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参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谈话启发等办法促使学生调出已有经验好认识。
⑵问题的产生依靠一定的情境。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⑶ 教学中没有涉及“光源的种类的认识”,基于以下考虑:①课程标准中没有的具体内容,②尽管《大连市科学学习质量标准》在“教学内容”中罗列了此项内容,但没有评价水平的要求。③此项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作为教师,也可以在单元总结时使用一些练习题解决,或者作为学生资料查询能力的考查内容来操作。
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科学方法寻找证据。(之后教师出示三种方法:一是从生活中找出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二是使用观察的方法,三是对比实验验证。)
【说明】《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其教学建议为“观察黑暗中手电筒的光束”。此处的设计正是依据课程的内容标准,为学生提供多个角度了解光的这种现象,拓宽了观察渠道,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升理性认识。
2. 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讲述并记录。(教师引导:出示激光束、霞光的图片。)
3. 教师演示与讲述:(用激光笔照射白墙,墙上出现一红斑。)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是不可见的,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东西来见到光行进的路线。(教师用喷雾器在激光笔和墙之间喷水雾,学生观察激光束的传播路径。)
4. 教师提供激光笔,学生操作激光笔,让光在桌面上行进,观察到光行进路线。
5. 教师出示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谈话:实验要借助器材。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灯光、人的眼睛)设计对比实验,证明光是直线行进的。(学生分组设计后汇报方法,达成共识。)
6. 教师出示三张带孔的卡片和细直铁丝,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教师的提示语:带孔卡片如何摆放能够看见灯光?怎样才能知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借助……)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后汇报,达成共识,学生明确方法,画出实验方法图。
7. 讨论:小组4人怎样合作,能够省时高效完成两个同样目的的实验?
7. 全班达成共识,确定小组成员各自责任,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说明】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四部分“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中指出“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因此,学生要对搜集证据,包括进行验证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等都要有细致的计划。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这样的思想:解决问题要从宏观考虑,从微观入手。
⑵在学生分组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做好分工合作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验中的合作水平,重点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做评价,可以采取观察法评价,亦可跟踪几个小组,适时记录学生小组活动中的情况,作为评价参考。
学生观看记录结果,总结结论: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重点:根据有哪些?)
【说明】学生交流以及全班共同认同的过程是思维“共振”的过程,是提升理性的过程,可以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1.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规律,请举例。
2. 学生解释:⑴对铁杆的影子位置的解释。⑵运动员射击瞄准时用到这个规律了吗?⑶同学们站成一对,体育委员喊“向右看齐”。
3.学生阅读课文中“墨子发现小孔成像现象”的介绍。(之后,教师讲述:墨子的发现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拥有聪明智慧和极强的观察能力。)
4.学生交流与操作:怎样利用光的直线行进规律查看线绳直不直?
【说明】⑴突出了知识运用。⑵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增强学习信心。
6. 教师讲述:我们的研究是在空气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空气中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那这个结论适应于水中吗,我们得观察一下。
8. 教师继续引导:光既通过空气又穿过水的话,路线还是直线吗?我们也做观察。
9. 教师借助喷壶和水槽演示光的折射现象,学生观察、总结结果。
10. 全班学生共同总结结论:光在空气中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说明】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本环节突出了让学生将研究结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继而开拓自己的认知范围,锻炼自己解决问题能力。
⑵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乐趣,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本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扶放结合,锻炼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⑶在教材中,“小孔成像”的制作属于“拓展”内容。对于其原理的理解,学生确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出发,只是“点到为止”,不人为拔高。
3. 教师讲述:凡事不能只凭借感觉,必须有思考和科学的验证。
【说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三部分“悉心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要在教师有效的控制之下,既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权和主动权,又要加强及时反馈和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留心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加以点评。一个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理性认识)。
1. 使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孔成像仪(动手能力测试项目之一)
2. 使用咨询或查资料等方法了解“为什么说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直线传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