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优秀课例《夏感》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23: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对夏天的感悟。文章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本文文质优美,要让学生在细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优点    善于观察与发现   认知字词的能力       一定的知识结构感悟能力
不足    语感较差         语言组织、探索、逻辑思维能力不成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新的字词。
  2.了解对比等写景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朗读体会文章的写景特征。
  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感受语言的魅力,朗读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文章写作意旨的体现与理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23: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16 23:22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内容。 三.朗读训练   四.品析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夏的特点。 五.探讨全文主旨。六.归纳小结。
作业






美读训练
通过自由读、齐读、泛读、精读等,逐步深入文章。每一次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加强学生语感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
问题导引
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文章,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的好习惯,使他们明白读不是机械的读,要懂得在读的同时去体验,去感悟。




自主探究
力图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挖掘其各方面的潜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阅读感悟
通过反复品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其感知能力。
反馈练习
通过适当的练习(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1 通过自由读、齐读、泛读、精读等,逐步深入文章。每一次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加强学生语感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
2、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文章,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的好习惯,使他们明白读不是机械的读,要懂得在读的同时去体验,去感悟。
3、力图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挖掘其各方面的潜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通过反复品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其感知能力
5 通过适当的练习(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夏感

                    
一、(1     紧张、热烈、急促      (总领全文)
                                                景美
                  
二、(2—4){
                                                      
人勤
           三、(5      赞美                  (总结全文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从认知、能力、思想情感等反面进行反思;自主评、集体评相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23:22:34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这次备课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就是备课一定要广泛搜集资料,真正解读文本。这一课最初我也读不太明白,直到最后搞懂了它是特定时间——麦收,特定地点——农村,特定人群——农民,才真正找到了切入点,找到了感情的出发点。如果老师不能真正解读文本,甚至自己还带着疑问、模糊认识,就去备课,课的设计肯定偏离主题,显得死板、做作;这样去讲课,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抓不住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1: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