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 [动画投影] 1、小明站在阳台上看到:湿衣服晒干,水跑到哪里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 困惑把白糖放入水中,塘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何隔成许多水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与夏天为何不一样? 【设问】以上四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我相信学完本节知识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板书】课题
| 观看投影并思考,翻阅课本 。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
温故知新
| [设问] 前面我们在学习水的组成的测定实验时讲到水、氢气、氧气等物质它们是由一些微粒即它们的分子构成的。
| 回忆相关知识和内容
| 让学生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
实验导学 实验探究
| [引导] 现有水、品红两种物质,猜想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请大家完成将品红放入水中的实验, 想一想: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 [活动探究] 实验现象: 品红在水中逐渐化开溶解,整杯水最终都变成均匀的红色。 结论: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 培养动手实验学生、大胆尝试、科学总结的习惯,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从而加深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的印象。
|
活动探究 解决悬念
| 【演示实验】:在烧杯A中装入20毫升的蒸馏水,滴入2~3滴的酚酞试液,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10毫升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1、 用洁净的烧杯C装入20毫升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想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 ;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 【学生猜想】 1、 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2、 大烧杯上可能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烧杯A中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 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获得结论】 1、 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 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逸出,有些粒子进入A烧杯的溶液中,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
自主学习 分组探究 动手实验 总结归纳
|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同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1)50毫升的水与50毫升的水混合(2)50毫升的酒精与50毫升的酒精混合(3)50毫升的水与50毫升的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的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填写实验报告单 你有何发现?
|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总结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 | 创设实验情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创新,提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
总结归纳 问题讨论 得出结论
| 【拓展结论并投影】 结论1、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结论2、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1)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 (2)“酒香不怕巷子深”、水烧开在壶口处能看见白雾,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
| 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
提出质疑 总结概括
| 我们说了这么长时间的分子,那么,你看见分子了吗?这说明什么? 再次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强调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尖端仪器放大几十万倍后得到的) [投影] 1几种常见的分子模型。 2、空气的自白
| 积极思考、响应。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个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粒的存在。。
|
讨论交流 知识回顾 布置作业
| 1、 解释四幅Flash动画中的问题 2、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受? 3、 课本54页第3题(2)(3)(4)(6) 4、 亲自动手制作几种分子模型。 5、 以“水分子的自述”写一篇作文
| 思考、回答。 知识梳理 课后作业巩固
|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自我归纳、总结的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巩固、拓展、深化学习内容,活化知识,促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板书设计
|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 一 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二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2、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讨论交流能够较快得出分子的基本性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促进了同学间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