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5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二)历史的方法
摘译:为满足这些要求,历史学家已形成一些“历史的方法”。第一步是搜索资料,它们可能是物质遗存、口头传统、图画资料或书写记录。通过这些资料,历史学家必须对事实进行推断。这一过程包含两个部分:外部批判(审视)是检验资料的真实性;内部批判则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估,以确定作者的意图及其研究成果的精确性。历史方法中的最后步骤是综合。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学家判定在某一特定情景下哪些事实与当前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关系最紧。因为很明显,人们不可能囊括所有发生过的事。这一精细的筛选过程突出表明客观性在历史写作中所起的作用。而且,涉及的历史事件越复杂,历史学家的判断就越关键。
点评与感想:这里提到的历史方法十分有价值,关键是历史学家和历史讲授者如何超脱一切“主观干扰”, 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不像自然科学中的实证过程,历史“判断”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主观认知、知识综合过程、甚至是个人价值观的张扬过程,因为它受到诸多方面的微妙因素所制约。所以,最终做出的可能是相当精辟客观的历史判断,也可能是主观色彩甚浓的非历史的无稽之谈。
(三) 历史分期
摘译: 我们真的能够把历史分为“古代的”“中世纪的”或“近代的”时期吗? 很清楚,在20世纪被认为是“近代的”内容,可以想象到25世纪时,就将被看作“中世纪”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把历史叙述加以分割,就如同教科书中没有部分、章节、段落、或甚至是断句的处理。这样,就像时间本身一样,历史就会变成永无休止的意识和事件的流动。为简化任务,为更容易地驾御材料,历史学家把历史分为若干时期。划分的选择和线的划定显示历史学家看待过去的与众不同之处。
点评与感想:不同历史分期实际上是不同历史学家对人类历史的独特解释。虽然在历史分期问题上,我国与西方之间、甚至国内史学界内部都存在不同见解。然而,史学家"做史"的原则和目的却基本一致:在自古至今、由远及近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看发展求变化,找延续和传承,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把自己的历史感悟传达给读者,"阐明"自己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见解和价值判断.
摘译:历史是研究时间长河中变化的学问(History is the study of change over time.) 我们把历史分为七个根据年代划定的阶段:
一、“古代世界”:从史前时期到非洲、西南亚、南亚和东亚文明的发展;
二、“中世纪”:对在这个重要阶段世界各民族形成时期进行学习,考察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框架的建立,这些框架使15世纪时的欧洲、西南亚、非洲、亚洲和美洲形成了各自特点。
三、“向近代的过渡”:考察至17世纪中叶世界的知识框架、新技术类型和新经济制度的影响。
四、“涌起的欧洲浪潮”:回顾政治、经济、科学和思想之间相互联系的能量爆炸,这一爆炸在18世纪末把欧洲大陆推向世界顶端。
五、“西方主宰的世纪”:考察西方在19世纪登上世界顶峰的历史:技术、科学、商业和知识爆炸的浪潮席卷世界,但是这个浪潮并没有完全淹没非西方世界。
六、“新三十年战争”:讨论自由主义梦想终结后的三十年,其间发生两次血腥的世界大战,还包括种族灭绝和恐怖的原子武器.
七、“从两极意识形态到全球化竞争”: 讨论1945年以来世界的全球化,前一部分是以“冷战”形式出现的两极冲突,后一部分涉及世界经济的统一趋势,也注意到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出现和增强.
点评与感想:历史分期实际上是历史学家见仁见智的学术行为,无所谓绝对的优劣。至少,此分期遵守了几项重要原则:一、以时序为经线,发现历史发展的变化、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体现了历史学是“研究历史长河中变化的学问”; 二、选材相对平衡,涵盖了不同的大洲和地区,而不以是西欧北美为中心的西方世界, 从而铺陈了广阔细密的纬线;三、“文明史”涉及的领域相当宽泛:包括了政治、宗教、社会、文化框架、技术、科学、商业和知识、甚至战争和二战后从两极意识形态到全球化竞争和经济一体化趋势。这样的内容选材基本上勾勒出人类文明的基本脉络、发展变化和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以及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这是我国历史课程改革专家们应当认真研究和消化的。
(四) 历史进步的动力
摘译:历史学家不仅试图表述发生了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而且还要说明为什么社会经历了变化。任何这类的探究便提出了不少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地理的、经济的和社会力量的长期影响;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或从另一方面看,在独一无二的事件中,在可以归为某种模式的事件中,群体力量产生影响的程度。由于对宇宙、以及人类在宇宙中发挥作用的哲学观点不尽相同,答案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
持目的论观点的人在历史中看到的是神意的引导,认为是神根据宇宙的目的引导人类的命运。其他思想家则看重个人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主要是重要人物决定了人类事务的进程。这一命题的反对者则声称:历史是由“力量”“规律”和所有群体的“行动”决定的;社会学家主要通过对群体的起源、制度和功能的分析来解释历史。经济学家喜欢用群体行动、特别是经济力量影响的观点观察历史记录。对卡尔·马克思而言,不可抗拒的经济力量主宰着人类并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趋向。他声称:从一个经济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化,例如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变,是通过剧变、或曰革命达到的。之所以发生剧变和革命,是因为控制生产方式的阶级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总想方设法阻碍变化和发展。
在根据一套原则解释社会过程时,人们还尝试了很多其他办法。德国人奥斯瓦德·斯宾格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著述时,坚持主张:诸文明就像有机体,都在花的“超级的无目的”中生长,并且经过春、夏、秋、冬的循环。查理·达尔文的进化论假设对19世纪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影响,促成一个观念的兴起──“适者生存”的原则也必须运用于人类社会。这个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体系,引发了相当重要的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
点评与感想: 告诉学生由于每个历史学家或历史流派都带有世界观、历史观等这些哲学观念上的“主观”性,对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历史前进,答案自然是众说纷纭。当然,美国文明史教育的特点是敢于把不同的历史观、甚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介绍给学生。
我们的历史教育也可以对不同的历史观进行介绍。但应当明确的是,我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应在西方史学的影响下变得含混不清、丧失灵魂,变成“不东不西”的四不象, 致使学生获得的只是零碎的失去历史价值的无用信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恢复其核心教育目标是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目前必须着手进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