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6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课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3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包含了 “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分数的读写”等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分数;会看图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并初步了解分数的含义。

   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由于分数来源于测量与等分,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拓展,所以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还相对薄弱,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容易发生偏差。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头:

课前板书课题——“认识分数”,然后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是不是觉得特没劲啊?分数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早就认识了,怎么今天还学分数?(学生的表情很复杂,有的微笑,表示认同;有的疑惑,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的仿佛猜出了我的心思,摇头说“不是”,并举手想表达,我示意他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不是这样想的,今天肯定要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

师:你真聪明!(面对大家)你们认识黄老师吗?

生(齐):认识!

师:你认识你妈妈吗?

生(齐):认识!

师:同样是认识,程度却不相同。你们对我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上,长得什么样,穿什么衣服。对妈妈的认识可就不一样了,她喜欢什么,生日是哪一天等等。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的认识分数和三年级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同学们可要注意哦。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老师有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分数有更深刻的认识。

(开始上课)出示导学单:

1.自学例1,并完成书上填空。说说你对单位“1”的理解?想一想,单位“1”可以表示什么?

2.图中的分数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请你说一说。

3.说说你对分数单位的理解。

……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让学生以自学的形式自主地开展学习,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

(新课结束片断)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1:我知道了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生2:我知道了什么是单位“1”,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

生3:我还认识了分数单位。

师:看来今天的课没有白上,你们收获很大,老师非常高兴,下课!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建立在想学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具有学习该知识的心向。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这里要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和分数单位。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我设计了本节课的开场白,效果很好,学生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了。

   课尾的简单谈话不仅照应了课的开头,使整节课有始有终,浑然一体,也使学生回顾反思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35:18 | 只看该作者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一、巧妙利用学习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

二、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 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平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 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四、不足之处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35:38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在活动探究中领悟分数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就是“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运用。因此,教师在小班化教育环境中,如何发挥小班优势,组织学生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有效领悟分数概念,是本课力图探究的侧重方面。具体体会如下:

一、 创设了丰富情境,提升了学生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从学生熟悉的2人平均分4个鸡翅,2杯可乐开始,引出“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巩固平均分概念。“分的结果应如何表示”,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认识分数的认知需求得以产生。

二、开展活动化学习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构建过程

1利用学具和现实生活事例,学生进行全方位互动学习

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是认识其它分数的基础,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必须让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通过情境图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图中的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同时,我又让学生自己折四分之一及四分之几,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折完后再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学生把操作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以此开展全方位的互动交流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在活动中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当学生理解1/4的分数意义后,为了强化巩固,并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优化和重组教材,精心设问“图形相同,但明明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表示呢?”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全面思考,再次经历操作——观察——发现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转化迁移、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3、学生自觉创新、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得以培养。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教程的最后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在圆片上自主探究创造一个喜欢的分数,本课中这个环节的充分展示出课堂亮点,一个孩子将圆片对折后,涂了一半,继续对折,然后思考发现:既可以把涂色部分看成1/2,还可以看成2/4、3/6、……甚至50/100。可以看出,学生在分数学习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又如,在练习环节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分蛋糕的广告片段,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分数,让学生提升认识分数。能力较弱的学生借助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找到了相关分数,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通过图面能找到一个分数,甚至更多,避免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生成的把握还应更细腻,如练习时学生描述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时,除了表示6/10,若正确梳理和引导,学生还能通过观察,用3/5表示,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35:56 | 只看该作者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侯桂莲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36:44 | 只看该作者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地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奠定基础。在执教完这节课后,我的反思如下:

        1、 在发现一半这个环节中,首先出示的是胎儿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回答是2/3,而我却没有理会,应该让这个学生具体的解释一下,忽视了学生们的想法,这样的处理不恰当。

        2、关于平均分的问题。平均分究竟是先让学生回忆平均分,还是在介绍1/2意义的时侯出现平均分,感到很茫然。在创造符号表示一半时其实就是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一半,我想在这之前出现效果会更好一些。在创建符号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这样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3、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后,并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述是比较困难的。在利用胎儿图介绍1/2的意义时,先介绍了平均分,再介绍了1/2的意义,没让学生再去用规范的语言说1/2的意义,这个胎儿图有些抽象,对学生来说可能只会想到线段式的东西,所以我就借助了绳子,利用绳子来代替线段,找出绳子的1/2,来进一步理解1/2的意义,并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把一根绳子平均分2份,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2。并且举了反例,我随便分行吗?强调分数的产生必须是平均分。虽然我一再强调平均分,但部分学生的印象仍然不深刻,应该是这个环节的落实不好。

        4、 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胎儿图、绳子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在这一环节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斜着折长方形,是不是平均分,每份是不是长方形的1/2,学生并没有出来,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折并展示的,在这里我问学生:是不是平均分?还应该再问一问有不同意见吗?有的学生还没闹明白是不是平均分,而由于大多数同学的肯定回答也就不了了之。在这里应当利用课件演示,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再重叠在一起,这样就更形象直观。在展示汇报时也出现了问题,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哪是它的1/2,而不是教师引导着用规范的语言说。

在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同图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在展示汇报的环节,没有展开,做的不好。还是应该让学生自己说他折的是几分之几,什么意思。一方面也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就匆匆而过了。通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5、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涉及的内容多,容量大,时间紧,拓展部分几乎没有涉及到。

数学课堂应该激荡着智慧,有欢笑有快乐,有正确有错误,在辨析中成长,在纠错中前进。我感觉本节课学生表现的虽然很沉稳,但气氛还不够活跃。讲完以后,感觉挺压抑,许多问题仍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解决。以后我将加倍努力,关注新课改,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反复研究课堂教学,做一名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37:13 | 只看该作者
《分数的初步认识》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37:21 | 只看该作者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1: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