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册物理教案合集下载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6:15:03 | 只看该作者


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并能运用其解释弦乐器的“调弦”过程。
2、通过研究影响弦乐器高低的因素,知道研究物理常用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3、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长、粗细、松紧的关系。
教    具:吉他
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中的一个大家族(还有管乐器、簧振乐器、电子乐器),所谓的弦乐器,顾名思义就是指乐器上有弦(通常是用钢丝或尼龙做成的),通过弦乐器的振动发声的。有许多弦乐器结构简单(如:二胡、胡琴、古筝、吉他等)却能演奏出美妙、变化多端的曲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以吉他为例,来研究弦乐器是怎样控制音调的高低的。
二、新课教学
1、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吉他的结构
猜想:弦乐器的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可能跟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材料等有关,吉他有6根粗细不同的弦,通过旋转琴轴可以改变弦的松紧,手指按在弦上不同的位置,就可以控制弦的长短)
2、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有怎样的关系呢?
(1)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A.保持弦的粗细、长短相同,研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的松紧的关系;
B.保持弦的粗细、松紧相同,研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的长短的关系;
C.保持弦的松紧、长短相同,研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的关系;
小结:搞清了有关吉他的这些知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其他弦乐器是如何发出不同音调声音的道理了。
(2)提问:演奏家是怎样奏出音调高低不同的美妙的音乐的?弦乐器为何要安几根、甚至几十根粗细不同的弦(如:古筝)?
3.小实验
在玻璃杯倒入不等量的水,也能奏出交响乐。玻璃杯怎么会奏出每妙乐曲地的?请同学们回家自己试做。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2)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教学器材:演示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学生温度计、烧杯、冰块。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从保温瓶中取出一小块冰,放入烧杯中,举其摇晃,发出撞击声。
提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这种结果?(酒精灯)
二、讲授新课
1、学会使用酒精灯
在实验室我们往往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提问:现在我们能否开始试验呢?(不行,要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学生阅读“信息快递”
(2)请一个学生上台操作,正确使用酒精灯,其他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3)总结使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
(1)演示试验:用酒精灯对烧杯中的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提问:从开始到加热到水干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2)根据实验完成想一想。
演示:液态的水形状不固定,体积固定;气态水形状不固定,体积也不固定。
总结:通常情况下,人们将水的三种状态称为水的三态,其他物质一般都有三态。
提问:○1你还能举出一些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2你觉得物质以何种状态存在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3云、雨、雾、露、霜、雪、冰雹都是水的化身,你知道它们都处于什么状态吗?
3、探究温度计的实验方法
(1)请学生阅读课本“说明书”,回答问题。
提问:○1简述温度计的构造?
○2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6:15:10 | 只看该作者

○3你所观察到的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
○4读数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5温度计刻度的单位是什么?
(2)介绍“信息快递”
(3)完成课本“议一议”。
(4)学生实验:请学生分别测出冰块、自来水和温水的温度。纠正错误的测量方法。
提问:你的估测温度准确吗?
(5)你还知道其它温度计吗?
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回答问题
(1)什么是温室效应?它有哪些危害?怎样控制?
(2)什么是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三、课堂巩固
1、回顾本课知识点
2、完成“3W”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汽化和液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液体蒸发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2.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与特征。理解沸点的概念。
4.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时物质要吸热。
5.会画液体沸腾图像,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6.通过对“坎儿井”工作原理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
2.观察水的沸腾,了解蒸发和沸腾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用图像表示物理量的变化。
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铁架台、烧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小量杯、滴管、打火机、手表。
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点    评
一、新课引入
课前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好”。
在学生手背上涂酒精,过一会儿,酒精没有了。
提问:1、水和酒精到哪儿去了?涂酒精的地方有什么感觉2、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3、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从液态变成气态)
板书:汽化
二、新课教学
1、汽化的方式
(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正在加热的热水)这些水过一会儿都会变少吗?汽化方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自学自学回答:蒸发和沸腾
2、蒸发
下面我们先一起探讨有关蒸发的知识。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蒸发的例子?
(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以晒衣服为例,要使衣服干得更快些,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方法?
总结:蒸发的快慢跟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够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些因素有关?

