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初二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01:32 | 只看该作者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
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问题:衣服干了是否沸腾现象?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沸腾与蒸发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可以使温度下
降,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现象:课本81页的想想做做。
4、液化:
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
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01: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板书设计 :
升华和凝华
一、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升华和凝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01:54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②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高压锅、电冰箱的物态变化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任务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自学课本后思考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1、你知道蓝天里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2、你遇到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
3、你知道霜和露是怎样形成的吗?
4、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吗?试着写一篇小论文。
5、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
6、调查一下自己家里或学校里的用水情况,写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
任务二:高压锅、电冰箱及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自学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2、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煮熟?
3、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
4、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
5、高压锅中的易熔片起什么作用?
对于电冰箱:
1、电冰箱是如何制冷的?制冷物质是如何循环的?
2、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冰箱。
对于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
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
二、自我检测
1、地面上的水________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_为小冰晶。
2、高压锅的易熔片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在______________时起保护作用。
3、火箭的液氢、液氧、居民用的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中的液态丁烷,都是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_____________得到的,最大优点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飞机在云层上施放固态二氧化碳可以形成人工降雨,这主要是由于(   )
A、增加了局部区域的空气密度,迫使云层下降而降雨。
B、减少了局部区域的空气比热,使这些空气中的水汽放出热量,液化成水,下降为雨。
C、固态二氧化碳粉末成为空气中水汽的凝结中心,并使水汽凝结成冰下降为雨。
D、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热量、空气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汽液化和凝化变成水或冰晶,下降为雨。
5、下面关于电冰箱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冰箱内的温度之所以低,是因为冰箱内冷凝剂蒸发吸吸热造成的。
B、冰箱后的散热器摸起来烫手,主要是电流通过导体发热造成的。
C、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雾”,是冰箱内食品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D、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包装纸上沾着“白粉”,这是水凝固形成的。
三、系统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四、课后反思
自己有哪些特殊的收获,有哪些成功的表现,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该向哪些同学学习,学习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01:5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第一节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估读的方法。
2、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
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水、细线
学生课前准备
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第25页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光年的长度。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对单位用单位的长度有所了解后,介绍几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分别介绍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说明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用于精确的测量,我们目前只需掌握普通刻度尺的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刻度尺呢?对于刻度尺的总结一下,有四个字,那就是认、量、读、记。
①认:就是认识刻度尺,认识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是多少?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在以前叫做最小刻度值。
②量:就是如何测量,在测量是要注意两点,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刻度线应紧贴并平行被测物体,说明厚刻度尺的使用(图2-7)。
③读: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此外,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比较精确,此时,就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难点)。估读值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但也是一个有效值。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2-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2-7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④记:测量完了,就要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不行的,应懂得根据记录来判断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难点)。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五、体积的测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02:0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积的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但是对于液体的体积,就要用专门的仪器测量,如量筒、量杯。并且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就要用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
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量筒,结合书第28页图2-9,认清量筒和量杯的结构特点。
1、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实际应用中还有分米3、厘米3、毫米3、升、毫升,它们的符号分别是m3、dm3、cm3、mm3、L、mL,1L=1dm3。并简单介绍体积单位的换算。
2、认识量筒的量程、分度值。
3、量筒读数时要注意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
实验:让学生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并正确读出水的体积。明白了量筒的使用,再简单介绍量杯,强调量杯的示数特点与量筒不同,由于量杯的形状特点,所以量杯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在介绍完量筒的使用后,提出问题:如何测出你们桌面上的不规则形状的石块的体积呢?(要求学生看书第28页的做一做,并思考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教师讲解:我们只要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用细线绑住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说明为什么要用细线绑着慢慢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分别读出前、后两次量筒的示数,将两次的示数相减,就可以得到石块的体积。这种方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以后在学习中将经常用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提出更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
六、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和量筒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再次强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重复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课文第28页作业第1、2、3题。
在家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和宽,要求估读,并作好记录。
课时作业设计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物体的,不利用磨损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2、某人测得一本字典正400页厚度为18.0mm,则该字典正文每张纸厚度为 mm。
3、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cm。
4、给下面的测量数据填上适当单位
某同学身高是15.86
教室的黑板长度是33.5
课本纸张的厚度约为0.08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为1750。
5、某同学利用柔软棉线测出地图上长江长63.00cm,北京至郑州铁路线长6.95cm。经查书,长江实际长度为6300km。则此地图的比例尺为 ,北京至郑州实际铁路线长为。
6、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
A.12cm=12×1/100=0.12m   B.12cm=12cm×1/100=0.12m
C.12cm=12cm×1/100m=0.12m  D.12cm=12×1/100m=0.12m
7、给你一段涤良线(柔软、弹性较小的一种线)和一把刻度尺,你怎样测出如图所示曲线的长度?
