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打好德育攻坚战──浅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德育时效性的策略
[打印本页]
作者:
往事悠悠
时间:
2008-12-5 15:42
标题:
打好德育攻坚战──浅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德育时效性的策略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 秦翠华
《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对小学生德育目标表述是:“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由此不难得出德育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贯彻于每一个学科、每节课的始终。课堂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曾长技能的地方,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那么怎样才能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阵地战,提高课堂德育实效性呢?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使用以下方法:
一、知已知彼,备粮草
“教育即生活” (杜威)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真正的道德教育是在生活中发生的。而现实中的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学科化,科学化,忽视了对道德主体现实生活状态的关注,而成了“无根”的德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课堂德育,必须了解学生的已有的“德育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才能作到知已知彼,粮草充足。
(一)知、情调查,事半功倍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设计,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为基础的,而课堂德育则更离不开这一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进行“知、情”调查,先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已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以便将教材、学生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设计出可操作性强且实用的教案,使课堂德育更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当然知、情调查的方法有很多,如:
1.平时座谈法:即教师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多进行有意识的聊天、谈心,当然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且又与教学主题有关为宜。如教材中一些关于学生家庭生活的话题:《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让爷爷奶奶高兴》等主题就非常适合这种方法。
2.典型剖析法:即教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典型,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德育事例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以点代面发现它们与课标中德育目标相同或相悖之处,从而有备无患,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如《我学会了》、《美丽的生命》等针对学生个体或成长历程而设计的主题则特别适合应用这种方法。
3.问卷分析法:顾名思义即是教师将自己希望课前了解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价值取向等,设计成适合学生理解和解答的问题,并以问卷的形式在所任教的学生中进行,之后教师则对问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此种方法比以上两种方法更科学,但工作量也更大。如《规则在哪里》、《今天你安全吗》等社会常识性的主题。
但关键是调查要实,分析要透,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贻。
(二)知识预热,粮草先行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总会有意无意的保持它的神秘性,甚至有时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才恍然大悟。笔者认为这样做故然会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新鲜感,但也不可避免的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学习盲区,从而禁锢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自我教育的切入点。特别对于一些说理性较强的话题,如《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的生命》等,就使课堂上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知识预热,即教师将学习内容提前公之于众,而课堂上采用的学习形式则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真正将学生拉进课堂,从而做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时,为了突破“换位”思考含义是这个的重点,我巧妙安排课前活动请学生自愿结组完成调查表,即调查他们心目中本班最受欢迎的学生,调查表中的问题则是由我按照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们讨论后共同设计的,如:
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必须当堂完成作业,有位同学却没带彩笔,你会怎么做?
①把自己的借给他 ②不管他,继续画自己的画。
为什么:
并在上课之初和学生们共同分析调查表得出结论:替别人想、懂原谅、看优点,并进一步进行归纳即:换个角度想一想。这样一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并以他们亲历的调查活动代替教师的讲解,既突破了重点又加深了理解。
二、隔岸观火,明是非
“儿童和少年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好让他们自己思考: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即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教师则可以静观其变,并在最后拿出最公正的表态来,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从而努力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辈子。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精心点燃或以敏锐的目光发现火种,并能保证火借风势,烧得恰到好处。
(一)巧播火种
德育,特别是课堂德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应尽量抓住他们感兴趣,或有争议的话题,巧播火种,如在教学《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拔河游戏,并选了三个男生进行比赛,这一有悖于生活中拔河比赛常识的人数选则,无意于秋风中点然火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争议,从而引发了学生们对规则的搜寻的讨论和深入思考。
作者:
往事悠悠
时间:
2008-12-5 15:42
(二)火借风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火种,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推波助澜让火烧得更旺了。我的作法是对于学生有争议的话题,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辩一辩,想一想,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或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如在学习《规则有什么用》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规则太多了,管住了我们的手脚,要是没有规则该多好呀!我马上请学生设想这一天学校里将没有任何规则,会发生什么事?丁丁是不是真的开心了呢?
生:规则天使伤心的飞走了,学校里顿时乱成一团,马上就是丁丁最爱上的体育课了,老师早就答应同学们这节课进行足球比赛,可是上课的铃声刚一响,同学们就吵开了,原来大家都想先开球,而且没有人愿意当守门员……吵呀,吵呀,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丁丁失望极了。
……
生:规则天使飞走了,丁丁以为这下可以开开心心的上学了,可刚走到学校门口,就发现学校里怎么像马路上一样乱,没有规则呀!
师追问:像马路上一样乱,怎么,马路上没有规则吗?
生:有,比如红灯停,绿灯行。
师:那你能换一个比喻吗?
生思考后为难的说:不能,因为我们身边根本就找不到没有规则的地方。
从而自己得出规则无处不在,且生活处处离不开它。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去想象,提供一个舞台去表达,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正是我们的教育智慧的体现。
三、抛砖引玉,大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校的德育其实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但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的出行安全,社会很多人做了很多努力,如设置各种明显的交通标志牌、颁布强制性的交通法规等,但是为什么在我们身边血淋淋的交通事故还时有发生呢?你能调查一下原因吗?一周以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司机车速太快;司机疲劳驾驶;司机酒后驾车……的调查报告放在了我的面前。学生们则纷纷的介绍着他们调查感受:我以前觉得只要靠边走,哪边无所谓,没想到上个星期咱们学校的二⑴班的小凯也是靠边走,却因为靠左行走,被大车给撞了;可不是,我了解到一个乘坐二路公共汽把手伸出窗外而受伤的……看来我们必须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这样我们安全了,家人也放心了,可不是吗,那样社会上的交通秩序也好了,就不会老是因为发生交通事故堵车了。听着学生们的调查心得,我仿佛看到了交通安全意识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总之,要提高我们的课堂实效性,将德育真正融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必须如统率千军成马的将军,充分了解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并将自己的小课堂推向大社会,才能打好课堂德育的阵地战。
参考文献:
1.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文选》,邵瑞珍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卢梭:《爱弥尔:论教育》商务印书馆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