师:“坎儿井”为什么能够节水呢?能否用刚才的知识解释。
师:刚才在手上擦酒精时,同学们为什么感觉到比较凉爽呢?
演示:两支相同的温度计,一支包沾有酒精的棉花球,一支不包,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结论:蒸发要吸热,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3、沸腾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汽化的第二种方式:沸腾。我们每天都要喝开水,开水就是烧开的水,就是沸腾的水。回忆一下水烧开时的有关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介绍试验装置,提醒要观察到沸腾现象消失后才能结束试验,两人分工,一人计时,一人读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读数要迅速准确,以减少误差。强调:小心操作,切勿烫伤。

巡回指导。

试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记录数据,在课本表格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图像。

师:引导学生看数据表:几种液体的沸点。记住酒精、水银等常见液体的沸点。
提问:为什么表上标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字样?

师:简述: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高压锅就是应用这方面的知识制成的,具体内容我们以后再学习。

三、课堂小结
1、总结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一)共同点:

(二)区别:
1、发生部位:
2、温度条件:
3、汽化程度:
4、影响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6:15:15 | 只看该作者


四、课外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观察现象,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蒸发的概念。




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都会变少,都发生了汽化现象,但冷水汽化慢,热水汽化快,汽化方式不同。



生:天热了在教室里洒水;夏天,湿衣服晒变干了






生:挂在通风口;晒在太阳下面;把衣服摊开等。




生:晒稻谷、把路上的积水扫掉等

学生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体会“坎儿井”的节水妙用。


学生自由发言,能否设计试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学生试验探究,明确目的,动手试验,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生:描出图像,并总结试验,将结论填入书中空格处。









学生尝试回答。




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汽化现象
2、需要吸收热量。

蒸发:
1、        液体表面
2、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3、        缓慢的汽化
4、        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沸腾:
1、        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2、        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达到沸点)
3、        剧烈的汽化
4、        液面上气压的大小。       

用创设的情境引入蒸发,学生感到自然,容易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6:15:21 | 只看该作者

液 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
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3. 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的总结比较,能区别二者的不同。
4.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实验器材:圆锥瓶、蒸发皿、冰块、热水、温水、注射器、橡皮塞、乙醚。
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一、新课引入
复习:汽化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汽化现象,它吸热还是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例子?

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引入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
1、探究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19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2、液化的方法
请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用降温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例子

引导学生讨论:只有降温才能使气体液化吗?
提示:家中常用的液化石油气也是降温得到的吗?

在我国北方冬季低温时可达-40摄氏度,那时滴水成冰,哈气成霜,但在这样低的温度还远远不能使二氧化碳液化。氧气、氢气的液化温度更低,这么低的温度,很难达到,人们就用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态后装入钢罐的。
引导学生质疑:压缩体积真的可以使气体液化吗?

探究活动:乙醚的液化
教师演示课本P37图2—20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举例:
气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态,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是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以液体状态存在的。
三、全课小结
请学生回忆本课知识点,讨论总结判断液化现象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研究有关“白气”的形成问题:1、严冬,在室外谈话可看到谈话者的嘴里冒“白气”。
2、夏天,剥去棒冰纸可看到棒冰在冒“白气”。
3、水沸腾时,壶周围冒“白气”。点拨: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组成空气的一种成份,人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当人们看到的这种“白气”已经是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成水形成的。所以“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


5 、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P38,《WWW》中的5-6题。
        学   生   活   动
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举例回答教师提问