8、如图,把金属块放入装有70cm3水的量筒内,量筒中水面如图2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是cm3。
9、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56cm=m=nm
(2)500mL=L
(3)300cm3=m3=mm3
补充资料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1)特殊的光学性质 当黄金被细分到小于光波波长的尺寸时,即失去了原有的富贵光泽而呈黑色。事实上,所有的金属在超微颗粒状态都呈现为黑色。尺寸越小,颜色愈黑,银白色的铂(白金)变成铂黑,金属铬变成铬黑。由此可见,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射率很低,通常可低于l%,大约几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消光。利用这个特性可以作为高效率的光热、光电等转换材料,可以高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此外又有可能应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2)特殊的热学性质 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其熔点是固定的,超细微化后却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尤为显著。例如,金的常规熔点为1064C,当颗粒尺寸减小到10纳米尺寸时,则降低27℃,2纳米尺寸时的熔点仅为327C左右;银的常规熔点为670C,而超微银颗粒的熔点可低于100℃。因此,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结,此时元件的基片不必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塑料。采用超细银粉浆料,可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既省料又具高质量。日本川崎制铁公司采用0.1~1微米的铜、镍超微颗粒制成导电浆料可代替钯与银等贵金属。超微颗粒熔点下降的性质对粉末冶金工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例如,在钨颗粒中附加0.1%~0.5%重量比的超微镍颗粒后,可使烧结温度从3000℃降低到1200~1300℃,以致可在较低的温度下烧制成大功率半导体管的基片。(3)特殊的磁学性质人们发现鸽子、海豚、蝴蝶、蜜蜂以及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菌等生物体中存在超微的磁性颗粒,使这类生物在地磁场导航下能辨别方向,具有回归的本领。磁性超微颗粒实质上是一个生物磁罗盘,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菌依靠它游向营养丰富的水底。通过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表明,在趋磁细菌体内通常含有直径约为2′10-2微米的磁性氧化物颗粒。小尺寸的超微颗粒磁性与大块材料显著的不同,大块的纯铁矫顽力约为80安/米,而当颗粒尺寸减小到2′10-2微米以下时,其矫顽力可增加1千倍,若进一步减小其尺寸,大约小于6′10-3微米时,其矫顽力反而降低到零,呈现出超顺磁性。利用磁性超微颗粒具有高矫顽力的特性,已作成高贮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大量应用于磁带、磁盘、磁卡以及磁性钥匙等。利用超顺磁性,人们已将磁性超微颗粒制成用途广泛的磁性液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02: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概念
2、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教学仪器
托盘天平、砝码(每组一台)
教学方法
自学、研讨、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生活的世界,有许多东西我们称它为物体,如木椅、铁锤、铝锅等,而这些物体是由木头、铁、铝等各种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称之为物质。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铁钉和铁锤都是由铁组成,它们含有的铁一样多吗?一杯水和一碗水都是由水组成,它们含有的水一样多吗?(学生体会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差别)
物理上用质量来表示每个物体含有物质的量的多少。
二、进行新课:
(一)质量
1、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符号是(m)
2、让学生观察、思考以下几种情况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即含有的物质有无增加或减少?
(1)一块橡皮泥将它捏成各种形状,它的质量变吗?
(2)将它传给后排的同学,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吗?
(3)一块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吗?
(学生在分析含有的物质多少有无变化的过程中理解质量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小结: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质量的单位
和长度一样,物体质量的大小也要确定单位,自学书上29-30页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质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①质量的国际单位及符号
②质量的常用单位及符号
③2.5kg=_________mg=_________t
0.3g=__________mg=__________μg
举出质量约为1千克的物体(通过举例建立质量的具体概念)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1、生活中测量质量的仪器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指出:在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和正确使用
①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太平,根据书上30页的图2-14熟悉托盘天平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3分钟后每组派一个代表,看谁说出天平各部分名称所用时间最短。
②让学生对照天平及说明书自己探究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不许用手,一定要用镊子拨动砝码和拿放砝码?
我们吃的食盐、刚从水中拿出的小铁块能否直接用天平测量,为什么?
为什么要把游码放到左侧的零位?
观察你所用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在什么位置,如果横梁左臂偏高,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平衡螺母?
动手做一下,总结天平调平衡的方法。
你砝码盒中最小砝码的质量是多少,你所用天平的最小分度是多少?
左盘放好准备秤量的物体,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大的还是质量小的?为什么?
你认为托盘天平的使用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请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思考的结果,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③完成课本31页做一做:用托盘天平测量钢笔、书本的质量,并与其他同学比较测量的结果。
三、小结
质量的概念、单位、单位换算
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
①调节横梁平衡(水平、归零、调平衡)
②测量(左物右码、镊子操作、先大后小、砝码+游码+单位)
四、课后作业:课本32页作业1、2
五、板书设计:
一、质量(m):
1、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1、构造
2、使用
⑴调节横梁平衡(水平、归零、调平衡)
⑵测量(左物右码、镊子操作、先大后小、砝码+游码+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15:02:1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密度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_______________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____ρ=_________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_______________=8.9克/厘米3
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1: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