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陈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词名家代表作及权威鉴赏

[复制链接]
68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首写谢雨途中见闻。上片写自己进村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闹场景。首句写村姑匆忙地梳妆打扮一番去见太守。“旋抹”刻画出少女第一次得见州官的急切、兴奋心情。接下来二句,写村姑们争看太守,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也顾不得了。这样写既烘染出场面的热烈,又表现出围观少女精神的集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上片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他们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鸢,村头盘旋不下。这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道边。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酩酊大醉是欢饮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词中的“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首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作物。“(音倾)即寈麻,是麻的一种。”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稼实况。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这里的“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见《广韵》。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这几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两三个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浣溪沙

  春情

  苏轼

  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7 22: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