观察实验,简述实验现象
讨论解释: “雨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
填空:P37看一看,想一想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6:15:26 | 只看该作者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⒈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⒉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⒊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象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⒋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⒌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冰、松香、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不尽长江滚滚来”,望着这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滔滔大江,你可曾想到过,这万古不竭的巨流最初的水源竟是各拉丹冬雪山消融后的点点水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固态变为液态和液态变为固态的情况。
二、新课教学:
1、熔化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故此我们得出两个概念: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教师出示一装有碎冰的烧杯,问:我能否随意地将冰变成水,然后再将水变成冰,就像魔术师表演一样?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猜想。
教师提问:现在,每人桌上都有冰块和松香这两种物质,我们要使它们熔化并研究其过程,找到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内容,你们认为固态怎样才能变成液态?在变化过程中其温度将怎样变化?应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1)学生实验:观察松香的熔化。
  说明: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少量的松香。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松香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松香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松香的温度,并观察松香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松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观察的时间/min        起点        1        2        3        4        5        …
温度/℃        60                                                …
(2)学生实验:观察冰的熔化  
  说明: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碎冰块。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计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杯中冰状态的变化,知道冰块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观察的时间/min        1        2        3        4        5        …
温度/℃                                                …
(3)将几组学生的数据及图象进行投影,师生共同进行分析,在图中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4)让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出这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如下:
固体        不同点        相同点
松香               
冰               
同样是固体,为什么松香和冰块的熔化过程却不同呢?原来固体分为两种:有些固体如海波、冰、金属,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种固体叫做晶体;而有的固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这种固体叫做非晶体。晶体熔化的温度就叫做熔点。
⑷教师投影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让学生观察、体会,并回答问题
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钨        3410        铝        660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铅        328        固态甲苯        ―95
钢        1515        锡        232        固态酒精        ―117
灰铸铁        1177        萘        80.5        固态氮        ―210
铜        1083        硫代硫酸钠        48        固态氧        ―218
金        1064        冰        0        固态氢        ―259
问题:a)在寒冷的北方,最低气温是―40℃,为什么不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b)熔化锡块时,可以把锡块放在铁锅里加热,但在熔化铁块时,为什么不能把铁块放在锡锅里加热呢?
在对图象分析、讨论、思考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2、凝固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它的过程与熔化恰恰相反。据此,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对熔化过程的研究结果,进行思考,与熔化过程进行类比,得出结论。
液体        不同点        相同点        有无凝固点
熔融状的晶体        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放热        有
熔融状的非晶体        凝固过程温度        放热        无
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熔融状态的晶体的两个凝固条件,缺一不可:①达到凝固点②放热
对于同一种晶体,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上述推论,同学们再课后可利用电冰箱进行验证。
3、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1)观看课本插图
(2)介绍: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四、课外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6:15:30 | 只看该作者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②认识透镜,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的各种折射现象,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探究透镜的奥妙,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
(3)通过阅读、联想的方法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光折射的特殊现象。
3.情感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态度,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培养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教   具:烧杯,水,水槽,光具盘、玻璃砖,三棱镜、激光、小喷雾器、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将一支铅笔放在杯里,出示一幅杯中不盛水的图片,在出示一幅杯中盛水的图片。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
演示实验:光从空气中杯中,学生观察。
提问:光是否沿直线传播的?为什么?
演示实验:向杯中加水,观察光在分界面上光的传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反射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偏折呢?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归纳、总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会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利用电脑图解学生认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折射角”的概念。
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
2、光的折射规律
(1)学生观察实验: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
入射光、折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折射将如何变化?
什么情况下,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2)通过观察实验和多媒体模拟,让学生讨论、总结,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3)多媒体演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学生总结出折射规律。
3、光的折射的应用
(1)学生解释为什么杯中加水后筷子变弯的现象;(多媒体显示图片)
(2)练习(多媒体显示)
4、生活、物理与社会——太阳奇观
三、知识小结:谈谈你这一课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3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6:15:34 | 只看该作者

4.2   透    镜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会用一定的方法辨别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5)以探究活动和阅读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表述等形式将对透镜的感性认识理性化。
(6)学会简单方法估测老花镜的焦距,了解度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5
教学资源:手电筒,各类透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严寒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教师引课:上面实验中,我们实际上是制作了一块冰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大家再看,这位同学的近视眼镜上有两块透镜呢,这种透镜能不能聚光取火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是透镜,效果完全相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
(1)出示一些透镜,学生观察后,请学生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2)定义: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
(3)通过凸透镜。凹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的成像区别。
发现: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4)观察并比较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试验:一束光线透过两种透镜,观察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结论:凸透镜对光线起汇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2、设计可行方案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1)学生说出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2)总结:一摸二看三照
(3)尝试:分辨近视眼睛和远视眼镜。
(4)提问:还有哪些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呢?
“晃”的方法和“叠合”的方法。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1)名词解释
光  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球面球心的直线。
焦  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聚的点或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焦点。
焦  距: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焦距用字母f表示。



(2)提问:凸透镜和凹透镜有几个焦点?焦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介绍实焦点和虚焦点)
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原来的折射光线射向凸透镜,折射光线将怎样传播?为什么?画出光路图。
4、设计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甚至探索着去测量凹透镜焦距)
(1)我们常说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300度500度,什么是度数呢?大家一起阅读P99页,看谁先懂这方面的知识?
(2)很多同学今天带了眼镜来,你知道它是多少度吗?你会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远视眼镜的度数吗?
(3)指导学生完成测量远视眼镜的焦距并计算度数的实验。
5、探究透镜的奥秘
(1)学生观察:将一束激光射向三棱镜,观察这束光在三棱镜中和离开三棱镜后行进的路径。学生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光路图。
(2)学生猜想:把两块三棱镜组合在一块,平行光经它们折射后,出射光线如何?
(3)联想:可以把透镜看作是由多个棱镜组合而成的,所以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三、课堂作业
3W
四、家庭作业
练习册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22: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