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陈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词名家代表作及权威鉴赏

[复制链接]
6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11:00 | 只看该作者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啣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一起写,春天初晴,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30 12: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