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0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9:5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     题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作者及工作单位
吕小平      广西桂林市荔浦县第三小学

教   材   分   析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所讨论的第一个小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全面接触到安全意识的教育,因此意义重大,而正确处理火患发生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实用也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学习的成果将可能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在火灾发生时,你该怎么办?拨打火警119;火场逃生方法;灭火方法探究;根据你所了解的现实生活,请你设计出当危险发生时,你怎样逃生。要求学生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危险发生时的处理方法,知道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蛮干。第一环节的案例再现,使学生直观的感受灾难的恐怖,运用媒体资源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教育。活动一和活动二:“119怎么打”以学生模拟场景和归纳总结打119电话的方法,引导孩子在火灾发生的时候能正确、及时地报火警。而在“智慧共享,学习逃生方法”中,以收集、讨论、选择的活动方式,教会学生冷静、沉着、机智、勇敢地面对火灾。最后的师生模拟安全撤离,既是对前面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练习,变“纸上谈兵”为“实践运用”,把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如拨打火警119、火场逃生等),为生活动所需掌握的安全常识提出必要的理论指导。

2.知道当火患发生的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蛮干。

3.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火患。

4.拓展在自然灭害来临时的,应变能力;感悟大自然的力量。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1、知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危险,知道最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2、模拟实践,灵活应对火情,提高自救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9:5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11 19:57 编辑

教   学   过   程





一、案例再现



二、课堂活动



三、全课小结






播放资料,引导交流。播放一段火势蔓延、浓烟滚滚的情境画面。
1、创设情境,模拟演练
2、智慧共享,学习逃生方法
3、学以致用,安全撤离
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应防患于未然;但当无情的火患发生的时候,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大家应该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还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自救和逃生。

学生交流

学生参与,相互交流。

设计本环节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灾难现场,使学生更好的贴近现实环境,直观的感受灾难的恐怖,运用媒体资源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为下面环节的学习打下伏笔。
设计本环节是为了给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危险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逃生。







对本节课做全面总结,加深同学们面对危险时的该如何应对的印象。

板   书   设   计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沉着冷静

自救逃生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评  价  设  计


每个环节都对表现积极的给予赞扬,如某某的表现很积极,我们要向他学习等,队表现好的给予鼓励表扬。某某的表现非常好,希望你继续保持等。每个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优秀、可以、还需努力等,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优秀、良好、合格、要努力等。最后老师根据学生整节课的表现,对学生用笑脸的形式给予评价。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9:56:2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综合性较强的品德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但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上得成功,会对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活动资源,成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围绕这堂课,教师积极开发和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力图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落实,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一、巧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品德与社会》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媒体以其声、形、色等特点,创设情境,提供形象的教学环境。它能够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情绪的感染,激发内在的情感。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火灾造成的伤害,他们虽然能够说,但是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产生“防患未然、学习自救”的强烈需求。这样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于是,我收集了吉林中百2.15特大火灾事故的案例录像,各种火灾造成的家破人亡的录像场景,把它们制作成课件播放。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他们的心被揪了起来,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可见,适当的媒体资源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利用发生在和他们同年级的小学生冬冬身边的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演示,在演示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不受教案框死,灵活、机智的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挖掘潜在的危险,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要学会远离危险,减少危险的发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选取的生活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切入实际,因此学生表演起来大胆、无拘束感,既有师生的互动,又有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真正的发挥了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用好教材,并还原于生活

教材作为联结师生活动的媒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限制、局限,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实效性、生动性,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9:56:5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综合性较强的品德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但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上得成功,会对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活动资源,成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围绕这堂课,教师积极开发和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力图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落实,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一、巧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品德与社会》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媒体以其声、形、色等特点,创设情境,提供形象的教学环境。它能够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情绪的感染,激发内在的情感。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火灾造成的伤害,他们虽然能够说,但是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产生“防患未然、学习自救”的强烈需求。这样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于是,我收集了吉林中百2.15特大火灾事故的案例录像,各种火灾造成的家破人亡的录像场景,把它们制作成课件播放。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他们的心被揪了起来,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可见,适当的媒体资源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利用发生在和他们同年级的小学生冬冬身边的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演示,在演示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不受教案框死,灵活、机智的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挖掘潜在的危险,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要学会远离危险,减少危险的发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选取的生活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切入实际,因此学生表演起来大胆、无拘束感,既有师生的互动,又有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真正的发挥了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用好教材,并还原于生活

教材作为联结师生活动的媒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限制、局限,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实效性、生动性,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教学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0: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