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部审定2012年秋季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1:08:53 | 只看该作者




教案序号 22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新授课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2012.11.15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2.作出假设        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3.制定计划
 
         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交流探究的过程,分析结果。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

7.本探究实验成
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置。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
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

作业: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1:08: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2012.11.2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你播下的种子都萌发成幼苗了吗?一株小小的幼苗是怎样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
    首先由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此实验设计的方案、实验的过程并把探究的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取一只试管,把吸水纸围在试管的内壁上,取几粒菜豆种子,放在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管内注入清水,使吸水纸的一部分及种于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放在温暖的地方,等幼苗长到一定长度时,选择其中的两株幼根长的比较直的幼苗,切去其中一株的根尖,几天后发现,被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另一株幼根却伸得很长。取一支试管,把几粒菜豆种子放在湿润的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置于温暖处,等幼根长到一定长度时,选择长的比较直的两株幼苗,用毛笔分别在根上画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几天后,会观察到横线的距离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横线的距离越大。此时生物课外小组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教师引导全班的其他同学对其中一些不清楚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根是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对有特色的创意,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探究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小组探究的数据不完全一致,需要共同分析原因、集思广益、展开讨论:
    (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时,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根伸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幼根的生长情况不一样;线画的不够准确;记录的时间间隔不一样;培养的条件不同等;应当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结果。如果只用一株幼苗作实验,偶然因素大多,易产生较大的误差。在此基础上,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的分析是否科学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每个小组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不论实验成功与否,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创意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谈出设计思路。对于不成功的小组,教师帮其分析原因,鼓励其课后重新探究,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实验中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相互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观察根尖的结构
    学生先通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以及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再指导学生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具体方法是:取长5 cm左右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从根尖的中央纵切成之部分,将剖面向上,分别放在载玻片上,并加入一滴碘液,然后将另一片载玻片放在上面,这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用拇指轻轻按压,使半个根尖变扁,然后轻轻将上面的载玻片拿去,加上水,盖上盖玻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根尖4部分的细胞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并能清楚地看到各部分之间是逐步变化的。由于临时装片材料厚,对单个细胞的结构特点看不大清楚,再利用根尖的永久装片进行交替的观察,使学生较快地、准确地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根冠细胞较大,排列疏松;分生区的细胞较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分生区以上的细胞逐渐伸长;再向上逐步过渡到有根毛的成熟区)。
    根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较难以想像和理解,教师可提出探究的问题,进一步通过让学生观察CAI课件演示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动态变化: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一部分新细胞补充到因摩擦而受损的根冠,另一部分细胞迅速伸长,液泡渐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挤到细胞的边缘。停止伸长的成熟区,一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随着根毛的不断产生,旧的根毛相继脱落,并且显示出中部导管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从中理解根的形成是在根尖的生长和发育中完成的,从而让学生积极思维并归纳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第四部分: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首先教师创设情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含义,再出示带有芽的枝条,请同学观察,进而引出枝条就是由芽发育来的,并引导学生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以增强感性认识,然后教师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将其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在粉笔画线将叶芽的各部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部分连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的能力。
第五部分: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组内先汇报交流调查的过程和结果,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施肥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一次施肥不能太多,否则会出现“烧苗”的现象,甚至会导致植株的死亡;施肥时要注意浇水,以利于肥料的吸收和运输。然后全班同学观察课外小组的同学课前做的甲、乙、丙、丁4瓶中培养的菜豆生长正常的幼苗和缺少氮、磷、钾的幼苗,并描述出它们的症状。之后教师再出示几株幼苗,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做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质疑:一次施肥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及环境有什么影响?“粪大水勤,不用问人”与“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无科学道理?等。引导学生讨论出合理施肥的重要性,以此教育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六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你能描述幼根和枝条的生长过程吗?你学会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吗?你明确了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了吗?在温馨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归纳的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
第七部分:课外实践
    选择一种花卉的幼苗,购买适合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注意观察生长的状况,作好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1:09:0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2012.12.4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4.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
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根据问题,大胆推测、想像,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
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演示被子植物受精的抽拉式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后概括描述出受精的过程。        用优美的语言,创设盛夏蜜蜂在花丛中忙绿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表述交流中,让学生大胆描述传粉过程,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组织学生看书自学,针对不 易理解,抽象的受精过程, 教师提供抽拉式活动教具, 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加深对 受精过程的理解。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书,针对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动态过程,提供活动黏贴图,指导学生黏贴,加深对其形成的理解。

人工辅助传粉,爱花习惯教育         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 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 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作业: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1:09:08 | 只看该作者


教案序号28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新授课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012.12.7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难点
1、        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2、        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而应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可以在实验开始前,让学生先尝试设计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然后对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指导,找出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为提高效率,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
并提示注意事项



出示指导学生实验的分组表格。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光合作用需要光,能产生淀粉       


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在组内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组织讨论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
在老师的指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作业: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1:09:15 | 只看该作者

教案序号 29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2.阐明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3.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呼吸作用的过程。
2、        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3、        实验现象的分析。
4、        实验的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对“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如何被利用的”问题的兴趣。从细胞、器官不同水平阐述有机物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让学生依次观察三个演示实验。每观察完一个演示实验,都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现象和教科书上的讨论题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总反应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学习运用归纳的方法。
对于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内容,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生物需要呼吸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类型生物与绿色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与其他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能否举出不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物实例,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反面论证所有的生物都必须进行呼吸作用的结论。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        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阅读教材,然后4人小组进行组内讨论,提出问题。组间交流,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出示投影片(细胞结构图中显示有机物的组成),启发、点拨学生得出结论。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实验一、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能量。


       

观察演示实验,4人小组讨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提出问题,组间交流,回答问题。       


演示实验过程,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实验二、有机物分解时产生二氧化碳。

       
观察演示实验,4人小组讨论后,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并归纳结果,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如用塑料袋套住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实验三、有机物分解时需要氧参与。

        观察演示实验,4人小组讨论后,举例验证呼吸作用需要氧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观察演示实验,4人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组间交流,回答问题。        


演示,归纳结果,启发理解,引导应用。(如贮存甘薯的窖中缺少氧气)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观察课件,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观察幻灯片,小组讨论后交流,归纳结论。

4人小组根据实验讨论总结,归纳结论。       


演示,启发、点拨学生得出结论。

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思考、4人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并推论到意义(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设疑,提问,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和推论。
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1:09:20 | 只看该作者

教案序号 30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新授课
2012.12.13
教学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光合作用。
2、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植物所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还可以供给其他生物使用。建议教师在学生分析完三个实验后,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即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当一个现象由多种因素控制时,应当先研究一种因素,控制其他因素。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装置采集气体,对气体成分进行简单探究,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课本叙述和教师的讲解学习实验过程,获得结论。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究。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规程,组织学生讨论。



二、        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        利斯特里实验



2、        探究活动
       

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里的三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得光合作用不但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利用教师提供装置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用具,设计实验。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方程式,进而初步认识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对教师提问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式和概念。通过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而后给学生提供数据,并设置思考题,启发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四、        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观察教师出示的三种种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结的果实,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到田间进行观察或访问有经验的老农,了解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的情况,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出示三种不同的植株,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方面进行讨论,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作业;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01:09:26 | 只看该作者


教案序号 31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新授课
2012.12.15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        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        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0: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