评,也很委婉。
当学生齐声呼喊没有喊出味来时,老师评价:“来,再大声些,喊出4万万中国人的志气和力量,让敌人胆战心惊,让昏睡百年的东方巨狮觉醒。” 从文本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善意而富有个性的指点,才能真正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共舞,精神与情感齐飞。
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 语激情。”老师的即时评价,即使只是一句精辟的话,也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让课堂的评价语不再“羞涩”,让我们孩子的语感“如沐春风”“日渐增色”。
有效的语言文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要牢牢抓住,实实掌握,不能忽略和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让有效言语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训练中体验,在训练中感悟,在训练中创造,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中,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有效言语训练的平台,让言语训练在“品味”与“体验” 的完美交融中,自由地行进。让语文课堂在言语实践智慧的辉映下达到感悟与训练并举,体验与智慧共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7: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