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陈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词名家代表作及权威鉴赏

[复制链接]
5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采桑子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扰。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另作了一首名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四借用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首句“鲁钝仍多病”的句型和后三字,连用三个“多”字言情发端,以其奇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多景楼”的“多”字与上句中的三个“多”字相映成趣,直接点出当下环境。多景楼北固山后峰、甘露寺,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东坡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这样的楼上赏景又怎能不触景生情呢?三国时的孙权曾建都于此,元朝宋武帝萧刘裕曾此讨伐桓玄,东晋谢安、梁武帝衍也曾此流连,面对这样的古迹,苏轼思古想今,感慨万千,满怀愁绪,涌上心头,喷吐于笔端,即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练而又传神。东坡贵可以那样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多而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20: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