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9-7 20:36:44
|
只看该作者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地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奠定基础。在执教完这节课后,我的反思如下:
1、 在发现一半这个环节中,首先出示的是胎儿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回答是2/3,而我却没有理会,应该让这个学生具体的解释一下,忽视了学生们的想法,这样的处理不恰当。
2、关于平均分的问题。平均分究竟是先让学生回忆平均分,还是在介绍1/2意义的时侯出现平均分,感到很茫然。在创造符号表示一半时其实就是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一半,我想在这之前出现效果会更好一些。在创建符号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这样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3、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后,并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述是比较困难的。在利用胎儿图介绍1/2的意义时,先介绍了平均分,再介绍了1/2的意义,没让学生再去用规范的语言说1/2的意义,这个胎儿图有些抽象,对学生来说可能只会想到线段式的东西,所以我就借助了绳子,利用绳子来代替线段,找出绳子的1/2,来进一步理解1/2的意义,并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把一根绳子平均分2份,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2。并且举了反例,我随便分行吗?强调分数的产生必须是平均分。虽然我一再强调平均分,但部分学生的印象仍然不深刻,应该是这个环节的落实不好。
4、 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胎儿图、绳子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在这一环节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斜着折长方形,是不是平均分,每份是不是长方形的1/2,学生并没有出来,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折并展示的,在这里我问学生:是不是平均分?还应该再问一问有不同意见吗?有的学生还没闹明白是不是平均分,而由于大多数同学的肯定回答也就不了了之。在这里应当利用课件演示,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再重叠在一起,这样就更形象直观。在展示汇报时也出现了问题,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哪是它的1/2,而不是教师引导着用规范的语言说。
在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同图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在展示汇报的环节,没有展开,做的不好。还是应该让学生自己说他折的是几分之几,什么意思。一方面也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就匆匆而过了。通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5、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涉及的内容多,容量大,时间紧,拓展部分几乎没有涉及到。
数学课堂应该激荡着智慧,有欢笑有快乐,有正确有错误,在辨析中成长,在纠错中前进。我感觉本节课学生表现的虽然很沉稳,但气氛还不够活跃。讲完以后,感觉挺压抑,许多问题仍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解决。以后我将加倍努力,关注新课改,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反复研究课堂教学,做一名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