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逃学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情感问题调查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4:5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生逃学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情感问题调查探讨
一、农村中学生逃学行为的表现和危害
      农村中学学生逃学行为引起社会关注、家长焦虑、学校的反思。据调查统计,某农村中学有在校学生1400人次,学生逃学行为表现为:1、逃学学生具有群体性,一般为三五人一群。2、逃学行为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50%的学生无逃学动机,30%的学生偶尔逃学,15%学生一学期逃学3次以上,5%学生经常逃字,甚至有夜不归宿的“逃液”行为。3、逃学的学生看课程表逃课,特别是非中考科目逃学现象更为突出。4、逃学学生无正当理由,主要动机是课业负担重,产生厌学情绪。5、逃学的对象多为男生,占学生总数的15%。6、逃学学生中学习有障碍的占2%,家庭困难、丧失读书信心的占3%。
     学生逃学行为值得引起社会、家庭、学校思考,逃学行为带来的危害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耽误了学业和前程,影响了家长和教师的正常工作,影响了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危害最大的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犯罪学表明,逃学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把逃学看成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雏形和先兆。
二、农村中学生逃学行为的原因
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导致学生逃学的原因并非单一,来自社会环境、家庭意识、学校办学条件三大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因素,可以说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1、个人因素与逃学行为。
(1)产生厌学情绪。如:家庭困难失去经济支撑、前途无望;学习动机不强烈、兴趣弱,导致迟到、早退、作业不认真、无故旷课、怕见老师、害怕考试等现象,其极端性表现就是逃学。
(2)人生兴趣的偏移。青少年学生受父母百般溺爱,视为掌上明珠,缺乏劳动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练,少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多了急功近利、享乐思想,对吃喝玩乐充满兴趣。学习文化知识兴趣明显下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产生厌学厌倦情绪,导致逃学等不良行为。
(3)学习意志力差。农村学生生活条件艰苦,对生活有或多或少的感悟,但心理素质差,意志力薄弱,不能克服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禁不起失败考验。而对学习中困难和考试的失败,心理受到挫伤,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甘愿服输,进而发展到厌恶、恐惧和逃避学习。
2、社会因素与逃学行为。
(1)“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用人机制改革,流行起“知识贬值”、“读书无用论”、“游戏人生”等消极的思想,许多家庭对供孩子上学失去信心,把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转为家庭建设。特别是一些同龄青少年辍学,流入社会从商、打工挣钱,也给上学就读青少年极大的消极影响,削弱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低俗文化的传播。贫困山区的农村文化落后,缺乏城市喧闹的文化娱乐场所,社会青年三五成群的聚赌、喝酒,男女青少年粗鲁的行为举止,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腐蚀和撞击,使之易接受新鲜事物,易受外界影响,又缺乏较高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接受和模仿,染指赌博的恶习和早恋现象,玩物丧志,思想防线崩溃,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失去了读书的信心,产生逃学情绪。
3、家庭因素与逃学行为。贫困山区的农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其中文盲半文盲占一定比例,因历史原因失去上学机会的父母,对自己孩子抱有较高希望,一旦发现孩子违反校纪校规,考试不及格、成绩下降,就会有一种失落感,追忆昔**未能上学的困境,怨气上火,轻则粗言训话,重则棍棒拳脚相架。使孩子胆战心惊,心灵受创伤,学习失去信心,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厌倦了学习,逃学成了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
4、学校因素与逃学行为
      农村中学教育资源奇缺,教学手段滞后与教育观念陈旧,压抑了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培养,“满堂灌”、“题海战”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学习压力很大,体验不到趣味、愉快、成功、自豪感。学生学习成了机械、被动、盲目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产生逃学、弃学、不愿学的消极行为。
三、进一步克服矫正贫困山区农村中学生逃学行为的对策
1、开展对逃学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
要预防和矫治逃学行为,必须消除逃学学生的厌学情绪或厌学症。开展这方面的心理辅导。
(1)融洽师生关系。辅导老师与厌学者建立良好关系,必须以坦诚、信任、鼓励、平等、接纳态度对待学生,并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接纳和信任自己。
(2)了解学生情况①学生的过去、现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②学生智力水平、学习方法;③学生家庭经济状况;④学生对教师态度,师生关系状况;⑤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⑥学生厌学情绪和行为产生的时间;⑦学生现在厌学的程度等。
(3)认真诊断分析。辅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让学生做出自己满意的判断,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矫治方案,采取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辅导原则,及时辅导。
(4)积极进行干预。辅导老师应当采取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农村学生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矫治方法,帮助学生改变厌学症状,促使学生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使学生能够较好适应学习生活和学校环境。
(5)巩固教育效果。辅导教师在经过多次辅导和干预,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明显好转之后,要继续与家长沟通,协调其他教师的支持和配合、巩固辅导成果,强化积极变化,以防止厌学情绪发生反复,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
2、认真搞好课程教学
农村中学生逃学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课堂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探究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避免逃学事件的发生,应该抓好山区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开展讲评课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听懂、有所获、好学乐学,从而减少逃学事件的发生。
3、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只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如:英语角、书画兴趣小组、篮球队、文艺活动小组等,让有特长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带动有兴趣的同学发展,从而增进班级、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强学校对学生吸引力,减少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的发生。
4、改善师生关系。
开展这项工作,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关心学生心理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恰当指导;(2)关心学生生活问题。学校建立家访制度,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实情;建立贫困生档案,尽最大努力解决贫困生生活问题、书杂费问题,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积极主动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3)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与进步。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真诚地关爱差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5、增强社会责任
增强社会对青少年厌学、逃学问题的责任感,①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市场建设与管理。②加强基层组织工作。③走警校合作之路。让学生了解逃学的危害,帮助他们消除错误观念,戒除逃学行为。
6、恰当处理逃学学生
教师和家长应当冷静和细致的关心,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温暖,学校和家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指导他们指定计划,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的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反馈,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克服逃学行为的有效方法。
总之,农村中学生逃学行为应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基层党政机关应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思想,确实抓好基础教育,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快课改步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家庭应转变教育方式,积极送子入学。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4:58:01 | 只看该作者
本文指出了中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适应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设立热线信箱、开展心理咨询、对家长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等几个方面。文章最后还分析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①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②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③。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三、探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四)研究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师范学校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开拓了新的教学领域。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增设心理卫生方面的教学,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每一位师范生将来也能做一位中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学生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质,使未来的教师正真称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①②③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④陈永胜《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56页。⑤⑥陈学诗等,《关于心理卫生事业的建议》,见《大众心理学》1996年第1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03: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