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光的行进”教案和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7:1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光现象,去观察、思考,甚至自己去探究
在教学过程方面,围绕认识光源,根据光现象猜想光是怎样行进的,通过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解、体验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理解光的反射、折射奠定基础。再通过制作并玩一玩小孔成像仪,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孔成像的认识,满足学生喜爱"动手做"的愿望。
  
学情分析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还是可以接受的。
教学目标
1 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 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2.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3.关键:⑴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对比实验;⑵教师给以语言或图片提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7:15:03 | 只看该作者

设计意图

㈠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1.(师生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后)出示点燃的蜡烛谈话:每位同学都可以看见烛光,说明光行进的方向是向哪的?(之后出示"闪闪发光"的不锈钢卷尺)继续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
2.教师将不锈钢卷尺放进暗盒里,




3. 教师讲述:像点燃的蜡烛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不锈钢卷尺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属于光源?

1学生讲述见解:蜡烛本身发光。钢珠本身不发光。

2请两个学生观察,确认不锈钢卷尺不是自己发光的。


3. 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光源的辨析题,学生对光源进行判断,说明理由。


⑴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参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谈话启发等办法促使学生调出已有经验好认识。
⑵问题的产生依靠一定的情境。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⑶ 教学中没有涉及“光源的种类的认识”,基于以下考虑:①课程标准中没有的具体内容,②尽管《大连市科学学习质量标准》在“教学内容”中罗列了此项内容,但没有评价水平的要求。③此项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作为教师,也可以在单元总结时使用一些练习题解决,或者作为学生资料查询能力的考查内容来操作。
㈡ 设计方法,搜集证据
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科学方法寻找证据。(之后教师出示三种方法:一是从生活中找出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二是使用观察的方法,三是对比实验验证。)
说明】《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其教学建议为“观察黑暗中手电筒的光束”。此处的设计正是依据课程的内容标准,为学生提供多个角度了解光的这种现象,拓宽了观察渠道,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升理性认识。
2. 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讲述并记录。(教师引导:出示激光束、霞光的图片。)
3. 教师演示与讲述:(用激光笔照射白墙,墙上出现一红斑。)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是不可见的,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东西来见到光行进的路线。(教师用喷雾器在激光笔和墙之间喷水雾,学生观察激光束的传播路径。)
4. 教师提供激光笔,学生操作激光笔,让光在桌面上行进,观察到光行进路线。
5. 教师出示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谈话:实验要借助器材。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灯光、人的眼睛)设计对比实验,证明光是直线行进的。(学生分组设计后汇报方法,达成共识。)
6. 教师出示三张带孔的卡片和细直铁丝,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教师的提示语:带孔卡片如何摆放能够看见灯光?怎样才能知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借助……)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后汇报,达成共识,学生明确方法,画出实验方法图。
7. 讨论:小组4人怎样合作,能够省时高效完成两个同样目的的实验?
7. 全班达成共识,确定小组成员各自责任,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说明】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四部分“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中指出“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因此,学生要对搜集证据,包括进行验证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等都要有细致的计划。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这样的思想:解决问题要从宏观考虑,从微观入手。
⑵在学生分组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做好分工合作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验中的合作水平,重点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做评价,可以采取观察法评价,亦可跟踪几个小组,适时记录学生小组活动中的情况,作为评价参考。
㈢ 分析归纳,概括结论
学生观看记录结果,总结结论: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重点:根据有哪些?)
说明】学生交流以及全班共同认同的过程是思维“共振”的过程,是提升理性的过程,可以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㈣ 运用新知,拓展巩固
1.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规律,请举例。
2. 学生解释:⑴对铁杆的影子位置的解释。⑵运动员射击瞄准时用到这个规律了吗?⑶同学们站成一对,体育委员喊“向右看齐”。
3.学生阅读课文中“墨子发现小孔成像现象”的介绍。(之后,教师讲述:墨子的发现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拥有聪明智慧和极强的观察能力。)
4.学生交流与操作:怎样利用光的直线行进规律查看线绳直不直?
5. 教师简介:青藏铁路线上的激光准直作业。
说明】⑴突出了知识运用。⑵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增强学习信心。
6. 教师讲述:我们的研究是在空气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空气中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那这个结论适应于水中吗,我们得观察一下。
7. 教师演示光在水中的行进,学生总结结果。
8. 教师继续引导:光既通过空气又穿过水的话,路线还是直线吗?我们也做观察。
9. 教师借助喷壶和水槽演示光的折射现象,学生观察、总结结果。
10. 全班学生共同总结结论:光在空气中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说明】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本环节突出了让学生将研究结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继而开拓自己的认知范围,锻炼自己解决问题能力。
⑵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乐趣,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本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扶放结合,锻炼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⑶在教材中,“小孔成像”的制作属于“拓展”内容。对于其原理的理解,学生确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出发,只是“点到为止”,不人为拔高。
㈤ 总结全课,反思过程
1.学生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小结。
2.学习反思:学习有什么收获?
3. 教师讲述:凡事不能只凭借感觉,必须有思考和科学的验证。
说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三部分“悉心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要在教师有效的控制之下,既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权和主动权,又要加强及时反馈和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留心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加以点评。一个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理性认识)。
㈥ 课后拓展作业
1. 使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孔成像仪(动手能力测试项目之一)
2. 使用咨询或查资料等方法了解“为什么说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7:15:2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                     光现象虽然随处可见,但大部分学生不会自己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一些光现象。而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引领孩子们有意识地去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去发现、探究其中的奥秘,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当课堂上出现"光是怎样行进的?"这一问题后,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自己的假设。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打开电灯,房间里就亮了。"这一现象印象深刻,所以很快就有学生说光是向周围行进的,但也有学生提出疑议,有些角落里是暗的,学生们开始疑惑了。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出示了能揭示光直线行进的图像,引导学生重新作出假设,学生们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学生这时的体验,与由教师直接分析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是绝对不一样的,这里学生是主动参与、积极获取,也体现了科学教育要注重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让他们想象一下,假如光不是直线行进的,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这时的学生就像真的插上了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着。有的说:"假如光不是直线行进的,我打开房间的灯,卫生间里也亮了。";也有的说:"假如光不是直线行进的,老鼠洞里也亮了。";……甚至有学生说:"假如光不是直线行进的,我们地球上就没有黑夜了。"而且,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这个时候,我们还能简单的说,学生仅仅是知道了光是直线行进的吗?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9: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