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评价机制的痼疾
综观多年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在客观化、标准化测定学生知识水平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比较符合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地超越自我,传统的教育评价显然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性格等品质,而这些品质则是孩子一生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时,我们都清醒地看到,现在学校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等眼前的名利,要求老师学生加班、加点、加量,另外各种竞赛比比皆是,从读到写,从唱到跳,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是在被动中加强了,可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呈现在我们面前,更多的孩子认为成功来自于自身的努力,与他人的帮助关系不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着眼于孩子的动态发展,从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个体入手是当代教育的重点,而由此带来的评价机制也将更加全面,更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老师们能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既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又体会到人性的光华,让他们在关爱中学会分享,懂得感恩,不至于让“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使得学生的品德如何、修养怎样、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强弱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全都被打入冷宫。
求索:原来感恩并不难。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去体味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从而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和物心存感恩之情呢?
一、唤起感恩的意识,激发孩子感恩的心。
在平日的生活中,往往正是由于父母对自己孩子采取了关爱备至的“养育”态度,孩子不知道父母养育的艰辛,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才导致了自私个性的养成。感恩,就这样夭折在父母的溺爱中。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要让他们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的背后,原来隐藏着那么多的辛苦;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是要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对别人的帮助常怀感激之心。
同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又如走在干净的马路上,可将清洁工人无论严寒酷暑,天不亮就要推着清洁车扫地的事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对清洁工人心存感激;当孩子捧着白花花的米饭时,要告诉孩子农民伯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让孩子对农民心存感激;当邻居帮了自家一个小忙,一定要领着孩子上门道谢。在学校里,班级中还可以评选感恩之星,设立感恩台,把关心帮助他人的好人好事及时通告给大家,树立典型,号召大家共同学习。当某个孩子觉得学习有进步时,引导他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伙伴的互相帮助……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要让孩子知道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贵之处,都有需要感恩的言行,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感恩之心,从而使孩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理解并感谢父母,学着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树立感恩的榜样,培育孩子感恩的心。
儿童的思维的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即具体的形象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易于为他们所理解和模仿。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因此,家长必须首先做感恩的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的孝道,比如帮父母洗衣服、剪指甲等一些生活小事,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工作、收入、心情、想法。
在学校里,老师可利用晨会课、班会课和品德课给孩子们讲故事,如“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的故事,讲“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中国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收集有关岳飞、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收集有关毛泽东、周恩来感恩老师的故事。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孩子,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他们知道,要感恩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以及帮助过、关心过、鼓励过自己的人。当然,作为老师,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还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如孩子为你搬把椅子,倒杯茶水……对于学生的帮助,老师都要及时表示感谢,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氛围中茁壮成长,从而培育起一颗感恩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