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 教师:播放多媒体片断《我们新疆好地方》、记录片《丝绸之路》。
教师:今天的新疆,两汉时属西域。西域在哪里?大家可知道历史上的张骞、班超通西域?请听本节两汉对内对外关系。首先我们了解西域的地理范围,西域有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之分。 教师出示地图 教师: 狭义西域是指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即今天新疆地区;广义西域是指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及更远的地方。
教师出示: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对内关系 1.出使西域 教师出示《丝绸之路》地图和相关图片。 2.管辖西域 提问: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何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
教师:汉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二、对外关系(教师出示)
1. “丝绸之路” (陆上):长安→( )→( )→( )→欧洲。《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相关图片、音乐。教师: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起了重要作用。他对中国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教师: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进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教师: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教师: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海上):广东沿海→( )→( )→( )→( )→( )→阿拉伯海→( )。 教师演示: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海上这条路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引入地方史——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等)
教师: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总结略) 教师:甘英出使大秦,既是班超经营西域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重要一笔。
教师出示: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略。练习: 一、填空(集体回答) 1.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2.陆上“丝绸之路”从______往西,经过______、______再到______由______转运到欧洲。 二、选择(抢答) 1.欧洲同中国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 ) A.73年班超出使西域 B.97年甘英出使大秦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2.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商道 D.设置了管辖西域的行政机构 3.欧洲同中国直接往来距今在多少年?( ) A.1600年 B.1700年 C.1835年 D.2167年 三、成语竞猜 教师出示:东汉时,政府派使节到达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接待。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使节估计这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缘故,就对侍从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夜半风起,他率领部下放火焚烧匈奴营帐,斩杀匈奴使者。 教师:上述内容出自哪个成语?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你怎样看这个人物? | 学生看图,找出“玉门关”、“阳关”、“葱岭”、“塞琉西亚(今巴格达)”、“大秦(古罗马)” 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 根据问题,快速浏览教材相关内容。 师生互动:开展出使西域的活动。要求每个使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结合图表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向皇上(学生)上奏各自出使西域的情况。 师生互动。
学生(导游)讲解:略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学生:活动略。
学生:讨论略。
|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由浅到深,培养学生看图、识图能力 。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概念,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戏剧色彩,使学生有机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重访古“丝绸之路”, 使学生在认知之时,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 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利用地方史,让学生走近身边的历史,了解身边的历史,激起他们学历史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